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之鉴:突破中等收入陷阱
信息来自:浙江经济网 · 作者:赵伟 · 日期:07-07-2012

2012-5-30

突破“中等收入陷阱”是近年中国经济研究者与决策者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研究的一个基础工作是考察以往这方面的成功者与失败者两类案例,以期发现可供借鉴与启示所在。在后发型工业化经济体中,日本和东亚“四小”是公认的成功者,而拉美几乎所有的新兴工业化经济体(NIES),多半被视为“中陷”的亲历者。然而,近期翻阅拉美一些国家的最新经济数据,不无吃惊地发现,那里有几个国家或已逃离“中陷”,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国家要属“金砖国家”之一的巴西了。

    权威的世界银行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巴西的人均GNI(国民收入)按三年平均汇率计算接近1万美元而达到9390美元,2011年突破1万美元当无悬念。而IMF最新数据显示,巴西2011年人均名义GDP已达11845美元,实际(购买力平价计算)人均GDP则接近1.3万美金。这意味着巴西几乎跨进了高收入经济的门槛,至少已摆脱了“中陷”。世行最新划定的高收入经济体“门槛”,是人均国民收入1.26万美金。

    不仅就人均国民收入衡量,而且就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职业分布来看,巴西都具备了一个高收入工业化国家的主要特征。产业结构上,三次产业的产出比已呈强烈的3>2>1结构特征,2011年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GDP5.8%26.8%67.4%。与此大体一致的是劳动力就业结构,“非农”产业加总吸纳了总劳动力的80%以上,农业就业已跌破20%

    巴西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方面最值得留意与称道的有两点:一个是时间短而成就大。单以人均国民收入为线索,此次突破“中陷”同时实现国民收入“超倍增”所花时间仅仅4年。数据显示,2006年巴西人均GNI4800美元,紧贴“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下限。2010年接近1万美金,仅四年时间翻了将近1番,算上2011年跨越1万美金大关,也就5年时间。另一个是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这方面若以容易计量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一个指标——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巴西简直可谓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一个楷模。世行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巴西人均GDP已达8500美元时,人均碳排放量只有2.1公吨,不仅大大低于上中等经济体的平均指标(5.3公吨)和拉美平均指标(2.8),而且令人吃惊的是,这个指标和十年前相比几乎没什么上升。十年前即1998年,巴西的这个数据仅为1.9,那时巴西人均名义GNI2006年相近(4870美元)。这就是说,在其人均国民收入从5000美金以下迅速跃上8000美金以上的十年间,人均碳排放量仅仅增加了百分之几。这一点可谓发展的奇迹!若和中国近些年发展的相应数据相比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中国的有关数据是这样的:2010年人均GNI(国民收入)4270美元,低于巴西2006年或1998年水平,但人均碳排放量却已高达6.8吨。这相当于巴西目前水平的两倍半,高于上中等国家的平均值(5.3)和东亚国家平均值(4.3)。其中2001年到2008年短短7年时间的排放量几乎翻了一番。由2.7吨猛增到了5.3吨。虽然说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和美国以及OECD国家平均值相比还不算太高,世行数据是,2008年美国是17.9吨,OECD平均为11.7吨。可人家的GNI至少是中国的8倍以上。实际上,目前中国的碳排放量已与意大利持平,而高于法国和西班牙等发达国家。就是说我们以上中等偏下的人均GNI,排出了高收入经济体的碳,更不要说同巴西相比了。

    然而,这仅仅是现在的数据,仅仅是污染大气环境的排放数据,那些排入江河湖海的污染物尤其是挖山填海的植被与泥土,则无从算出。走遍沿海与内地,得出的印象大体一致:挖山、填海与“重化”。因为这些活计创造GDP数字来得快,在长期形成的数字与干部提拔密切联系的制度惯性下,要改很难。问题在于,这样发展下去环境吃得消吗?这样发展下去,能走出“中陷”吗?看了巴西突破“中陷”的环境成本,不能不生出强烈的危机感的。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