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价格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信息来自:论文大全网 · 作者:刘家声 / 朱智文 · 日期:03-04-2006

 1995年

来源:论文大全网  http://www.lw23.com/paper_116521741/  

论文作者 刘家声 / 朱智文

  中央明确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 向集约型转变,是实现今后十五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体制转变是增长方式转变的保证和动力。价格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极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深化价格 改革,建立有宏观调控的市场价格体制,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探源与启示
  经济增长方式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它除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阶段制约之外,还 受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计划体制的产物,而集约性的经济增长方式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我们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 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化。

  传 统的高度集权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有着血缘关系,换句话说,在计划经济下经济增长方式只能是粗放的。这并不是说在计划体制下决策者们就 不想走内涵的集约性的发展道路,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斯大林的一段话来加以佐证,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指出: “ 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 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 [ ① ],并且将这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的高度加以肯定。从实 践上,前苏联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提出要进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行经济集约化,但直至苏联解体仍未能实现这个转变。相反,日本从50年代起用了 一、二十年时间,国民经济走上了集约化增长的轨道,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那么,前苏联为什么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未能取得理想的成果,而日本却成功了 呢?应该说当时的苏联已具备了实现这个转变的条件,比如在经济规模、工业体系、科技水平及劳动力素质方面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有些方面,如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及资源条件等甚至比日本更有优势。问题还是出在经济体制上,即计划经济体制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然造成高投入、低产出,高速度、低效 益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这同市场经济国家形成了显明对比。

  究其根本就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否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否认价值规 律对生产的调节作用,而这种调节功能用斯大林的话来说是已包含在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和国民经济计划之中,[ ② ]由此,价值规律实际上已经对社会 主义经济增长不起调节作用了。相反,起作用的是计划,即计划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成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灵魂。计划是通过行政指令贯彻实施的,它规定 各企业的生产指标,统一分配给各企业相应的资源,统一规定投入要素和产出品的价格。在经济运行中否定或排斥市场机制的结果,导致了价格诱导和配置资源功能 的丧失,使企业缺乏生产的动力和激励。企业生产不计成本,供给与需求脱节;企业只求生产的数量性扩张,没有技术进步的内在需求,由此经济的低效运行就势在 必然了。

  回眸历史是为了着眼未来。对计划经济体制下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粗放型的考察,给我们以如下启示:

  启示一:在其它条 件给定的情况下,决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是体制,即经济体制为增长方式提供了动力和保障,增长方式的转变有赖于经济体制的转轨;

  启示 二: “ 千规律、万规律,价格规律是第一规律 ” ,孙冶方先生用心血凝成的这个结论将更加提醒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完善市场 体系,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价格体制。

  我们强调市场经济体制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作用,也就赋予了价格体制以同样的意 义,因为,有怎样的经济体制就有怎样的价格体制。建立和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市场价格体制,充分发挥市场价格机制的功能,自然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

   二、建立和健全市场价格体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 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价格引导企 业,企业自主定价,国家宏观调控,全面价格监督 ” ,[ ③ ]发挥价格的调节作用和杠杆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围绕以上内容,深化各方面的价格改 革,作好工作。

  经过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初步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价格形成机制和运行机制。据统计,1994年,我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家定价比重为7.2%,国家指导价比重为2.4%,市场调节价比重为90.4%;农产品收购总额中,国家定价比 重为16.6%,国家指导价比重为4.1%,市场调节价比重为79.3%;生产资料销售收入总额中,国家定价比重为14.7%,国家指导价比重为 5.3%,市场调节价比重为80%。这说明,我国以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正在逐步建立和完善,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然而,目前在价格形成机制和运 行机制中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有的竞争性商品的价格,尚未放开主要由市场形成。

(2)市场体系不完善,要素市场滞后于商品市场,要素价格的 市场化形成滞后,影响了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

(3)一些具有垄断性、强制性和保护性的商品价格继续实行国家定价,但国家定价如何遵循价值规律的 原则,反映供求关系方面还需要继续完善。

(4)企业还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而这是市场价格机制正常运行的微观基础。

(5)价格调控体系的建设相对滞后, 当绝大部分价格放开以后,尚未建立起有效的价格调整制度和完善的价格法律法规体系。凡此种种,都有待于我们通过深化价格改革,逐步加以解决。

   1.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才能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有调控的市场价格体制下,除了少数具有垄断性、强制性和保护性的商品价格由国家定价外,其余大部分商品均应由市场形 成。市场形成价格为主,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形成和运行的最基本特点,就是要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等价格形成和运行一般规律的指导下,绝大部 分产品价格,通过生产者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市场竞争来确定,不仅包括各类消费资料,而且生产资料和要素的价格都应主要由市场 竞争形成。

   “ 逐步实现主要由市场形成要素价格,是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关键。 ” 对包括利率、汇率和工资等要素价格进行改革,已成 为建立市场价格体制,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的必然的迫切要求。

