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和美国的走向——影响今后十年世界形势的两大问题
信息来自:《国际问题研究》(京)2000年06期 · 作者:宋以敏 字号 · 日期:08-04-2015

2012年12月18日

  【作者简介】宋以敏,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005

  【内容提要】 今后十年的世界形势基本上将是前十年的延续。经济全球化将进一步加快、加深发展,而且将逐步扩延至其他领域。各主要国家均准备迎接挑战,以在21世纪占取新的高地。美国霸权主义上升,既为自己也为别国带来新矛盾。


  世界即将进入新的世纪。为了观察今后十年世界形势的发展趋势,有必要先简要地考察一下冷战后近十年的形势变化以及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因为从国际关系演变的进程看,是冷战的告终而不是20世纪的结束开启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冷战后,世界形势与国际关系发展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1.苏联东欧巨变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2.东西方对立的消失和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的扩 展,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深入发展。3.美国霸权主义上升,但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4.人类流血冲突的主要危险不再是世界大战,甚至也不是国与国间具 有相当规模的地区战争,而是国家的内乱内战,以及国际上对它们实行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武装干涉。5.军事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相对下降,作用改变,但维 护世界稳定与安全面临着复杂的新挑战。6.在东西方对抗解除之后,以及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作用下,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日益发挥主导性作用。 7.同冷战时期相比,以及相对于经济和军事安全因素而言,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相对弱化。8.冷战时期东西方大国间的敌对关系,已经 转到冷战后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以协调为主,而进入时有起伏却可望相对稳定发展的轨道。9.一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大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上的崛起, 使它们从冷战时期两个超级大国的地缘政治争夺对象,转变为发达国家开拓市场的重要对象和地缘经济的争取与合作对象。10.经济全球化、 国际犯罪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各国政府普遍优先考虑内政因素这三大发展,使各国政府在处理内外事务时的权威地位相对弱化。

   这些特征相互促进和制约,今后十年看来会继续存在。这是因为从根本上看,它们都是和平与发展世界两大主题的反映。世界形势在未来十年的发展,可以说在主 要的方面将是前十年的延续。两大主题还有可能得到比前十年更为鲜明的体现,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尤其如此。信息技术革命将更快更广也更深入地在全世界推进。 不仅经济全球化本身将加速发展,而且这一进程将愈益波及其他领域。世界经济将继续处于增长期,美国在其中仍将发挥首要作用。其他发达国家同美国的经济差距 可能由前几年的拉大转为今后的有所缩小。发展中世界中的中国、印度等大国和若干中等地区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将继续上升,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有所缩小。 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力求适应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将展开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经济领域出现的这些发展势头,将进一步成为制约国与国间发生大规模 武装冲突的有力因素。另一方面,世界仍不太平,违反潮流的各种现象还将频繁出现。但这些只是逆流,挡不住主流。

  从西方和非西方世界的 力量对比看,前十年西方国家处于强势,今后十年仍将如此。这一点将表现在各个领域:它们在科技上大幅度领先,经济上是世界兴衰的决定性因素,美国的军事力 量优势不受重大挑战,西方国家在政治上相对而言较为稳定。这一切决定了它们在价值观问题上的优越感会进一步加强,而将对非西方世界进一步采取攻势。但西方 世界摆布不了它们。发展中世界中正在出现更多的力量中心。它们的独立自主性将进一步加强,在地区和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将不断上升。事态发展不一定全都只有利 于西方。

  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和美国的走向这两大问题,对今后十年的世界形势和国际关系具有全局性的影响。两者的发展也基本上将是前十年的继续,但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特点。

