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点出的文化课题:续"文脉" 提"气质"
信息来自:新华网 · 作者:姜潇、蒋芳、周润健 · 日期:29-12-2015

2015-12-26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姜潇、蒋芳、周润健)“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在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这句看似简单朴实的话,却触动了众多文化学者、文物保护工作者的心。

  对正致力于城市发展建设的中国而言,如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城市管理者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城市看“气质”,文脉给予城市“精气神”

  •“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谢辰生

  •“城市文脉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冯骥才

  •“标志性建筑,加上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共同构成北京城的历史文脉。”——赵中枢

  “我保卫什么?保卫家乡,保卫家门前的老松树,叫它千年绿来、万年青。”93岁的文保专家谢辰生,常常回忆起自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听到祖国慰问团唱的这句歌词,“那是我对家乡最真切、最具体的记忆,每每想起,不能忘怀。”

  谢辰生说,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独特印记。就好比,提起苏州,你会想到古典园林;提起杭州,便是西湖、六和塔;提起海口,想起骑楼老街……文化遗产犹如城市的一张名片,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基础。

  “中央提出城市发展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给我们所有的文物工作者带来信心和鼓励。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是该放缓脚步、重温民族文化,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文脉了。”谢辰生说。

  城市文脉是什么?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眼里:“它就是城市的一部文明史,是形成和积淀城市性格的文化基因。”

  冯骥才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赵中枢教授以首都北京为例,做了进一步解释:“北京起源于公元前1045年燕都蓟城,到公元1553年成为金中都,此后屡屡成为国家的首都。重要的构筑物如万里长城、明十三陵、北京古城等,标志性建筑物有故宫、天安门、天坛、鸟巢等,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北京胡同、四合院、首都职能等,加上不同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共同构成北京城的历史文脉。”

  “受环境、学识等因素影响,尽管每个人对城市文脉的印象有所不同,但不可否认,城市历史的厚重感是一座城市的资源和骄傲。”赵中枢说。

  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还强调,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的气质和精神,文物、建筑是承载这种气质和精神的物质载体;如果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的风采、特色和精气神也将因此黯淡。

  城市改造千疮百孔,何处安放我们的城市文脉?

  •“四合院是北京名城的细胞,没有四合院就没有北京城!”——谢辰生

  •“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冯骥才

  •“大批高建筑、怪建筑拔地而起,与原有环境极不协调,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逐渐失落。”——谢辰生

  北京古城,围绕中轴线,东西对称,完整的街巷体系、空间格局和城市面貌,令众多外国建筑师叹为观止。

  “人类在地球表面上最伟大的个体工程也许就是北京了。”这是美国城市规划学家埃德蒙•N•培根在《城市设计》一书中发出的赞叹,“它在设计上如此杰出,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藏。”

  然而今天,当你登上景山四目眺望,林立的高楼建筑刺入眼帘,城市的轮廓却被一处处“混凝土屏障”所阻断。

  谢辰生是新中国文物法规制定的主要参与者和执行人。几十年来,他一直执著地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奔走疾呼:面对大街上的“拆”字横行,他痛斥;面对文化遗产被过度开发,他揪心;面对有人要拆北京的四合院,他直言“四合院是北京名城的细胞,没有四合院就没有北京城”。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地方大拆大建,文化遗产惨遭破坏,城市肌理千疮百孔,历史城市失去原貌……无不让人感到痛心。

  冯骥才叹息:“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载有城市文脉的建筑被一个个推倒,城市变得千城一面,城市特色逐渐消亡;霓虹灯铺天盖地,城市文化消失殆尽。”

  谢辰生愤慨:“大批高建筑、怪建筑拔地而起,与原有环境极不协调,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逐渐失落。”

  日前,南京拟施工建设的地铁5号线,因沿线涉及183处文物点、穿过6处地下文物重点埋藏区,被称为“对南京千年文脉影响最大的地铁线”,引起各方关注。11月10日,国家文物局明确表示:“暂不同意南京地铁5号线选线规划设计方案。”

  曾参与过南京明故宫和历史街区保护论证的阮仪三认为,文化在现代城市发展中日趋成为重要竞争力。城市的发展,亟须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并纳入城市规划,对城市中尚存的文脉进行抢救性保护。

  不抹掉前代的书页,让城市文脉永续传承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如何才能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学者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尊重历史,尊重先人的智慧,尊重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明也需要积累。“我们的先人在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许多伟大的智慧,当代人以为自己掌握了更多自然科学方法,就忽视这些智慧,认为古人的建筑落后了、不适应现代生活,这种看法是十分片面而有害的。”赵中枢指出。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赵中枢曾赴现场考察。据他回忆,都江堰南街的历史建筑虽然东倒西歪,却没有倒塌,但不远处上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倒塌了许多。其中可能原因很多,但我们不能不佩服先人的智慧。

  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尊重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越来越得到党中央的关心和重视。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激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2015年12月,时隔37年再次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这让文物界人士和更多致力于在城市发展中保护文化遗产的人们,感到欢欣鼓舞。

  赵中枢说:“延续城市文脉,保护文化遗产,是提高中国文化自信,树立城市精神的重要举措。我们可以预期,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将走上正轨,并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贡献。”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顺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树立延续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留住文化基因,保护文化遗产,打造城市精神,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加和谐、美好、幸福。”冯骥才说。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