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业的兴起和发展
信息来自:http://www.cmic.zju.edu.cn/old/cmkj/web-wgxws/9/4/6.html · 作者: · 日期:08-04-2015

1、概念

非洲是世界上网络事业最为落后的地区。据统计,1999年全非洲上网人数为264.2万人。在非洲各国中,南非共和国较为发达,有182万人上网,占全非总数的68%,但对于这个拥有44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也只有4%的普及率。

当然,非洲的互联网事业也在逐步前进中。2001年举行的第三次非洲地区电信工作研讨会指出,目前非洲大陆有53个国家已经或即将加入因特网,整个非洲地区已经有15.6万个互联网站址,电脑用户一般都能就地上网。

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指的是计算机互联网络,它是由许多台地理位置不同并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通过特定的通讯设备和技术协议相互联结起来,以实现信息传输和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性互联网是因特网(Internet,1997年7月18日,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将它译为“因特网”),它已覆盖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共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所以,如今互联网、因特网、国际互联网等概念已经互相通用。

 1995年10月24日,国际“联合网络委员会”(FNC)通过一项决议,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现状和走向对“Internet”作了技术性的界定。根据这一界定,“Internet”指的是具备如下要求的全球性信息系统:(1)通过全球性的唯一的地址逻辑地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网络间协议”(IP)或今后其他协议基础之上的;(2)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网络间协议”(TCP /IP),或者今后其他接替的协议或与“网络间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3)可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使用高水平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①

 互联网是一种新兴的信息传播媒介,但它更是一个传播或交流信息的平台。通过互联网所进行的信息传输和交流,称为网络传播。这是一种以地空合一的信息高速通道作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作为收发媒体的、极具开放性的传播活动。这种网络传播是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进入广大公众的传播领域的。

①转引自张海鹰等著《网络传播概论》,第39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网络传播的特点

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进行的网络传播,是一种完全新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有许多不同于传统媒介传播的特点,其中主要有:

    1.各种传播形态并存。互联网络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各种传播形态集于一身。借助它不仅可以向全社会进行开放性的大众传播,而且可以作“点对点”的人际传播(如电子邮件、网上通话、网上短信)、小范围的群体传播(如讨论组、聊天室等)、组织机构或单位的组织传播(如群发电子邮件、各单位内部的局域网运作)。

    2.多种传播方式并举。互联网络是电脑、电视、录音机、电话机、游戏机、传真机、打印机等的性能的总汇,或者是说是各种传统媒介的大熔炉,它将以往各自独立的单一性的传播方式综合在一起。它又将文字、口语、音响、图表、图片、图像等各种传播形式汇于一体,而且可以根据需要自如地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一种形式,或者让几种形式并举,做到图、文、声、像并茂,真正实现多媒体的传播。

    3.高度的交互性。这是网络传播与传统的印刷传播、电讯传播的最大不同之处,在这种传播中,传受双方存在很大的交互性。它们的角色位置可以方便地、频繁地交替互换。网上的传播者往往也充当受传者,受传者也往往充当传播者,此时此地是传播者,彼时彼地又是受传者。在网上设立网站或数据库的机构、媒体或个人,固然是传播者;但他们为了传播,往往通过网络进行采访、询问、调查、检索,这时的他们便是受传者。在网上浏览、检索的一般用户,固然是受传者,但他们不仅有很大的寻觅信息的主动权,而且他们随时都能充当传播者。他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向别人传送信息和观点,他们可以向新闻讨论组、向公告板传送信息或观点,他们还可以设立个人网页,发布信息或观点,吸引他人来访问。正如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蒂所言:“在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没有执照的电视台。”

    4.高度的灵活性。网上传播和接收,都极具灵活性。一方面,凭借一台联网的电脑,传播者可以随时随地传送信息,受传者也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收看或调阅任何已进入网络的信息。这就是网络传播的五个 W:

Whoever,Whenever,Wherever,Whomever,Whatever。即: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同其他任何人交流任何信息。另一方面,网络传播允许实时同步和非实时异步的自由选择和转换。广播电视是以共时性、同步性为特点的。人们在接受广播电视信息时必须与它的播送同步,要按照它们的节目播送时间来安排自己的时间。而在网络传播中,参与者既可以处于同步接收状态,如MSN、QQ类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也可以不同时处在传播的情境中,如过时信息的检索、电子邮件的使用等。于是人们有了在使用媒介时自主安排时间的能力,人们的传播活动有了更大的自由度。

