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南北经济关系的影响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6-12-2008

1、 1995 年金融危机爆发对墨西哥经济的冲击(从 1982 年金融危机后的再次危机)

20 世纪 80 年代的金融危机中回复

作为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际债务危机多米诺骨牌倒塌的第一个国家,在此后的十多年,墨西哥努力争取从债务危机中解脱出来。政府力图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开放政策,改变以往封闭的内向型经济模式。首先是推行一系列自由化措施,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对它们实行兼并、重组、出售、使国有企业数量从 1982 年的 1155 家减少至 1993 年的 209 家;拓展国际市场,与国际接轨,大幅度降低关税和减少进口许可证,鼓励制成品出口;放开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允许建立金融集团;积极吸引外资,到 1994 年底累计引资达 730 亿美元,成为拉美地区吸引外资的榜样。

墨西哥于 1986 年成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 1994 年 1 月加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

其次实行财税改革,控制财政赤字,并通过紧缩政策的实施,抑制通货膨胀。

1982 年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为 17.6 % ,至 1992 年财政已出现 0.5 % 的盈余,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同时通货膨胀率也大幅度下降, 1987 年为 160 % , 1994 年则为 6.9 % 。 1989 年出现人均 GDP 为 1 % 的债务危机后的首次增长,到 1994 年经济增长率达到 3 % 。大量外国投资者开始重新光顾这个经济规模在中南美洲仅次于巴西的国家。

此外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转换政府职能,改善公共服务,实行“全国扶贫计划”。萨利纳斯总统执政后,改组革命制度领导机构,修改了宪法和联邦组织法,严惩经济犯罪和政府腐败,加强与扫对党的合作,减少了改革阴力。

然而好景不常,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未使墨西哥脱胎换骨。 1994 年 12 月 19 日 墨西哥恰帕斯州塞帕底斯革命军发表声明,将组织第二次武装暴动为导火线,引起了墨西哥金融市场的剧烈扫应。“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外国投资者担心再次像 1982 年那样,由于墨西哥过量的债务积累而无法收回自身的债权。明哲保身的思想促使他们迅速抽回在墨西哥的债权,比索贬值的压力骤然加大。(吸引的外资大多数是短期投机型的外资)

12 月 20 日 上任伊始的墨西哥新政府被迫宣布调低官方汇率 15 % 。到 12 月 27 日 ,墨西哥货币比索况美元从 3.47 降到 5 以上 , 狂挫约 50 %; 到 1995 年 2 月初 , 下跌幅度曾一度达 70 % 。比索的大幅度贬值,加剧了外国资本的大量外逃。在比索贬值后不到两个月内,墨西哥就流失外资 274 亿美元,相当于此前墨西哥全部外资的一半以上。墨西哥又一次陷入了金融危机。危机中比索汇价大幅度下跌的,还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人信心,他们纷纷从墨西哥证券市场上撤资,造成股票市场大幅度动荡。至 1995 年 1 月初,股市下跌了 50 % 。

由于比索大贬值引发了输入型的通货膨胀,物价指数飞涨,通货膨胀超过 50 % 。为稳定货币,遏制通货膨胀,墨西哥政府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国内利率,最高时达到 80 % ;高利率导致国内需求的减少,而实际工资则降了 20 % 。消费者无法偿还住房贷款和其他贷款,大量企业倒闭。与危机前相比,失业人口增加了 200 万。

仅在 1955 年 1 月和 2 月,倒闭的企业就达 19300 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3 % , 25 万人因此失业。根据最保守的估计,危机使墨西哥损失达 450 亿美元,相当于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的 16 % 。 1995 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 -7.2 % ,是 20 世纪初墨西哥革命爆发以来经济增长率下降幅度最大的一年。

2、 导致 1995 年金融危机的原因

A、 币值高估和贸易逆差扩大是直接原因。

这次危机发生前( 1982 年金融危机后),墨西哥将本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对保持汇率稳定、抑制通货膨胀、进而缓解债务危机曾起过积极作用。

但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而墨西哥经济增速放慢、出口增幅降低时,联系汇率必然造成本币高估。危机爆发前的 1995 年墨西哥比索汇价高须达 30 % 左右。与此同时,自 1989 年开始,墨西哥开始出现贸易逆差并逐渐扩大, 1990 年和 1992 年分别为 110 亿美元和 207 亿美元; 1993 、 1994 年均在 200 亿美元以上,连续四年外贸逆差累计逾 700 亿美元。为了弥补国际收支巨额经常开支项目逆差,只能依赖国外贷款,到 1993 年外债增加到 1400 亿美元。币值高估和债台高筑,成为新的金融危机导火线。

B、 自身资本积累不足,过分依赖外资,且外资投向不合理。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墨西哥出现国际债务危机时,存在着国内积累不足,过度依赖外资的问题。到 80 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下调,致使作业拉美主要石油出口国之一的墨西哥外汇收入大幅度减少,国内储蓄率及资本累积率进一步降低。以 1989 年为例,当年国内储蓄占 GDP 的比重为 19.5 %, 到 1993 年则已降为 12.6 %, 而当年投资总额却占 GDP 的 28.1 良 % 。投资与储蓄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国内资金供给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形成了一种依赖外资流入来支持工业化的格局。

自萨利纳斯总统上台后,墨西哥政府重新放开了外资流入的限制,到 1994 年流入外资金额达 730 亿美元,其中一半来自北方邻国美国。

危机爆发后的 1995 年,墨西哥外债占 GDP 的比例为 66.3 % ,大大高于其在 20 世纪 80 年代外债危机时期 52.8 % 的水平。

大量外资无疑给该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但由于未能合理引导和干预,巨额外资投入了债券、股市等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美国在墨西哥的投资有 450 亿美元,投入生产部门的不超过 150 杨美元,金融投资多达 300 亿美元以上,其中证券投资的比重占相当部分。 1989 以前,在墨西哥的外国投资以直接投资为主,证券投资占比重很小。此后,随着国有企业的股票通过证券市场上市,证券投资成为墨西哥吸收外资的主要方式。 1990 年流入的外资中证券投资占 10 % , 1992 年为 71% , 1993 年上升到 77 % ,其中短期投机性资金约占一半。在政府发行的 200 亿美元国库债券中有 170 亿美元为外国人所持有。这类投资,投机性大,流动性强,极易受政治、经济、金融因素影响,国际形势一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引发这类资金大量撤离。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