金融危机没有带来“均富卡”
信息来自:国际先驱导报 · 作者:宋国友 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 日期:27-09-2013

2013-9-26

金融危机爆发已有五年,现在基本上已经进入了后金融危机时代。在过去五年内,出现了不少现象,也有很多判断。有一些判断可能是错误的,有一些还需要时间的进一步检验。但是,下列塑造未来国际秩序的趋势已经较为明朗。

趋势一, 世界经济格局走向中美两极。

金融危机帮助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不过美国仍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按照购买力评价计算,如今中美两国的GDP已经占到全球经济总量接近34%。再过10年,这一比重恐怕会超过40%。届时,中美两国各自的经济体量均会数倍于第三大经济体,无论此经济体是印度还是日本。考虑到2025年左右中美两国GDP总量相当。那么至少在经济领域,两极格局将会形成。

这种两极格局形成之后,还将会稳定持续数十年。中国不会短期内就全面领先美国,美国也不会在迅速坍塌。两个大国将会在某些指标上互有优势。中美两极格局并不一定是对立的,更不一定意味着战争和冲突。它只表明全球力量分布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中美两国要是能够打破历史宿命,既能互利共赢,又可权力制衡,将会更有助于世界和平和全球繁荣。

趋势二,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政策国内化并行。

金融危机爆发后,有预言认为全球化将会陷入停滞,甚至停止。贸易保护主义或者投资保护主义等经济保护主义确实存在,但远未失控。美国和欧洲虽偶有保护主义行为,并未出现显著的经济孤立主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通过贸易和投资等方式比以往更为深入地卷入了全球经济,成为全球化的最新动力。因此总体而言,全球化仍在继续深入。

本以为金融危机会催生全球经济大协调,国家主导经济政策的能力越来越弱。然而,以G20为平台的全球宏观经济协调远未能取得实质性的效果,主要大国仍然是根据自身国内的诉求和条件来制定经济政策,全球化也深深打上了大国经济政策的烙印。

趋势三, 不同国家发展模式存在差异  但基因相似度在增加。

金融危机期间有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不过现在看来,这种模式之争不宜过分夸大。一方面,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巨大外部压力,塑造着不同国家的经济形态,迫使它们朝向类似的方向演化;另一方面,不同国家也在主动地彼此学习和互相借鉴对方经济发展中的成功和可取之处,力图使自身经济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取胜。可以预见,关于不同经济发展模式的偏见或者自负等情绪还将长期存在,但在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实践中,经济政策的指向本质上会出现趋同,比如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适当压制虚拟经济的失控,寻求进口和出口的平衡以及政府和市场作用的适当分工等。

趋势四,全球性的贫富差距将会更大。

金融危机没有带来“均富卡”。金融危机5年过去了,全球贫富差异变得更大。与金融机构“太大而不能倒”同时出现的,还有财富分配领域的“太富而不会穷”。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国家,国内财富集中度愈来愈高。前10%的人所掌握的资产要远远超过其后90%的财富总和。证券化、资产化以及金融化等现代金融手段越来越成为有钱人的游戏。

贫富差距不仅存在于一国内部,还存在于国家之间。2012年最富国家的人均GDP是最穷国家人均GDP的220余倍。金融危机期间,只有少数国家能够缩小与富国的距离,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增大,更有某些国家事实上已经被甩出了现代经济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