    基于网络传播的上述特点和优势,它在问世之后便倍受各国政府和广大公众的重视和关注。如今它已成为人类传播领域极为重要的新兴力量。

网络传播在新闻传播史上的地位

纵览历史,人类传播的历程,就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而寻找更丰富更有效的传播媒介的革命历程。从语言、文字、印刷术、广播电视,一直到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发 明——计算机网络,似乎正验证着施拉姆的断言:“人类传播的每一次重要发展总是从传播技术的一次重要新发展开始的。”而每一种传播科技的出现与发展都在缩 短着时间和空间,或者说,在改变着人们的时空概念。对于新闻传播而言,互联网的出现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网络传播给新闻传播带来了全方位的冲击和影响,引 发了一次史无前例的飞跃和革命。

     1.新闻传媒形式的重要变革

数字化、多媒体和互联网络等新技术、新媒介给现行新 闻事业带来的巨大影响,首先表现在媒介形式的变化上。现行的新闻传播媒介分别以报纸、广播、电视各具特色的形态共存共荣,报纸主要载以文字信息,广播主要 载以语音信息,电视载以图像与声音信息,感官感受因而被分割。而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三分新闻传播天下的局面,在网络媒体上,文字、声音、图像、影像 等得以综合展现。对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介而言,从此拥有了一个崭新的互相整合的平台。即使从当前的状况看,报纸、广播、电视上网后它们的形态已 经开始融合,网上自生媒体正以新的不同于传统媒体的面目出现。可以预期,最终大众媒介的形式将以整合后的网络平台为主,传统媒介的状态将逐渐退居边缘。

    2.新闻工作方式的根本变化

    计算机网络提供了种种新闻采集、制作和发布的新工 具,比如万维网浏览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在线即时通话系统、各种联网数据库、各种图像制作软件、用户界面制作软件等。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工具的运用, 带来了新闻采制方式的重大变化。利用联网数据库查询,到网上各种信息库、公告板中寻找线索,运用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话系统进行在线采访,运用制作软件加工素 材,这些都成为记者们日常新闻采制的重要手段。

    新闻的报道方式和编辑方式也有重大变化。网络媒体一改新闻传 播中原有的平面和单一特征而变为立体和多媒体特征。超文本链接使新闻信息的组织方式不再如以往的线性逻辑状态存在,而是以网状的动态扩张的状态存在。多媒 体表现能力使新闻信息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开发,这些都意味着一种可以有多种读法的、彻底改变传统顺序的阅读方式的出现。这都要求在报道和编辑方面有所创新和 突破。

    新闻发行和传送方式也有许多变化。新闻产品的传送开始网络化,网上订购新闻、网上传送新闻、根据个性化要求分门别类地提供新闻,日益成为普遍的现象。 

    3.受众和媒介关系的根本改变

    互联网平台上有各种形态的传播,而大众传播无疑是网 上重要的传播形态。按照美国传播学者的定义,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介。这一标准在美国早已达到。据统计,在美 国达到拥有5000万用户的时间,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网络仅用了5年。在世界其他地方,互联网也正在逐步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传播媒介。

    在传统媒介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对象-受众总是表现为被动 地接“受”大众传媒信息的大“众”。而在网络传播中,这种情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受众不再等待新闻信息,而是主动检索、寻觅新闻信息,还会要求传播者“定 做”新闻信息;他们不再按媒介的报道和编排顺序去接收信息,而是根据所需通过超文本链接等工具跳跃式、辐射型地去发掘、梳理、了解新闻信息;他们不再停留 于看和听,而且可以方便地说和写,表达对新闻事件的反应和见解,随时把互联网从获取信息的媒介转为发布信息的媒介。这种变化在新闻传播史上是空前的。

    总之,互联网的发展给新闻传播的实践和理念带来了全方位的影 响。诸如新闻产品采制编排的的变革,新闻传播方式和流程的变迁,新闻传播活动交互性的体现,新闻传播者与受众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强化了新闻传播的全时性 观念,加速了新闻传播的全球性扩展,等等,这些都将对新闻传播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互联网络的兴起过程

