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马来西亚” --纳吉 vs 回教党
信息来自: · 作者:黄洁媚 · 日期:14-04-2009

2009-04-13

2001 年,由于不能接受回教党的 “ 回教国 ” 主张,民主行动党宣布退出替阵。事过境迁,从去年 3 月 8 日全国大选到最近的两场补选,选民终于看到回教党、民主行动党及人民公正党的团队带动,民联总算可以露出牙龈肉一笑。

我因此想起去年八月的补选,炎热的峇东埔突然骤起大雨,一位回教党的老伯伯给了我一把回教党 “ 小头伞 ” 。我借此避而不望那些看守在投票站的镇暴队伍,但他们的目光却直停留我头上,害得我不敢漠视他们。刹时我仿佛戴上了一层保护甲,身边的人群都喧哗的和我拍照,毕恭毕敬的,碎碎念着 “Cina pun sokong Islam” 。虽说得有些夸张 ―― 但我的确成了争风拍照的 “ 万人迷 ” 。

另外,凡是有大型示威活动,回教党志工团 ( Unit Amal )总是在保护着示威者和处理安全、秩序的工作。看到他们越是热心和认真,心里面就会变得踏实;相较之下,在场的警员及镇暴队乍看之下反而倒像骚动的一群。还有那些回教党的女性支持者,看起来像个旧式家庭味道十足的妇女,不辞劳苦地为大伙煮来一个个热气蓬蓬的锅饭。在投票站旁一边高喊,气息咻咻的, 还要照顾工作人员和支持者的饮食,确保大家吃过了才安心。

诚然,回教党向来给国人的印象是 “ 宗教挂帅 ” ,总 以教义为斗争方向及核心价值。自 2008 年的全国大选时,回教党放弃 “ 回教国 ” 改以 “ 福利国 ” 为竞选主轴,得到非回教徒认同及支持时,到底是回教党改变了 选民,还是选民改变了回教党?对我而言,回教党至少有一种草根性的亲切感;故每当巫统批评回教党时,总让我有一种 “ 贼喊捉贼 ” 的荒谬感。

在过去,关于回教国、酒、甚至是猪肉的课题,人民反对的声浪多少显得 “ 力不从心 ” ,反观马华公会特别重视和喜欢炒作,适逢大选还是老调重弹。其实,随着时间的冲淡,非回教徒渐渐推开牢固的、颠扑不破观念的禁区,才猛然发现回教党把 “ 宗教 ” 和 “ 政治 ” 分开后的可爱。

这排场是假的吗?

翻阅补选的图片集,人群中所营造出 “ 一个马来西亚 ” 的感受特别强烈,特别是在投票站里,可看到一面面青青垩垩的党旗,红彤彤的火箭旗;马来人支持者头戴民主行动党党帽,身穿回教党党服;华人穿上人民公正党党服,左手拿民主行动党党旗,右手执回教党党旗;印度人也全程为回教党站台。他们就像羽球好手李宗伟赢了决赛一样,沉浸在欣喜若狂的 “Malaysia Boleh ! ” 喝彩声,你能说服我这些 “ 没有钱收 ” 又 “ 没有大鱼大肉 ” 的大排场是假的吗?

其实,凡牵涉种族和回教的问题,纳吉当然不能靠一次轰轰烈烈的御任演讲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谓打造 “ 一个马来西亚 ” ,应当体现在国家政策的进步上,特别是新经济政策、固打制的问题,深入到国人的精神面貌和观念的更新上。只可惜,旧领袖至少允许媒体批评,新领导人却没有如此雅量,一上台就给非主流媒体一个下马威,为自己 “ 倒米 ” 。

其实,回教党和宗教挂钩的政治议程,要让非回教徒消除对其的偏见,无不是水滴石穿的工作。然而,透过这几场补选的蛛丝马迹,根本不用从制度和技术层面上争论,就很容易发现国人的情绪所在。看穿了,回教党 也只是在搞政治。国人过去总是习惯在制度之外,现在终于意识大选可以点石成金。看来,只有国阵怕回教党,才会一直搞小动作。

