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爱找回来
信息来自:红番茄 · 作者: · 日期:30-08-2012

2012-8-6

一向对 PEMANDU 推行的“政府转型计划”一知半解,直到看了媒体的更多深入报导,才终於对这项政策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当初阅读报章,“一个大马商店”( KR1M )搞得满城风雨,那时心里很气,“这是怎麽回事?为几样商品差价在吵什麽?” 100 样商品中有几样不够便宜,检讨了再上架不就行了?有“恶劣”到必须耗费政治人物狂喷口水穷追不舍?有必要浪费太多新闻版面?

 如今,看了“政府转型计划”中针对改善低收入家庭的规划,我才发现,原来“一个大马商店”只是政府推动减低贫穷率政策的一环,搭配的还有设立残障人士复健中心丶增建津贴住宿丶一个马来西亚保险计划丶提供微型贷款丶最低薪金制丶调整就业领域……等等。

 老天!这一系列的政策要规划丶执行,很不容易,对穷人根本就是福音。以一个大马商店来说,要在全国开设 85 间,单是管理丶铺货丶监督,就要花费多少力气?但对低收入家庭而言,直接帮了他们,扶着他们渡过艰难,这是很好的措施啊。

 个人觉得,这比政府派钱的政策好太多了,社会贫富差距太大,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立即把现状改善,难道把富人穷人都找来,把钱财加起来除一除,然後再分配回去?只是发钱而没有推出配套政策,最多也只是活络了经济,对改善穷人困境并无长远的帮助。

 还有,就是安排失业人士加入原本外劳为主的就业领域,我认为:这就对了。

 我与朋友在喝茶时常常聊到,为什麽我国的佣人丶洗车工丶侍者… .. 都一定是外劳在做?我们的教育水平好到大家都是白领?我们的就业率好到没有人可以到工厂上班?

 在外国丶在人类的现代史上,不是大多数人都“从基层干起”,“工作不分高低”丶“乐在工作”?

 就算是大国如美国丶英国丶澳洲,我们也常看到捧着咖啡的,是堆满笑脸的当地人,他们很开心的打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社会给了他们机会,他们也给了自己机会,踏实工作,也算回馈了社会。

 过去几年,我国引进了大量的外劳,当然有立即满足社会及工业需求的作用,可惜并没有培育本地劳工以作生态平衡,一旦外劳出现社会问题,限制外劳数量时立即对社会和经济产生冲击,再者,当社会已认定“那些工作”应该是属於外劳来做的,无形中在本地人的心理上筑了一道墙,对那些工作空缺裹足不前。

 人各有志,各有所长,帮穷人找到一份恰当的工作,就是好事了。除了政府进行对失业者的加强教育丶宣导和训练之外,也应该奖励企业多用本地员工,尤其是低收入人士与残障人士,让社会对他们形成一个庞大的保护伞,这样一来,也对他们有监督丶敦促的效用,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社会问题。

 不管是帮到了哪个种族,我希望这个社会能够:

  -- 争执少一点,笑容多很多。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