互联网诞生至今仅仅数十年时间。在历史长河中,数十年只是短短一瞬间而已。然而,这数十年间网络传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极为迅速,使人类社会传播活动的格局为之一新。粗略地看,互联网的酝酿、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技术和物质准备阶段(1968年以前)

互联网的诞生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事,如果要寻找相关的线索和源头,还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应该说,20世纪后半叶,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三个方面的发展,直接为网络传播的实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是计算机技术。194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台计算机。以后五十多年间,从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人工智能,计算机技术步步发展。尤其是1981年推出第一台个人计算机(PC 机)后,这一高科技产品逐步进入普通家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过几代更新,如今的个人计算机已能以极快的速度处理巨量的多媒体信息,也就是说,可以接收、处理、储存、输出、传播大量的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图像在内的各种样式的信息。而且,从最早的如同大楼一般高大的巨型机到当前普遍使用的一般台式机,到液晶屏式机,再到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计算机的体积越来越小,携带更为方便,功能更加广泛,运行更加快速。

    二是通信技术。1836年,电报诞生,使人类在远程通讯方面走出了第一步,它所采用的以点和线的不同排列来传递信息的莫尔斯码,虽然速度还比较慢,但这和当今计算机通讯中的二进制比特流却是一脉相承的。1866 年,越洋电缆诞生,大西洋两岸之间实现直接快速的通讯,这又是当今联系各大洲的海底光缆的先驱。1876年,电话诞生,而当今的互联网依然有很大一部分正是架构在电话交换系统之上的,只是发明了具有数模信号转换功能的调制解调器,实现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的功能。当然更大的技术变化还在20世纪。1957 年,前苏联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迈出了全球卫星通讯的第一步。随后几十年间通信技术突飞猛进,微波、卫星、光缆成了信息传输的三大支柱。如今各国的微波线路四通八达,太空中各类通信卫星星罗棋布。欧美发达国家国内中继干线已完成由同轴电缆向传输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光缆的转换。国际间的海底光缆、越洋光缆也在不断铺设。

    三是网络技术。这是指通过一系列应用软件和技术手段,把散布各处的电子计算机联结成网,从而实现信息的广泛分享和交流。20世纪60年代后期研制成功的“包交换”技术,是计算机之间联网的基础,为实现网络信息传输安全提供了最大可能。所有以上这些,都为互联网的诞生准备了基础条件。

初具雏形的ARPANET阶段(1969-1985)

互联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在冷战时期研制的“阿帕网”(ARPANET)。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冷战局面。1962年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更是把人类推到了核大战的边缘。美国军方担心,一旦核战争爆发,由计算机中心控制的军队通讯网络就面临极大的威胁,因为一旦网络中心被破坏,整个网络就陷于瘫痪。为了解决在原子弹威胁下的军队通讯网络的运行安全,美国军方开始研究“如何在受到核战争袭击之后,保持军队中各个网络之间的联系”。这个项目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信息处理办公室的领导下展开。

     1963年,在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工作的拉里•罗伯茨提出“分组交换”技术的设想,解决了抗摧毁性网络的难题,成为网络技术发展中第一个重要里程碑。1969年,美国国防部资助了一个有关广域网络的项目,开发出一个运用包交换(packet switch)技术的网络,称作ARPANET(阿帕网)。当年11月21日,运用这项技术把加州大学、犹他大学和斯坦福研究院的四台电子计算机顺利连通。这个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的实验性网络、由四个节点构成的“天下第一网”的诞生,宣告了网络时代的到来。

     到1972年,ARPANET已连接了40多个节点计算机。1973年,英国、挪威的计算机接入ARPANET。1976年,ARPANET上的节点计算机已发展到57个,连接各种不同的计算机100多台,网络用户2000多人。

