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该当替罪羊
信息来自:FT中文网 · 作者: · 日期:29-09-2010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约翰•加普 报道 

在美国前任财长汉克•保尔森(Hank Paulson)有关2008年金融危机的著述中,描述了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前首席执行官迪克•富尔德(Dick Fuld)如何兴致勃勃地与他谈论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前首席执行官肯•刘易斯(Ken Lewis)。“我们有许多共同之处——我们的脾气都很大。”他当时这样说道。

尽管两年前雷曼破产后出现了种种动荡,但情况并没有多大改变。华尔街幸存下来的投资银行又在大把赚钱,它们的员工仍拿着丰厚的奖金,而富尔德的脾气还是那么大。

围绕保尔森和美联储(Fed)主席本•伯南克(Ben Bernanke)让雷曼破产的决定,相关争论仍在继续,并且可能无休止地持续下去。没有人确切知道如果不这么做会如何——如果当初动用大约500亿美元公共资金为雷曼纾困,结果会有什么不同?

富尔德以及威嘉律师事务所(Weil Gotshal & Manges)高级合伙人哈维•米勒(Harvey Miller)等其他人仍坚称,该决定是一个导致“世界末日”的大错——米勒本月向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Financial Crisis Inquiry Commission)如是说。米勒负责监督雷曼兄弟的破产事宜。

在雷曼兄弟破产之后,富尔德私下表示,“就是到了进棺材的那一天”,他也想知道,雷曼为何没有像美国国际集团(AIG)等机构一样获得支持。雷曼事件的批评人士认为,该决定较为武断,存在政治动机,且过于冒险。

这些指责都有些份量,但没有一个能证明保尔森做错了。我当时认为,他应该让雷曼破产,而且我现在仍然相信,这是一种值得冒险的赌博。它不会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这将是最好的结果,而且为雷曼纾困可以避免这场灾难的说法,让人难以相信。

实际上,到了那个周末,已经难以阻止市场彻底丧失信心。如果美国财政部支持雷曼和美国国际集团,恐慌将蔓延至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高盛(Goldman Sachs)。而最终稳定市场的700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arp)无论如何也是必须的。

无论是从原则还是从现实政治考虑,不为雷曼纾困的决定都是正确的。政府至少反对为一家银行纾困,并检验其现实含义,这使得Tarp计划有可能在国会获得通过。

除了雷曼财务状况稳健、需要的不过是一笔流动性过渡贷款这种离奇的说法之外,富尔德对保尔森最大的抱怨是,自己没有获得与其它机构(包括保尔森曾经效力过的高盛)同等水平的公共支持。

此言不错,但那又如何?保尔森和伯南克挑选出雷曼,试图为充斥这个世界的道德风险划定底线是合理的。实际上,金融监管机构在决定一家银行是否“太大而不能倒”时,就应该反复无常、让人无法预测,因为这将加大人们利用制度牟利的难度。

米勒的两大遗憾是:没有人告诉雷曼高管,为何在与巴克莱(Barclays)的潜在交易失败后,雷曼未能获得美国公共资金;以及历史早已有“第三方干预以减轻破产导致的系统性后果”的先例。这反映出金融家们一种奇怪的有权享受福利的感觉。

相反,保尔森书中的潜台词是:“在为贝尔斯登(Bear Stearns)纾困之后,我给富尔德打了50次电话,希望他明白,他需要振兴自己的银行、或者把它卖掉。结果他把银行推到了破产的边缘,以为我将不得不施以援手,因此我给了他一个教训。”这相当公平。

随后,保尔森和美联储表示,他们无论如何都不能支持雷曼,因为根据美国法律,它不符合获得紧急贷款的法律条件。这听起来像一个孩子的借口(“我没有这么做,而且我怎么都不该这么做”),而数日之后,他们为美国国际集团提供了850亿美元援助,这一事实也戳破了这一借口。

事实上,保尔森当时面临不能为雷曼纾困的强大政治压力,这才是对他的约束,而不是《联邦储备法》(Federal Reserve Act) 1991年修正案中的非银行贷款条款。尽管有所不便,但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为了寻求危机解决方案,就必然要牺牲雷曼。

反对为雷曼纾困的最佳理由是这种做法过于冒险。2008年3月,伯南克支持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收购贝尔斯登,同时由美联储提供贷款“以制止混乱的头寸解除”。这恰到好处地描述了雷曼破产的后果——当时Reserve Primary货币市场基金“跌破了面值”。

伯南克与时任纽约联储主席的蒂姆•盖特纳(Tim Geithner)在这种情况有多大可预见性的问题上存在分歧,但不管怎样,拯救雷曼能够避免多少后果呢?我猜不是很多。那周晚些时候为美国国际集团纾困的举措未能遏制恐慌,而雷曼生存下来也不会有多大帮助。

各国政府最终联手对金融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纾困。尽管这十分必要,但我们仍然能感到如此多银行被认定为“太大而不能倒”的不利影响。至少有一家银行并非如此。

译者/君悦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