  二

  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更加不可逆转;也会继续引起反弹,但有一定限度。

   经济全球化今后将继续迅速向纵深发展。这首先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铺开的有力推动。2000年3月,全世界网民已达3.3亿。有估计称,到 2004年,全球电子商务总值将达7万亿美元。在这一领域, 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各发达国家的国内就不平衡。在美国,少数民族族群的上网率极低(美商务部助理部长拉里说,这已成为美国的首要经济和民权问题)。发达 国家之间的不平衡十分突出。1999年欧盟上网率只及美国的一半;在全球电子商务中,美国占80%,欧洲只占10%。大批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严 重不平衡状况就更是难以言状了。在发展中国家之间,鸿沟也正在扩大。相对滞后的印尼、泰国等和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印度、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的差距已经反映 在彼此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上。各国都看到,缩小信息技术差距对解决国家内部的和国际上的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和保持社会稳定都具有战略性重要意义。2000年的 八国首脑会议突出地提出,应大力推进全球信息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强调八国须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以便缩短后者和发达国家间的信息技术差距。它们认为, 这有利于它们拓展市场和求得世界稳定。信息技术今后势将在各个方面给世界带来更大的变化。

  其次,跨国公司之间的合并或兼并近年来愈演愈烈。1999年跨国界并购额比1998年(约4000亿美元)增长75%。在重要发展中国家内寻找兼并对象,也是美国确定的一个战略方针。这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又一体现。

   第三,作为经济全球化的组成部分和阶梯的地区经济一体化继续向前发展。欧盟在稳步扩大,2004年和2006年将出现两次吸收新成员高潮。到2010 年,欧盟成员国的数目将增至少则20多个,多则可达到30个,最终有可能增至35个。按今天的汇率,届时欧盟的经济规模将超出美国一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 易区三国间的贸易额已从1993年的2890亿美元增至1999年的约5700亿美元。如果2005年完成贸易谈判,美洲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自 由贸易区:人口八亿,经济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在亚太地区,除正在运转的亚太经合组织和东盟之外,东盟十国加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及金融合作也开始起步 并取得实质性进展。所有这些地区经济组织无一例外地一方面加强自身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开展区外合作,进一步走向全球化。例如欧盟早就同拉美的南方共同市场 建立关系。2000年3月它同墨西哥签署的自由贸易协定, 是欧盟与拉美间的第一个这类协定。几年前曾出现过这种设想:北美自由贸易区或未来的美洲自由贸易区同欧盟组成大西洋自由贸易区。不排除这一设想到一定阶段 成为现实的可能。地区经济组织的成员国单独地在组织之外谋求经贸合作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例如,年初英国提出了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设想。

   全球化并不限于经济,也日渐扩延到其他领域。这一点在上述三个方面均有表现。2000年的八国首脑会议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宪章》就表示,八国不仅鼓励 和推进发展中国家向信息社会过渡,还要借此在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取得“全面丰收”,提出:促进信息技术要超越政府,更多依靠跨国公司,直接面向各国民间; 信息技术和各国的民主及人权要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要为处理综合安全概念下的安全威胁问题发挥有力作用等。跨国公司不断扩大的规模和不受国界限制的活动范 围,使国际上出现了这类评论:全球化将使跨国公司和民族国家一样,也成为21世纪在世界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实体;有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像政府一样行事了,如 同游击队领导人谈判,修桥筑路,创办学校,确定劳工标准等。各地区经济组织多已不限于讨论经贸问题。欧盟正在政治和防务问题上加强一体化建设。其他地区经 济组织也逐步把外交、防务以至价值观问题纳入对话和处理的范围,或是发起建立一些平行的机制和论坛。

  全球化涉及领域的扩延还表现在, 各种按专题组成的国际机制层出不穷。除联合国和各种政府间的会议机制外,非政府组织尤其活跃。专题日渐涉及属于各国立法和司法领域内的问题。联合国秘书长 和八国集团等提出的建立“全球机构”、实现“全球治理”、缔结(企业与联合国间的)“全球契约”、推行“全球民主”等等,已不完全仅仅止于空洞的口号了。

   全球化的加深和扩延已经引起的反弹,表现在维护本地区或本国眼前商业利益、就业机会和工资水平的贸易保护主义,强调本国特性以及狭隘排外的民族主义,政 治和文化上防止外来的特别是美国的霸权侵蚀等方面。反弹力量形形色色: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某些传统工业的工人阶级,政治势力中的新保守派和极左派,持极 端立场的民族主义和宗教势力等。与反弹力量相对立的是,成为发达国家政治主流的第三条道路或中间道路政治势力,选择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非西方国家政府。