     为了解决网络与网络、电脑与电脑间由于软硬件和型号不同造成的不兼容问题,使阿帕网真正成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1974年“互联网之父”文顿瑟夫研究成功了TCP/ IP(传输控制协议/ 网络间协议)。1981年,在美国计算机网络上的消息栏首次使用,1982年,美国国防部宣布将TCP /IP协议作为标准,要求所有接入APANET的计算机网络必须采用这一协议。1983年,TCP/IP被许多计算机网络所接受,成为了网际互联网络上的标准通信协议。这是全球互联网络正式诞生的标志。

     同年,ARPANET分成两个网,与军事有关的部分称为MILNET,其余部分仍然叫做ARPANET,用于作进一步研究。它们之间仍然保持着互联状态,能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这种网际互联的网络最初被称为DARPA internet,但不久就改称Internet,因特网名称从此开始出现。

在科研教育中发展的NSFNET阶段(1986-1992)

阿帕网和ICP/IP技术的成功,使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mal Science Fundation)认识到网络将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为了使科研人员可以共享以前军方只为少数人提供的超级计算机设施,1985年NSF出资在全美建立了五大超级计算中心。后来,又将连接大学和科研单位的中等计算机中心连接起来,形成全国性的广域网络。

    1986年,名为NSFNET的高速信息网络建成。该网络同样采用TCP/IP协议,互联了NSF分布在各地的所有超级计算机,并联入了ARPANET。此后,NSFNET逐渐发展成为美国境内的广域网的骨干基础。1990年APANET宣告退役,NSFNET正式取而代之。

    在90年代以前,这种网络仅限于科研教育领域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规定,“NSFNET主干线仅限于作如下使用: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及教育机构把它用于公开的科研及教育目的,以及美国企业的研究部门把它用于公开的学术交流。任何其他使用均不允许。”

    然而到了1991年,互联网的发展使NSFNET主干线达到极限。为了减轻政府的负担,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要求私人公司承担一些责任。第二年,商用因特网协会成立,并宣布用户可以把他们的子网用于任何商业用途。于是,因特网络开始迈向商业化,它的用户也不再局限于高校师生和计算机行业的工作人员。大批商业机构开始走上网络,在因特网络上刊登网页广告,提供各种信息。

    不过,从网络技术或使用角度来讲,在万维网诞生之前,因特网的使用范围仍然不广。直到1993年万维网开始推广,才真正使计算机网络“飞入寻常百姓家”。

    万维网,又译环球网,也称WWW(World Wide Web)或Web,它不是指互联网之外独立存在的一种网络,而是互联网中的一种多媒体信息服务系统,它能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存取信息文档,并支持图形、声音、视频和文本。这项技术在90年代初问世,1993年,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中心进一步开发了基于这项技术的浏览器软件,这就大大方便了网上浏览,使得上网漫游成为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从此因特网才走向了千家万户的广大公众。

3、在商业化运作中飞跃的因特网阶段(1993--)

商业化的运作和万维网的推广,带来了因特网的历史性飞跃,使得它在通信、检索和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世界各地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传统媒体、政府部门、军队、政党、宗教团体、工商企业和家庭个人,纷纷上网。到1994年底,因特网连接了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个子网、320多万台计算机主机,直接用户超过3500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名称也就传遍全世界。

    1995年是因特网发展的关键一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宣布,不再向因特网提供资金,因特网从此完全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也正是这一年,因特网被发达国家确定为战略发展要务。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西方七国集团召开了“七国信息技术部长级会议”,第一次从战略上确定了“全球信息社会”的构想和方向。从那以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了因特网潜在的重要商业价值、文化教育价值和政治价值以及对国家竞争力的影响,纷纷加快了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步伐。

    据统计,1998年全球与因特网联网主机近2000万户(台),上网用户已达1亿户。截至2000年,全球信息产业以年均增长10%以上的速度高速发展,因特网已经连接了20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3万个电脑网络,7000多万台服务器主机,6000多个图书馆,1万多个数据库,上网用户达2.59亿。可以这样说,互联网在20世纪末就几乎将世界各国、各地区 “一网打尽”了。 

互联网传播新闻信息的常用方式

1993年起因特网对公众开放,正式进入广大公众的传播领域,并开始全方位地应用到新闻传播和其他各种信息传播的领域。

    互联网适用的传播领域极其宽泛,传播信息的方式极为多样。和新闻传播相关的常用方式有:

    1.浏览检索。就新闻接受者而言是浏览、检索;就新闻传播者而言则是传送、发布。现在许多大众媒体、内容服务商以及各种机构,都在网上设立网站或数据库,每时每刻都在向网络发布新闻、输送信息、提供材料,受众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去浏览、检索。浏览或检索的手段主要是前面提到过的万维网,这是美国国家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1993年开发并逐步加以完善的超文本、超媒体浏览工具。借助于它,用户可以自如地从一个文本转换到另一个文本,从一个信息源转向另一个信息源,从文本资料转向音频视频资料,快速方便地从网上浏览、搜索、采集、下载、复制各种新闻和信息。

    2.电子邮件。职业或非职业的传播者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象寄信一样把信息传给某个人或某些人。传送方式可以是点对点的,也就是传向特定对象的。现在不少传统大众媒介用这种方式直接向用户传送新闻,有免费传送的,有收费提供的,如同订阅新闻稿一样。传送方式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也就是传向一批人,通常称为群发邮件。有不少社会机构、学术团体、协会组织采用这种方式同时向其成员传送共同关心的新闻或信息;也有许多商业机构用这种方式传送商业信息或广告。

    3.电子论坛。这是各种网站设立的交流信息和观点的场所。具体名称又有新闻讨论组(usennet news)、电子公告板(bulletin board system)等,网友可以从中获知他人发布的信息或见解,也可以通过它发布自己的信息或见解。现在很多论坛结合国内外时事,就种种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也有在发布的新闻后面提供发表意见的版面,这是生成舆论的重要场所。另外还有不少个人设立的网上园地、聊天室,供网友们谈天说地,交流信息,交换看法,其中也有同新闻时事有关的。

互联网上传播新闻信息的各类网站

在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上传播新闻和其他信息的主体十分广泛,大到国际组织、政府机构,小到百姓个人,都可以在网上传播信息。如今网上的信息源(网站、网页、数据库)数以百万计,提供的信息量十分巨大,而且还在不断地增加。不过,其中影响大的还是各种大型网站或数据库。目前看来,大型的网站大致有这几类:

    1.各种政治机构(包括政府部门、政党、团体、国际政治组织等)设立的网站;

    2.各种经济机构(包括公司、企业、银行、其他经济实体)网站;

    3.文化机构(包括教育、科学、卫生、文化诸方面的团体组织)网站;

    4.专业的网络服务商设立的网站;

    5.传统大众媒体设立的网站。

    上述各类网站都会有新闻信息,但是新闻信息集中的场所则是第四、第五两类。

    专业的网络服务商设立的网站,通常称为商业性网站。现在这类网站数以万计,例如雅虎(YAHOO)、美国在线(AOL)等便是其中最为出名的(见下节)。它们的服务范围十分广泛,但是新闻传播是其中重要的、引人注目的部分。它们往往在网站的主页刊登国内外重大新闻以吸引网民;它们往往在内页提供与新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及相关链接,帮助网民获取更多的信息或解释。它们一般并没有专门的新闻采编队伍,或者只有少量的新闻编辑人员,但是它们会从许多渠道(主要是传统媒介及通讯社)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以饷读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新闻传播也是它们吸引网民、扩大影响的手段之一。

    传统大众媒体网站,指报刊、广播电视、通讯社设立的网站。这些传统媒介一般都有完善的新闻采集、制作、编播队伍,具有丰富的新闻传播经验,也具有相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当它们同新兴的网络技术相结合便很快成为网上新闻传播的主力。

    就报刊而言,截至1998年底已有4925家上网,这些报刊的网上传播各放异彩。如《泰晤士报》采用滚动式发稿模式,及时传播最新新闻,遇有重大新闻还先发提示信息,吸引用户注意。《华尔街日报》常把纸质报纸不便刊登的政府经济报告、行业前景预测等在网上全文播发,便于用户查阅参考。

