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结束了吗?
信息来自:美国侨报网 · 作者: · 日期:31-10-2009

  【侨报10月31日社论】饱受金融危机摧残的全球经济眼下可谓“久旱逢甘霖”,一连串捷报从世界各地传出:

  亚洲经济体表现持续强劲——韩国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创下7年新高;抗跌性强的中国经济则正走出一条“V”形反弹回升之路,GDP增速继二季度实现7.9%高增长后,三季度更
高达8.9%,逼近危机前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此上调了亚洲经济今年增长预期,更预计中国今年GDP增速为8.5%,明年将达到9%。

  其他地区也呈现稳定或适度复苏的迹象——欧元区两大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已与亚洲的日本一起,率先在第二季度重回经济正增长通道;在金融危机中受创严重的主要经济体俄罗斯宣布已走出衰退;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一年来的首次反弹,GDP增长3.5%,增幅远高于危机前约2.5%的趋势增长水平,更如久违的艳阳照耀着经受经济衰退洗礼的市场,令金融市场呈现一片“狂欢”景象。

  经济衰退已经结束,这几乎已成了经济学家们的共识。在强劲的数据面前,市场恐慌明显消退,全球经济复苏的乐观情绪重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预判:全球经济将在明年重拾扩张势头。但数据的复苏,是否就代表着一定意义的持续成长动力?毕竟,金融系统的坏账、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居民家庭负债率等引发危机的经济结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经济增长前景并不确定。

  这在一向被视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美国身上就能发现。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和世界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此次经济出现转机,无疑是世界经济之福,但要说这就标志美国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结束,却言之过早,因为其继续上行的基础不牢、动力不足。

  美国第三季度GDP增长的主因,被公认为受消费者支出(增长3.4%)推动。但仔细分析,这种消费热潮其实比人们希望看到的脆弱,不足以形成真正复苏动力。要知道,消费支出增长中,约有40%来自汽车销售,而这种“旧车换现金”计划的一次性提振效果,无法持续。事实上,在可支配收入下降之际,这种做法是在向未来“借”GDP。

  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相信“经济出现了实质性的进步”,但即使是按白宫的估计,他推出的7870亿美元刺激计划迄今只“保住”或“创造”了65万个工作岗位,远低于预期的350万个目标,而9.8%的失业率创26年来新高,只能令一般美国人无法感觉已摆脱衰退。本就钱包大瘪的美国人,为整体就业市场疲软而头疼,必然导致消费低迷。故而,在美国经济“转正”的同时,就有10月消费者信心明显恶化、9月新屋销售意外出现六个月来首次下滑等杂音。

  政府的高投入,如果不能有效使经济由“政府驱动型”向“自我修复型”转变,老百姓再度开始花费,民营经济恢复信心,经济衰退就不可能真正结束。而对债台高筑的美国政府不利的是,持续投入的势头正受到遏制:当前高达1.8万亿美元的财赤,已相等于美国GDP的13%,令是否继续实施货币宽松政策刺激陷入政治辩论。如此一来,美国经济扩张停顿的前景几乎已不可避免,极可能重新经历一段虚弱时期,脆弱得随时可能重陷衰退。此前美国财长盖特纳警告美国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相信理由也在于此。

  更危险的是,经历此轮全球经济反弹后,不独美国这个经济火车头在动摇其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由以色列和澳大利亚开启的加息浪潮,已蔓延到欧亚大陆,印度、挪威等先后在10月加息。就在9月底的匹兹堡G20峰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还一致承诺,继续实施经济刺激计划,直到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一个季度的经济增长,显然并不能保证衰退结束。此时就出现阵营分化,犹如医生在病人病情稍有缓和时急忙拔掉针头,无疑会此前全球齐心合作才好不容易取得的复苏成果前功尽弃。

  当前积极、消极信息交织的局面,已昭示经济复苏的复杂性,不能轻言经济衰退已经结束。如何确保经济可持续复苏,避免重陷危机?这对各国政府的决策能力无疑是一场新考验。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