  利率是资金价格的表现形式,资金价格的深化是我国金融深化的目标。在正常的市场 经济中,利率水平是由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只有反映供求变化的灵活的市场利率,才能促进资金的有效配置,也才能防止由于利率偏低而导致的忽视资金 成本的粗放式投资和粗放增长。当然利率市场化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健全的微观经济基础,在这些条件尚未完全具备的条件下,利率改革还只能调放结合,小步调整,逐步放开,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形 成合理的利率水平、合理的利率结构和合理的利率管理体制制度。

  我国汇率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1994年实现了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并 轨,实行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在新的汇率制度中,汇率水平主要是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的,中央银行通过适度的干预,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目 前,要按照《建议》的要求,完善汇率形成机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 九五 ” 期间要取消目前经常项目下的用汇限制和非贸易非经营性用汇的审批; 进一步开发市场,增加外汇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增强汇率杠杆调节功能,使汇率成为有效配置外汇资源的杠杆。

  在工资的市场形成 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企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滞后,工资的形成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因此,只有加快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一些配套改革的步伐, 工资的市场化形成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只有工资真正实现了市场化,才能使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充分发挥劳动资源在促进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

  此外,土地价格的市场化,对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只有深化改革,加快商品和要素的价格市场化 进程,使价格通过市场的竞争形成,充分发挥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企业这个经济增长的主体才能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经受考验,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调节生产,依靠 技术进步,强化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价格引导企业:市场配置资源。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价格体制下,市场价格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的功能对企业 的引导作用来实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具有自己独立利益的市场主体,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它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市场价格来引导的。

   第一,生产什么取决于最终产品相对价格的高低。在市场经济中,稀缺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是通过消费者的 “ 货币选票 ” 决定的,每个社会成员通过所愿支 付的价格来表达其需要什么、需要多少;厌恶什么、厌恶程度。为获得自己所需的商品,他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对于自己不喜欢或已经满足的商品,他只愿意支付 较低的价格甚至不购买。这样,市场价格就变成了商品稀缺性的货币系数,生产者根据这一货币系数来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 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便优先扩大生产这种商品;如果某种商品的价格下跌,生产者便缩减生产或停止生产这种商品。所以,市场价格的导向作用有效地 解决了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第二,如何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高低。生产要素的稀缺性,要求任何生产都必须节省生产要素并作出合 理的生产要素组合选择,以多用不太稀缺的生产要素,少用严重稀缺的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相对价格高低反映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因而,它成 为生产者选择资源组合和特定的生产技术的根据。如果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高于其他替代要素,生产者将改变生产技术、调整使用资源。其结果,在生产者降低 生产成本,提高微观效率的同时,也使得社会最稀缺的资源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3.企业自主定价必须以市场价格为依据。

  市场经济是以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主体为前提的。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必须是价格决 策的主体,应有自主定价权,实行 “ 谁生产、谁经营、谁定价 ” ,只有企业有自主定价权,才能谈得上自负盈亏。但是,必须认识到,企业自主定价权并不是一种任 意的随心所欲的权利,作为生产经营者不能仅从本企业的个别劳动耗费或个别成本出发,任意自定商品价格。而必须以经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为依据,来决定 企业的商品价格水平。所以决不能混同市场价格和企业定价,更不能误将二者等同。现在见诸报刊文章,多把二者等同或混同。其实,市场价格是企业定价的本质, 企业定价则是市场价格的表现形式。前者是依据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而形成的市场商品价格水平,是一个平均数,具有社会性、客观性。后者则是企业自 主决定的,具有个别性和主观性。一般说来,企业自主决策价格的高低必须大体反映市场价格的水平,企业才能顺利实现商品到货币的 “ 惊险跳跃 ” ,从而实现商品 的价值,获得盈利;增加效益。如果盲目将价格任意定得高于市场价格,即使可得利于一时,将可能导致市场占有份额的丧失,到头来,致使企业陷入困境,自食恶果。

  目前,为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要对企业定价机制进行改革。我国现行的企业定价机制,多数企业基本上还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即商 品定价=企业生产成本+利润。这种定价模式,商品定价随本企业生产成本而变动,不能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决定需要倒过来,即首先确定在市场竞争中社会可接 受的价格(市场价格),其模式是商品价格=市场(社会)成本+利润,即社会可接受商品价格 — 利润=社会允许的成本。邯郸钢铁公司实行 “ 模拟市场,成本否 决 ” 办法,就体现了这种价格决策机制。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实行 “ 市场否决 ” ,即成本随市场价格而变动,只有能够达到社会允许成本的企业才能生产,这样促使企 业实行规模经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减少消耗,实现集约增长,达到提高效益的目的。

   4.加强对价格的宏观调控,抑制通货膨胀,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我国所要建立的价格体制,并不是完全放任自流的市场价格体制,而是有宏观调控的市场价格体制。加强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 控,是市场价格体制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能把建立市场价格体制同国家必要的宏观调控对立起来。这是因为:

  首先,市场价格本身存在局限性。作为市 场价格的定价主体,因其地位的局限性、利益的陕隘性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仅凭市场价格和供求变化决定自己的生产方向和生产数量,从而会使生产产生一定 的盲目性,出现周期性波动,使某些商品的价格大起大落,造成资源浪费。对于那些自然垄断产品或长期严重供不应求的产品,市场价格也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发挥其 调节作用,刺激有效供给增加,实现供求平衡状态。

  其次,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价格,也有政府管理的必要。一个社会总有出自全民需要的一些公共的社 会的职能,如国防、教育、环境保护等,一般微观经济效益主体往往不愿为公共产品的生产进行投资,市场价格很难在此领域发挥其调节作用,需要政府的调控和管 理。

  再次,市场价格的调节,与实现社会协调发展的目标存在一定的矛盾。市场经济追求的首要目标是效率,但作为社会发展来说,也需要兼顾公平。 如何在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兼顾社会公平及稳定,政府必须在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上进行调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市 场经济如果放任自流,很容易发生经济波动,发生通货膨胀,并产生不规范行为。因此,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的过程中,必须建立价格调控体 系,以加强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

  应当指出,国家对价格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间接调控,但并不排除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中的直接调控。所谓间接调 控,是指国家不能象过去那样直接规定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而是通过调节市场价格形成和运行的经济环境来影响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从而达到既定的价格调控目标。价格宏观调控的目标是要运 用计划和财政税收、金融货币政策,有效地控制经济总量,求得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保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在对价格调控的手段上必须综合运 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三者之中要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关于行政手段的运用,要根据不同阶段、不同情况,掌握好实施力度,对市场调节价格保持适 度的行政干预,可它要采取差率管理,规定作价原则,临时最高限价、保护价等。从经济手段来说,一是要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对关系工农业生产和群众基 本生活、生产、购销易发生波动的商品,政府应运用专项调节基金,使其在发展生产,平抑物价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要建立重要商品的储备制度,对粮食、棉花、 石油等战略性物资,必须建立足够的储备,在必要时进行吞吐调剂;三是要建立完备的价格预警系统,及时搜集和了解宏观经济信息和市场价格的波动趋势,准确把 握经济运行态势,增加价格调节管理的预见性和科学性。从法律手段来讲,要尽快出台包括《价格法》和规范价格决策主体价格行为、规范价格运行秩序以及规范政 府价格调节和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价格法律、法规,为市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和价格的宏观调控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建立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

  伴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增长,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比如1988年的物价上涨率为18.5%,1994年更是达到了21.7%,超过了 历史最高水平。经过十几年的经济实践,通货膨胀的危害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在体制转轨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通货膨胀的负面效应表现在:造成经济的 频繁波动,影响社会稳定,阻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扭曲价格信号,误导资源配置,扰乱市场秩序,使市场机制难以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造成国 民经济的虚假繁荣,使企业缺乏优化产品结构、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竞争压力,以致助长经济的粗放增长。因此,中共中央在《建议》中 明确提出了必须坚决抑制通货膨胀,并把它作为 “ 九五 ” 期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以使市场价格正常的发挥信号导向调节供求的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5.严格价格的监督检查,规范价格秩序,保证价格机制的通畅运行。

  价格监督检查是有调控的市场价格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和健全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和运行机制,就必须强化价格的监督检 查,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由供求形成的市场价格秩序。

  我们正处在一个体制转轨时期,市场体系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体系都尚不健全,经济运行中还 存在着许多无序混乱现象。目前我国的市场竞争不充分,企业定价行为不规范,尤其是流通秩序混乱,存在着许多暴利现象,比如,不执行明码标价制度,漫天要 价;以次充好,短斤少两,掺杂使假,降低等级以及制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硬性索要高价;互相串通,联手抬价,垄断市场价格等等。这些暴利 行为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影响了市场价格机制的正常运行,更为严重的是它提供虚假的价格信号,破坏了市场的供求关系,难以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价格,误导 资源的配置,造成了资源的无效和浪费,严重阻碍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严格价格的监督检查,目前首要的是要走出 “ 价格改革就是放开价格 ” 的误 区,确定价格监督检查是规范市场秩序、健全市场体系、建立价格新体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保证的思想。要建立健全适应市场价格体制的全面价格监督 系统,要强化国家监督,扩大社会监督,注重舆论监督。价格监督的主要内容,一是价格监测预警,包括价格总水平的监测,相对比价水平的监测,重要商品及劳务 的价格水平监测和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监测。二是价格法制约束,要依法治价,依法监督,违法必究。三是价格监督的组织执行,必须界定价格监督主体及其权责,落 实价格监督的组织,以保证价格监督的实施。

  总之,我们应当通过深化价格改革,建立和健全有调控的市场价格体制,发挥市场价格机制传播信息,引 导企业配置资源,推动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注释:
   ①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 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② 同上,第14 — 18页。
   ③ 刘家声:《社会主义市场价格新体制》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8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
   责任编辑:申秀云*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