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的长期挑战
信息来自:联合早报 · 作者: · 日期:05-04-2011

2011-03-18
  中国官方日前公布的调查表明,中国民众的消费意愿依然偏低,调查答问的细节给人的印象是,中国消费者对前景缺乏应有的信心,因此在行为模式上更倾向未雨绸缪,而不敢放手去享受至今劳动的成果。对于希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用国内消费取代出口拉动的中国政府,调查结果凸显了未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人民银行的第一季度储户问卷调查发现,高达 85.8% 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储蓄,只有 14.2% 表示倾向更多消费。值得关注的地方在于,城镇居民倾向消费的比例,是 1999 年央行展开这项调查以来的最低。另一个数字或许能暗示症结所在,对于房价不满意的民众比例,也处于历来的第二高值。有 74.4% 的城镇居民认为房价“高,难以接受”。

  经济的增长一般由出口、投资和消费三大块组成,但目前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只有不超过 38% 来自国内需求。普遍的意见认为,中国民众不愿意消费,主要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前述的高房价,已经使得很多民众不是被房贷“套牢”,就是还在积极存钱买房。教育、医疗等的费用越来越高昂,同样造成民众不敢乱花钱。

  另一个制约民众消费的因素,是居民收入的持续降低。中国央行的调查表示,居民对当前的收入感比去年同期差,对未来收入预期仍显谨慎。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从 1985 年最高水平时的 56.18% ,下降到 2010 年 43% 的历史新低;但政府收入占 GDP 的比重,整体却呈现上升趋势,中国社科院去年的报告称,政府财政收入占 GDP 的比重在 2009 年达到 32.2% 。

  这固然代表着中国政府有充足的资源来办大事,如在华尔街金融危机时毅然投入 4 万亿刺激经济,可是这一来相对缺乏经济效率,二来不可持续,三来也会产生排挤作用,打击民间的投资与消费行为,长期而言非但难以为继,也势必让经济转型的战略更荆棘塞途。

  要提高民众的消费意愿,首先当然必须先增加他们对未来的信心。中国政府出重手整顿房地产市场,显然是对症下药之举。此外,要让城镇居民放心花钱,政府也有必要在教育、医疗等社会领域增加投资,建立较完善的安全网,让民众能把为孩子的求学以及家人的健康所储蓄起来的钱,用来改善当下的生活条件。

  完善社会保障原本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也是中国实行国有制的道德基础。然而改革开放推进市场化的结果,却使得经济和社会现实同原来的设想渐行渐远。世界性的统计数据发现,在国有经济比重越高的国家,其居民消费倾向则越低。这是因为私有经济部分所推动的 GDP 增长,会直接带动劳动收入上涨,而居民也能直接分享土地、住房和股权等资产升值的收益。国有资产的增长,却不易让民众直接受惠。

  由此观之,中国经济转型的任务艰巨复杂,而且在深层次上更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决策,需要全方位的思考与改革。中国政府提出要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城乡居民收入占 GDP 的比重提高 10 个百分点,应当能起到刺激消费占 GDP 比重的作用。如何平顺完成经济转型,显然还任重道远。在刚结束的“两会”,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外记者会上表示,转变发展方式知易行难,最难的其中一个方面是观念的转变。成功之道,或许正如他所说,政如农工,思其始而成其终。

《联合早报》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