另一方面,藉着国人对《回教法》的贫瘠认识,政客试图将《回教法》妖魔化的决心,实在令我甘拜下风。平心而论,像其他传统法律一样,《回教法》在古代对于统合信念、维护社会的秩序及管制生活发挥过重要作 用,其内容和形式足以涵盖生活的各层面。要谈《回教法》在现代的可行性,必须认清的不外是 “ 法律精神 ” ,应当由宗教、法律、政府的准则、先例、风俗、习惯 ” 这些自然的、文化的和政治的要素混合而成。只是,纵横政坛多年,回教党当然知道提倡《回教法》的胜算,这些人又何必再次炒冷饭。

毋庸置疑,所有的开放和改革,皆由封建逐渐走向民主。关于《回教法》乃至《回教国》的问题,唯有深入《回教法》才能让非回教徒撇开心中的成见。这有助于我们分析国家宪法、法令的实效及《回教法》作为一种宗教符号的分别。

福利国的涵义

这两场补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回教徒开始有走出偏见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察觉到转型的回教党;这不但是一种社会改革的智慧,也是选民的心情折射。那些所谓 “ 断肢法 ” 违反世俗精神、漠视女性权益等言说,都是国阵一贯宣传的手法,隐含地愚弄了国人的智慧。

现在的回教党主张的 “ 福利国 ” 呈现的是:

一、借助宗教的力量和教义唤醒国阵贪污舞弊的制度,让 “ 巫统的回教 ” 荡然无存,必然造成强烈的对比,选票当然也会响应他们。

二、国阵政府的权威日益膨胀,再加上恶法凌驾于欺压民众。回教党摇身变成打击国阵政府的 “ 抢手 ” ,包括该党对外的言论,特别是人权、反对恶法等,让国民看到遏制权力的生机。

三、尽管过去的形象过于 “ 回教化 ” ,但近年来却督促国家制度的变革,加上一贯 “ 回教精神 ” 的形象,把巫青团的血气方刚、激进和极端比下去。

“ 一个马来西亚 ”

再者,当初莫哈末尼查( Mohamad Nizar Jamaluddin )出任霹雳州务大臣,民主行动党中央政策及策略委员会主席林吉祥在部落格发表措词强烈的文告,主张该党霹雳州议员杯葛就职典礼,但隔天就撤回文告了。当然,这里无法考究林吉祥反覆的做法,却必然肯定了民联的 “ 整合 ” 作用,乃是因为他的影响力还是 “ 很火箭 ” 地影响到华人的抉择。

我以为纳吉经过蒙古女子命案的洗礼,创意会更加无限,怎料也是换汤不换药而已。政客口中的 “ 一个马来西亚 ” 大概可分为三种情形:

一、人云亦云:国阵成员党因内阁委任一事内讧,接受媒体访问时还是一脸刻意提 “ 一个马来西亚 ” ;至于有没有实际遵行还是言之过早,仅仅停留在 “ 主流报章 ” 层面的宣传,我们可将之称为 “ 名存实亡 ” 。

二、虽然国民已有自然融合,可是国阵却不断搞 “513 事件 ” 宣传,企图造成假分裂,则可将其称为 “ 名亡实存 ” 。

三、国阵成员党在大选和补选讲台上的 “ 一个马来西亚 ” ,马华公会对华校课题却无从交代(应该还为白小重开沾沾自喜),印度国大党也无法捍卫其族群权益时(古甘始终含冤待雪),我们可将其称为 “ 名实俱亡 ” 好了。

你去相信纳吉的 “ 一个马来西亚 ” 好了。我始终坚信:当恶角登场,让人皱眉和哀啼的时候,他始终会走向幕落。期限完了后,魔鬼也好,毒龙也罢,这种把戏,选民听听就好,下一届再做决定。

黄洁媚是法学系在籍学生。

白里透红的娇媚――
别逼晚辈跟你一起犯贱

作者/林宏祥专栏 Apr 09, 2009 06:13:18 pm

【林宏祥专栏/荒城手记】“ 纳吉白里透红的肤色和红润的嘴唇一直受到许多人羡慕。 ”―― 摘自 2009 年 4 月 3 日 《星洲日报》 “ 纳吉就任首相专辑 ” ,第 16 页。

