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3周年:美国银行业内外交困 未来增长堪忧
信息来自:2011年09月15日 13:50:18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编辑:黄锐 ) · 日期:16-09-2011

    新华网纽约9月14日电(记者 纪振宇)美国银行业从金融危机以来集体陷入困境,以美国银行为代表的美国几大银行目前普遍存在资本金不足、业务增长乏力、诉讼官司缠身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美国银行业对欧洲债务的巨大风险敞口也将成为未来隐患。

    “倒闭潮”、“并购潮”令美国银行业重新洗牌

    以雷曼兄弟破产为发端的次贷危机对美国银行业造成重创。美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期间遭遇了行业的重新洗牌,一些中小银行纷纷倒闭,美国银行数量从2007年底的8542家减少至2010年底的7666家。

    而部分大银行则抓住时机,增强实力。美国银行以50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美林证券,扩充了其投资银行业务及资产管理业务。而摩根大通银行则收购了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在一轮并购潮后,美国大银行实力进一步增强,在全行业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统计显示,美国总资产在500亿美元以上银行占全行业资产的比例由2007年底的64.5%上升至68%。

    随着倒闭并购潮的结束,去年美国银行业进入了企稳复苏阶段,2010年美国银行业净利润达875亿美元,一举扭转了2009年全年106亿美元的净亏损。今年第二季度,除了全美资产规模最大的美国银行出现大幅亏损外,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集团和富国银行等主要银行盈利均好于预期,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为1.7%、23%和29%。

    银行业营收增长乏力

    虽然从二季度最新情况来看,美国四大银行中的三家均实现盈利,但问题在于盈利主要不是靠业务增长带动,而是压缩成本的结果。

    例如,摩根大通第二季度的信贷成本由去年第二季度的33.6亿美元压低至18.1亿美元。但其营业收入则呈现萎缩态势,其占去年总营收38%的投行业务第二季度营收环比下降13%,而固定收益部门营收也环比减少18%。第二季度贷款额由第一季度的6881.3亿美元下降至6861.1亿美元。  

    花旗集团第二季度营业收入也同比减少7%,至206亿美元。之所以实现盈利主要还是因为不良资产损失减少。

    富国银行首席执行官约翰·斯顿夫表示,由于高失业率水平阻碍美国经济复苏,银行业务增长十分困难,该行第二季度主要依靠成本削减等措施来提振利润。

    而美国银行出现第二季度巨额亏损的主要原因是与抵押贷款相关联的业务损失巨大,相比去年同期,该业务当季损失增加近9倍,达145亿美元。为了摆脱困境,美国银行12日宣布,未来几年内将裁员3万人,以削减成本和推进大规模重组。

    银行业未来业绩增长堪忧

    目前市场投资者对于银行业业绩普遍不看好,证券市场上金融类股今年以来累积跌幅已接近6%,而四大银行股价今年以来跌势更加明显,其中美国银行股价更是被“腰斩”。营收增长乏力、成本费用高企未来仍将是掣肘美国银行业复苏的两大难题。

    首先,银行业业绩增长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目前美国经济复苏依然疲软,失业率仍居高不下、房地产市场低迷、企业投资热情不高。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和企业借贷热情不高,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很难看到明显增长。此外,传统信贷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咨询服务业务短期内也很难有明显增长。近期高盛等投资银行也宣布裁员计划,表明这方面业务发展的不景气。

    其次,次贷危机引发的一系列遗留问题仍然对银行业未来业绩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摩根大通银行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说,抵押贷款违约情况仍将在未来12-18个月时间内持续发生,这将使银行持续面临损失压力。

    此外,在次贷危机期间因购买次贷债券而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开始集中对银行“秋后算账”,监管机构也展开对美国银行业的诉讼。美国银行6月曾与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等22家机构客户达成和解协议,同意支付85亿美元,以了结长达9个月的抵押贷款争端。而摩根大通银行6月也同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支付1.53亿美元的和解费。

    9月2日,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监管者美国联邦住房金融局正式向17家金融机构提起诉讼,要求赔偿“两房”从这些机构购买按揭贷款支持证券造成的损失。为了应对接踵而至的诉讼,各大银行目前普遍采取支付和解费用的方式了解,但这些和解费用动辄上亿乃至数十亿美元,对银行业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此外,美国银行业对欧洲国家的风险敞口也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潜在威胁。花旗银行近期表示,估计该行在希腊、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有220亿美元的风险敞口。有机构估算说,美国金融机构对欧洲国家的净风险敞口约有近2000亿美元。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