    就广播电视而言,到1998年已有100多个国家在因特网上建立了1550多个网上电台;世界上100多个国际广播电台有55个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世界上著名的电视机构也多半在网上设有网站。这些广播电视网站已能传送音频、视频信号,用户只要有相应的软件就可收听收看,尽管目前声音和图像的质量还不如人意。美国之音是最早(1994年1月)上网的电台。美国的 CNN于1995年8月起在网上设站,传播部分图像。NBC同微软公司结盟在1996年7月开播全日夜有线新闻频道后,又在网上以MSNBC的名称设站,现在每天提供4000个网页的信息。美国其他各大电视公司每天提供信息的网页也数以千计。这些内容往往按照欧洲、亚太、非洲、中东、拉美等不同地区,设立分支栏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

    世界上各大通讯社也都在网上设站,美联社、路透社还传播图像新闻。通讯社的国际新闻传播过去必须借助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介才能在对象国“落地”,现在通过因特网已能直接同广大公众见面,例如路透社网站1997年平均每天有350万人次访问,这种影响已远非昔比。

    以上两类网站是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力量。随着网络事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正在变得越来越不分明,而网络新闻传播业自身的形态也日渐成熟。下面我们就将它们放在统一的网络新闻传播事业这个框架里来考察。

网络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轨迹

网络新闻传播业,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传播新闻和进行新闻信息服务的网站网页。随着互联网的成熟和发展,尤其是90年代前期万维网和浏览器的推出以及上网用户的增加,网络新闻传播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至今日大致经历了探索、窄带服务和宽带服务三个阶段。

    (一)初始的探索阶段(1987-1996)

  说起最初的网络新闻业,就要提到《圣何塞信使报》。198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圣何塞信使报》(San Jose Mercury News)作为全球第一家走上网络的报纸,开创了网络新闻业的新纪元,拉开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序幕。以后几年,因特网上的新闻传播进展不快,基本上处于萌芽状态,1994年底,美国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全世界也不超过100家。但是从1995年因特网走上完全商业化道路之后则有了迅速发展,到1995年底,Internet上的电子报纸迅速增长到1000多家。

  在1996年之前,象美国在线、雅虎这样现在已十分著名的内容服务商网站,当时都还没有进入网络新闻传播,雅虎做的是搜索引擎,美国在线那时还是技术服务商。随着网络对公众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走上因特网,内容服务方面的要求在网民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这些商业网站开始回应网民的这种要求,在1996 年之后转型为内容服务网站,开始了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内容服务。

  这个阶段的网络新闻传播比较原始,新闻信息服务比较初级。传统媒体网站大多只是在网上开了一个窗口了事,信息量极小,新闻更新不及时,表现形式极为单一,传输速度极慢;做得好的也只是把母媒体上的新闻搬到网上来展示。而那些商业网站对新闻信息服务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基本还是以因特网接入或者信息搜索业务为主,没有太多的新闻信息,即使有,也与传统媒体网站的表现相类似。因此网上新闻资源匮乏,人气不旺。应该说,上述那些网上新闻的出现象征意义更大,因为它标志着网络新闻传播的开始。

    (二)、窄带的新闻提供阶段(1997-2000)

    1997年,网络新闻传播事业发生了转折,转折的标志是“内容为王”口号的提出。提出这个口号的背景之一,是前述互联网发展初期信息资源匮乏的状况;背景之二则是在1996年左右一些专门的ISP(即互联网服务提供商)陷入经营危机。于是,一些网络服务商另辟蹊径,提出“内容为王”的口号,开始从接入服务(IAP)向内容服务(ICP)转型。比如雅虎在1997年大幅改版增加服务内容,摆脱单纯的以搜索引擎为主的门户角色,增加了新闻信息、股市信息、旅行信息等,转型成为内容服务媒体。美国在线1997年则开始明确提出“我们要把网络变成下一代主流媒体”的目标。

    这个阶段到达鼎盛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则是克林顿绯闻案的上网。在网络新闻发展史上,这个事件带有里程碑的意义,被许多人认为是确立网络新闻媒体地位的事件。1998年9月11日,美国独立检察官斯塔尔调查克林顿事件的报告在网上公布,它在网络中的受众之多、传播范围之广远远超过了传统媒体。随后,网络新闻也因为这件丑闻而以一种爆炸式的方式急速膨胀。另外,发生在印尼的排华暴乱、发生在马来西亚的安瓦尔事件等新闻事件中,互联网和网络新闻都成为人们了解事件发生、发展进程的重要渠道。