“ 人民只能不断透过电子媒体,发表未经雕塑的言词;或经过冷静思考,在平面媒体发表评论,展现对新任领袖最真实的期待。 ”―― 摘自 2009 年 4 月 3 日 《星洲日报》,陈慧娇 《生活能更美好吗?》

“…… 举个最近的例子,郑丁贤对纳吉访问星洲日报之行,代表星洲日报写了应景之作 《与纳吉面对面》 ,在我看来,这篇文章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亢不卑。相信那些看了这篇文章的读者都会有同感。可是独立新闻在线网站记者林宏祥却以 《面对面的侧写--他还没脱裤,你就叫床》 谩骂星洲日报。文章充满傲慢和偏见。我和朋友都摇头叹息: ‘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呢? ” --摘自 2009 年 4 月 7 日 《星洲日报》,天涯剑客 《网路作者得了便宜又卖乖》

很抱歉,我就是跟 “ 天涯剑客 ” 没有同感,更不晓得什么时候跟 “ 剑客 ” 及 “ 剑客的朋友 ” 同根生。让我说清楚,我不认为 《与纳吉面对面》 的 分寸 “ 拿捏得恰到好处,不亢不卑 ” 。与我有同感的包括唐南发,以及在我们文章留言的网民。我们表达了不认同的理由,你举重若轻也好,避重就轻也罢--反正《星洲日报》的水平也只能是这样--对于无法回应的批评,一概反指对方 “ 谩骂 ” 、 “ 充满偏见与傲慢 ” ,连像样一点的字句和标点符号都砌不上来。

我不会意外,即便接下来笑面猫、班点老猫、大恐龙、大肥象、指鹿和唐老鸭轮流登场,飞走钢线、跳跃火圈、狂踩地雷,竭尽力气为 《与纳吉面对面》 一文辩护,都无所谓。就继续堕落吧,像纳吉相信 “ 补选不是对自己的公投 ” 一样继续沉醉吧!倘若你真对自己 “ 雕琢 ” 的每一个字都那么自信,就勇敢站出来承认, 《与》 表达了你经过冷静思考后最真实的想法,而非什么 “ 应景之作 ” 。

我坦承, 《面对面的侧写--他还没脱裤,你就叫床》 文中不乏 “ 人身攻击 ” 的字眼与比喻,对象很明显是《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我甚至不介意为如此 “ 露骨 ” 的标题,向 18 岁以下的读者致歉。此时此刻,我完全不担心有人要如何解读或扭曲我的 “ 致歉 ” 。我只想说:够了,别逼媒体界的晚辈跟你一起沉沦、堕落,甚至是犯贱!

雕琢,还是粉饰?

对于一个投身报界 20 多年的新闻从业员,我再不苟同他的观点,都愿意给他最起码的尊重与肯定;至于 他会否自弃尊严,实不在我控制范围内。一个新闻从业员、一个评论人、一个意见领袖的尊严,不就建立在自己堆砌的文字上吗?这些文字,如果可以随权势摇摆、随权贵变色、随权力漂移,那请告诉我--诚信,究竟是什么?

原谅我的激动--我无法接受厚达 16 页、主题为 “ 引领时代 ” 的《纳吉就任首相特辑》中,那个 “ 完美 无暇 ” 的第六任首相。世界华文媒体集团对一名首相的深入评析,原来是用放大镜检验他白里透红的皮肤;对一国之首的细微观察,原来是他生气时会发红的耳朵 …… 就连她身旁那个女人,也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 “ 精明、开朗、幽默、坚强 ” 起来。

我不懂这是否就是陈慧娇笔下 “ 经过雕琢的文字 ” ,抑或 “ 冷静思考后最真实的期待 ” 。倘若《星洲日报》的百万读者,在意的是一个 “ 皮肤白里透红 ” 、 “ 嘴唇红润 ” 、 “ 对妻子浪漫体贴 ” 的首相,我实在无话可说--那请你也不要再浪费时间把这篇文章看完。

止于权力脚趾的正义

然而,如果你在乎,我们一起来思考--这一切的一切,究竟是什么问题?是报社资深主管水平太低的问题吗?是年轻记者惰性使然吗?今年一月,新纪元学院戏剧与影像系毕业生林肯智致伤董总主席叶新田,台上台下一片哗然。

《星洲日报》的 “ 深入调查式报道 ” ,是我至今都无法忘怀的--一个 22 岁的孩子犯了错,一个世界级的中文媒体可以追查到他初中三的班主任 …… 这个具有影响力的大报,是在证明自己的正义至上,还是情在人间?

