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碳博弈格局的“竞中有合”性
信息来自:碳排放交易网 · 作者: · 日期:13-07-2017

2016-09-19

当今时代,全球正面临着气候变化的严峻问题。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五次评估报告,不断强化温度、温室气体浓度和累积排放量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如果要在21世纪末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温升控制在2℃以内从而最大限度控制温升带来的全球气候风险,需要从现在起迅速采取行动控制CO2等温室气体的全球排放。但是,CO2等温室气体在大气层中留存的寿命周期长且影响范围涉及全球,同时具有跨国外部性和跨代外部性双重特征,使得气候变化问题超越了国家及国家以下水平现有决策主体的常规决策时空视野,形成了全球以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减排博弈既有合作性又有竞争性的气候治理复杂二重性格局。

与全球碳博弈“合中有竞”现象伴随的还有一个现象就是“竞中有合”。尽管,每次国际气候大会愉快进行的时候少,参会各群团相互攻击、纠纷不断,每一届大会的会议议程、大会决议、谈判花絮都会在全球传播甚至引起社会更深更广的争论。但是,每次参加大会的代表依然众多,UNFCCC并没有因为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纷争以至竞争性破裂。即使像美国、加拿大宣布退出KP机制的国家,也不是全身而退,每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仍然有他们的身影,甚至高调主导国际气候谈判的进程,力推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共同承担限排义务。其退出具有明显的“迟滞性”,依然在寻找共同治理的可能。这就是目前看全球碳博弈格局中非常有趣的“竞中有合”现象。

究其原因,国际气候变化是人类的共同关切。国际气候大会已演变为各国实力角逐、利益交换的竞技场,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中,也是追逐国际话语权软实力的重要舞台。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不仅是一个“减排多少”“如何减排”“成本多少”的经济技术问题,而更重要的是全球各国家战略博弈的政治伦理道德问题。传统国际政治争夺以军事权为代表的硬实力,现代国际政治争夺的将是话语权为代表的软实力。话语权本质在“权力”,其之所以能产生权力,是因为话语背后所包含的伦理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力。而气候变化与人类命运交织在一起就是21世纪重要的普世伦理。在这一普世气候伦理指引下,各国势必要在国际气候谈判中争夺“道德高地”,进而具有经济、政治、道德的话语权。

国际气候大会谈判是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在制度演进过程中,各个国家参与谈判,在与其他国家互动过程中,深刻影响着国家声誉。国际气候大会承载的汇聚、传输、放大声誉的功能,使得处于国际关系各个问题网络中的各个国家深入其中。更重要的是,如果不以积极姿态去谈判国际气候问题,则与人类共同关切相背道而驰,结果不仅造成本国在气候问题的消极形象,而且会波及其他领域的声誉。因此,我们看到在国际气候谈判初期态度消极的美国,推诿不作为的形象遭到国际社会诟病,作为争当世界领导者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在气候外交上变被动为主动,实施绿色新政,即使已经退出KP框架,但仍然争夺国际气候谈判的主导权,以此改善美国形象。

事实上,在国际气候谈判历史大潮流和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特别是那些气候异常脆弱国家的呼吁和压力下,如果哪个国家,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拒绝融入国际气候谈判进程、拒绝承诺减排计划,不仅不可能取得实际成效,甚至付出的代价更大。因为具有高参与率、高关注度的国际气候谈判具有强大的声誉倍增效应,很容易影响一个国家的国际声誉。结果,可以看到不仅仅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甚至人均排放较低的国家,如墨西哥,大多开始主动承诺量化减排。尽管“合中有竞”是国际气候谈判集体行动逻辑的常态困境,但在面对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聪明智慧的地球人也只能在“竞中有合”的局面中去超越气候博弈的困境,国家决策者的决策思维和视野需要扩展到全球并跨越时间的外部性。
 
 

文章来源:中国环境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