   尽管经济全球化给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带来各种严重挑战,从各主要国家采取的对策来看,使本国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并利用这一潮流来改变本国的落后方面 仍是它们的基本选择。欧盟、日本、各发展中大国和主要地区国家几乎都提出利用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良机,在今后十年内获得较大发展的规划。欧盟准备大力投身 信息革命,提出要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经济活力的地区。为此,它既要保持莱因模式之长,又准备吸收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中的一些作法来补己之短。森喜朗首 相设立的信息技术战略会议8月底提出,要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国家战略, 使日本在五年内成为超过美国的超高速因特网大国,实现新的经济高速增长。日本还有改造本国社会以进一步同国际接轨的计划。俄罗斯决定继续“走在全人类都在 走的市场化和民主化这一主干道上”。印度要在2008年成为信息超级大国。东亚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打击后一直在进行着反思,它们得出的结论不是在全球 化面前收缩和退却,而是力求根据本国的利益和特色来改造和改善自身的经济结构和政府管理、甚至提出应扬弃某些已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文化传统,以在经 济全球化中站稳脚跟,趋利避害。马来西亚副总理巴达维今年6月7日在第14届亚太圆桌会议所做的基调演说具有代表性。他论证了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后 提出,不能盲目跟随国际变化,应在全球和本国更公正地分享全球化的好处,要加强金融市场管理,完善国内和国际管理机制。

  三

  美国面临既想当领导又不能事事为所欲为的矛盾,其他国家则面临既反对美国霸权又离不开美国的矛盾。

   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企图领导世界的野心随着它占有绝对军事优势和经济力量持续上升而不断膨胀。克林顿政府后期在处理美国对外事务时已经面临一个日 益突显的矛盾,即美国在各个领域都更加强烈地追求主导世界事务,而政府受到的内外牵制却进一步加大这一对矛盾,今后会进一步发展。这两种倾向较量的结果, 有可能是美国的霸权图谋受到更为有力的制约。

  美国认为,21世纪头十年到二十年,世界经济和安全形势对它基本上有利。它不面临任何严 重的经济或军事挑战。但它对21世纪初的世界安全变化,却有两个新的判断:1.认为对美国的安全威胁,不来自任一大国的过于强大,也基本上不会来自任何国 家的直接军事挑衅,而将更多来自以下方面:某些国家,特别是与美国有直接利害关系的重要国家发生“内爆”的危险,如果这些国家,尤其是大国陷于“失败”的 境地,就必将带来严重后果(近一年来,美国领导人和一些著名政论家屡屡表示,美国从俄国和日本的不振中领悟到,大国的衰落甚至可以比它们的强大给美国带来 更多的问题,中国垮下去就比它强起来对美国的挑战更大);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运载工具的技术扩散、毒品走私、环境恶化、疾病流行等全球性的跨国威胁; 一些国家进行种族清洗等严重侵犯人权的行为等。

  2.从地区相对安危的程度来看,亚太的不稳定可能会超过欧洲。“今后十年,亚太将成为 世界上安全前景更不确定,安全形势更不稳定的地区”,这是美国近一年来形成的一个新战略判断。(注:《美国防务战略的风向改变》,汤姆斯•里克斯,《华盛 顿邮报》,2000年5 月27日。)这一判断已在五角大楼5月发表的《联合展望2020 》报告中有所反映。有评论称,十年前美国对未来战争的考虑90%集中于欧洲的军事冲突,今天则是欧、亚平分秋色。但是,目前美国在谈论安全和稳定的问题 时,主要不是从热战危险的角度出发,而是按美国的新安全概念作出衡量。它得出亚太地区的稳定程度将次于欧洲这一看法,其根据是:亚太地区的力量和文明中心 多,相互差异大,独立自主性强;中国和南北朝鲜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时可能出现美国不愿看到和难于处理的局面;若干亚太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较多;亚太地区的 民主化程度远比不上欧洲,而美国一向认为,只有各国都民主化国际和平才能得到可靠保障;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全主导地位不如在欧洲保险;美国在这里构筑的安 全结构不如在欧洲的牢靠;等等。