面对 “ 重量级权贵 ” 涉嫌的蒙古女子命案,这个自诩 “ 抗衡西方强势媒体 ” 的集团--为何没有从审讯过程中剖析、挖掘种种疑点,锲而不舍地追查下去,与法国 《自由报》( La Liberation竞争 “ 照顾弱势 ” 、 “ 尊重生命 ” 、 “ 伸张正义 ” 的核心价值呢?

把话说穿,挖掘议题、深入调查的能力与勇气,止于权力的脚趾。

528 以后这些年来,中文报的评论都用 “ 中立 ” 与 “ 客观 ” ,避开了 “ 价值判断 ” 。 “ 世事无绝对 ” 、 “ 见仁见智 ” 、 “ 好戏在后头 ” 、 “ 考验政治人物的智慧 ”…… 几乎都是云淡风清里,呷一口茶以后的结论。对相互斗臭斗跨的政党各打五十大板,一句 “ 这样斗下 去,人民是输家 ” 的结论,应该就是最得体的分析、最敢讲敢评的评论作者。

然而,从事新闻工作、参与舆论建设--其终极意义,就是这样吗?有道报纸是历史的初稿--但是新闻从业员、评论人的使命,不该只是记载,还包括改写。

改写明天的历史

是的,所谓的改写不是篡改历史,而是改写明天的历史。

我不相信台湾政大新闻系毕业生、喝过洋水的海归派,没有意识到人民可以主动带来改变,而非 “ 静观其变 ” 、 “ 坐着看热闹 ” 的被动个体。然而,基于不敢作价值判断,评论人退守到舆论的 “ 安全区 ” ,在云淡风清里东张西望。

这样的媒体,于是酿成这样的闹剧--每一个接受《星洲日报》专访的人物,都是 “ 好人 ” ;每一个上台、下台的首相,也是好人,或至少看不出 “ 白里透红 ” 的他会 是坏人。我在想,如果这些人都是 “ 好人 ” ,《星洲日报》的高级记者陈云清是谁下令扣留的?给《星洲日报》发警告信的,又是哪个好人干的好事?

曾几何时,评论人卑微到在权力面前唯唯诺诺,权贵过去的错误在上台前可以统统一笔勾销,不追究、不批判、不质疑,只能有一厢情愿的期待?

评论人喜欢骂在野党不长进,只顾消费自己的 “ 悲情 ” ;然而,《星洲日报》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 “ 钢线论 ” 、 “ 地 雷论 ” 、 “ 饭碗论 ” ,不都是悲情吗?《独立新闻在线》、《当今大马》等网络记者在没有准证情况下偷闯记者会,在政要面前质疑他的权威--你曾几何时听到这些新闻从业员埋怨 “ 砸破自己饭碗 ” 、 “ 担心自己人身安全 ” 、甚至 “ 牢狱之灾 ” ?

就我的接触与认识,我充分肯定许多《星洲日报》的年轻记者,他们的干劲与付出。站在第一线的他们,对政客的嘴脸了如指掌;他们从事新闻行业,除了是一份生计,少一些理想的热忱,都不会撑太久。

我知道郑丁贤是很多年轻从业员仰慕、学习的对象,然而我更知道报馆的结构会如何扭曲年轻人的憧憬和理想。我不敢自诩代表多少巴仙的他们,但是此时此刻,我再重复一次:资深的报人,你们要犯贱的话,自己贱就好,不要逼晚辈跟你一起犯贱!

林宏祥现任 Voice 网络台( www.voicemedia.com.my )主编。

http://www.merdekareview.com/news/n/9347.html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