  虽然对世界安全形势有这两点新的判断,美国却并不准备为新世纪设计一套全新的战略。从美国今后的实力 发展状况、它对国际形势的看法以及民主、共和两党的总统竞选纲领来看,2001年美国不论由哪个党上台,未来对外战略都不会与克林顿政府有太大不同。克林 顿就任总统之初,曾明确地以提倡世界自由贸易和振兴美国经济为重点。以后这一点事实上一直并无变化。只是由于美国经济一直运转良好,它自认为由它领导世界 的条件改善,还由于美国认为世界上出现了一些新的安全危险,这些因素就使克林顿到中后期把大量精力用到了安全问题上。美国一方面致力于巩固并加强它军事力 量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大力展开维和、促和活动。克林顿为促和活动来回奔波,在历任美国总统中是罕见的。美国政府今后将继续大力推进经济全球化进程;外交 上继续奉行融合战略,对各类国家基本上都采用软硬兼施的接触政策,只是政策实施内容因国因时而异。

  根据上述它对今后安全危险的新认 识,看来它将致力于以下目标:1.围绕促和与维和,继续创造理论、建立特定国际秩序、促使国际安全合作更加具体化并能产生有效成果。美国所提倡和支持的理 论已包含在1999年春发表的北约新战略和1999年12月发表的欧洲安全宪章中。美国将继续宣扬“人权高于主权”、各国的国内安全理应受到国际关注、采 取国际维和行动时尊重联合国但不一定必须经过联合国等主张,并力求使这些主张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接受。在国际安全合作问题上保持以至加强美国的主导地位。在 欧洲,美国已经建立起以北约为核心,北约和平伙伴关系为外围,北约和俄罗斯及乌克兰的双边安排为补充,同欧盟和欧安组织配合行动这样一套安全机制。在亚太 地区,美国则以美日安保条约为基轴,以它同韩、澳(大利亚)、菲、泰的双边军事联盟为主要依靠对象,并由它自己以及亚太地区这五对双边军事联盟同亚洲未结 盟友国建立起尽量紧密的军事合作关系。这一切加上它同中国的双边军事交往安排,也在亚太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安全网络。通过军售和双边或多边联合军 事演习,美国力求不断增进军事伙伴间的协同行动能力。这必然带来的后果是,军事伙伴们在安全问题上将增加对美国的依靠,将花更多的钱购买美国的军事装备。

   2.力求把欧洲安全理念运用到亚太地区。美国在制定北约新战略概念的过程中曾提出过北约全球化的设想。它以全球安全不可分为论据,认为北约不应只关注欧 洲安全,而应扩大范围。在欧洲盟国的反对下,这一理念没有最后形成文字。但美国的看法并无变化,仍然坚持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安全不可分割,主张把在相对稳 定的世界“北部弧形地带”已形成的安全理念和安全合作运作方式运用到存在不少动荡点的“南部弧形地带”(指从巴尔干、大中东和海湾、南亚、东南亚直到台湾 这一片地区)去,特别是把欧洲安全经验运用到亚太地区去。近一年来,美国的一些重要思想库都提出过这类主张,如美国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在它的1999年战 略评估报告中就具体建议,可以把北约和平伙伴关系的经验运用于亚太地区,从花钱不多的项目做起。兰德公司近日建议,应改变北约的关注焦点和资源分配比例, 应该目光向南。美国太平洋部队司令布莱尔今年春提出建立太平洋安全共同体的设想,认为欧洲的一项经验特别适用于亚洲,这就是:凡无意彼此作战而有意共同致 力于解决地区摩擦和维护地区和平的国家均可成为共同体成员,不必严格区分军事联盟国与非联盟国。看来,美国已有把欧亚联成一片来考虑安全问题的苗头。它开 始频繁地使用起欧亚大陆(Eurasia)这个字眼了。

  美国的主张已得到欧盟的一定响应。欧盟正在亚太地区大力展开活动,与亚太地区组织和各主要亚太国家的关系在显著加深,同它们建立了各种高层次的双边定期会晤与磋商的机制。

   3.继续高举人权与民主旗帜,但行动上趋于务实。美国主要寄希望于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能自然产生促进各国人权和民主状况的后果,它则从中施加影响, 积极推进。至于针对具体国家采取具体的扩展民主行动,美国承认活动余地不大,影响有限,弄得不好还可能产生反作用,加重对象国对美国的反感。同时美国也看 到,在有些国家,民主进程带来的并不是美国所希望看到的社会稳定,而是相反。

  美国目前扩展民主的活动,看来是有重点有选择的。(1 )它把促进人权和民主同国际维和行动联在一起。但经过对1999年科索沃战争的反思,美国将尽量避免完全重复那种形式的新干涉主义。(2 )它在世界上选出四个重点国家或地区:亚洲的印尼、非洲的尼日利亚、拉美的哥伦比亚和欧洲的乌克兰(或东南欧)。美国选择这几个对象,首先是因为它们的民 主并不巩固,甚至岌岌可危,“急需”美国大力扶持;其次,它们都是所在洲的重要国家,民主化获得成功会对全洲发生影响,失败则会败坏民主化的声誉。(3 )把国内存在民族矛盾国家的民主化问题同解决这一矛盾联在一起。近来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和美国学者都提出这样的看法和主张: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冲突引起 的国家领土变更,都将严重影响世界稳定;因此,解决一国内部民族冲突的最好办法是,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更大的自治权利,来避免少数民族提出分离要求和采取 分离行动。在人权及民主问题上,美国今后看来大体会维持这些做法。

  美国在上述三个问题上的做法,反映出美国对非西方国家将继续采取挤 压态势,但在挤压中也有一定的节制。这是美国政府迫于国内外的多重因素,不得不如此。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日益强调在安全问题上必须取得别国的合作的原因。它 首先强调盟国的合作,但也愈益重视盟国以外的大国和重要地区国家的合作。近来它对过去被它戴上“胡作非为”帽子的国家也降低了姿态。不仅不再使用这一贬损 的称呼,还向它们中的多数分别作出减小敌意、谋求接触、建立关系的表示。

  世界各国对美国几乎都怀有一种矛盾心理:不满意美国的颐指气使,但还需要借重美国,而大都把对美关系放在外交首位。

   近年来许多国家,甚至包括美国的许多盟国,对美国的不满已溢于言表。法国指称美国为特等超级大国。6 月在华沙召开的民主社会部长级会议上,法国同美国对立,拒绝在最后宣言上签字,理由是不能把民主价值观强加给别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领导人人选问题上, 美国同德国发生摩擦,引起德国的不快。据美国报刊报道,美国国务院曾专门召开会议讨论“霸权问题”,研究世界上对美国的不良反映。(注:《对美国的善意正 在全球范围内减退》,《洛杉矶时报》,2000年3 月26日。)除了美国对外态度傲慢引起别国普遍反感之外,各国最不满的是美国不顾世界稳定大局,一意孤行。今年突出的事例是准备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联 盟国都指责美国只顾保护自己而置盟国于不顾,何况此举还会带来大国关系的复杂化。美国国会在某些对外事务上轻率行事,如不批准核禁试条约等,而政府却总是 迁就国会。这使外国产生美国究竟是不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怀疑。

  但是美国的一些主张和作法又得到许多国家的支持和接受。例如,在安全观 念问题上,国际安全基于国内安全、国内安全又基于人的安全这一看法,就是在发展中国家中也有一定市场。在民主化问题上,6 月份的《走向民主社会的华沙宣言》值得重视。在签字的106国中, 发展中国家有59国,转轨中国家有21国。当然,非西方国家在观念上同西方国家的有所接近,并不等于它们准备在捍卫本国国家主权问题上向西方作出让步。美 国推进经济全球化的作法、在国际上维和促和的行动以及同许多国家加强军事合作的作法,也得到不少国家的配合。其他国家对美国的主张和行为抱这种态度,显然 是出于各自的国家利益,而不是为了维护美国的霸权。

  美国又要领导世界又不愿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反而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别国多多为地区和 世界事务分担重负;其他国家希望美国为地区和世界的稳定与繁荣更多出力,但不愿美国由此加强它的霸权地位。美国只顾维护自己惟一超级大国地位,不容别的力 量中心强大到足以向美国的这一地位提出挑战;而其他力量中心则纷纷谋求自己在21世纪中能获得更强大的地位和影响。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这两对矛盾,将继续对 今后的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