    这个阶段网民主要通过电话线上网,从技术环境而言处于窄带阶段。网络新闻媒体的身份和意识明确后,基于窄带环境的新闻传播服务开始获得发展,报道形式主要以转贴文字为主,小型图像为辅,内容逐渐丰富,更新频率提高,传输文字信息速度基本可以接受。这个阶段已开始出现某些适合互联网的报道模式。

    尤其重要的是,网络作为新闻传播媒体的角色开始深入人心,网络新闻传播方面的建设日新月异,传统媒体也出现了新的上网热潮。因此,这是一个网络新闻传播开始发展的阶段。

  (三)、宽带的新闻服务阶段(2000-)

    从2000年开始宽带网建设到今天,是网络新闻传播获得较大发展、并逐步走向独立和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网络传输环境已经转向宽带,基于窄带的内容服务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在上一阶段形成的多家ICP割据称雄的局面,虽然对网上新闻传播作出了贡献,然而对信息内容的质量建设仍缺乏重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互联网经营进入了寒冬时节。因此, “内容为王”被再次提出。

    这个阶段的一个重要事件是2000年初的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合并案。美国在线这个最大的网络服务商与时代华纳这个巨大的传统传媒公司合并之后,美国在线作为一个媒体的形象更为鲜明,这个事件也意味着分属于新旧两种不同媒体的巨人站在了一起。此后,全球掀起了兼并的浪潮,这波浪潮使网络内容服务的地位更加凸显,使新旧媒体完全融合的前景日渐清晰。

    随着互联网宽带网络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互联网内容建设与内容服务势必也会有一个新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内容建设出现了新的内涵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为王”的基础核心地位。与从前将“内容为王”作为吸引网民注意力的工具不同,现在重提“内容为王”,是以“内容”作为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作为媒体发展成败安身立命之所在,有了技术推动的支撑,还要有 “内容”,互联网才可能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媒体。而内容服务之中,新闻信息的提供是保证人气长期维系的重中之重。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作,目的即在于选择适合于宽带环境的内容服务建设的捷径,以传统媒体巨人时代华纳的优势内容补充美国在线新闻内容建设的不足。

    第二,多媒体报道形态的开拓。与窄带互联网不同,宽带互联网基础上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是集文本、图象、视频、声频于一身的多媒体信息。在这个阶段,不再只是转贴新闻,而是进行重新包装、二次加工和整合,报道活动的创意丰富,新的多媒体报道形态花样翻新,新闻基本都将文字、图片、视频等相互整合,网民可自己选择接收。FLASH新闻在这个时期报道形式创新中有突出表现。从2000年起FLASH被应用到新闻报道中,发展出示意图式和虚拟播报式两大主要类型,MSNBC上的关于美国“9.11”事件的多媒体报道《最黑暗的一天》被认为是最能代表当前FLASH新闻水准的报道。同时这一阶段也开始形成属于网络新闻的独特运作理念和模式,并注重信息服务独特个性的形成和品牌的建设。

    第三,内容服务的交互性。交互性是互联网的一个基本特性,但在原有的窄带基础上交互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只有在宽带基础上才能凭借即时讯息反馈、高速安全的数据传输真正实现网络媒体的交互性。交互性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突出体现之一是新闻与网友评论的结合。如2003年4月美国对伊拉克战争期间,各国网站包括美国与中国的网络媒体都采取在线嘉宾访谈的方式,网友与嘉宾可以直接在线交流,实现了充分的双向互动。

4、互联网络发展的现状

世纪之交,互联网络业在全球已有很大的发展。许多国家开展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几乎所有国家都已同因特网这个国际互联网相联,上网人数逐年增长。

    但是这种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很大。

    根据美国著名的尼尔森公司(Nilsen/NetRatings)的统计,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用户约2.6亿。其中拥有世界3/4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仅占25%;欧盟成员国加上美国、加拿大、日本、挪威、瑞士、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其人口数量仅占全球人口的20%弱,然而它们网络用户的人数却占全球的70%以上。

    另外,根据尼尔森公司新的材料,截止到2001年底,全球约有4.98亿人通过自己家中的电脑上网浏览信息,这两年上网人数增长最快的地区是亚洲,紧随其后的是欧洲。但北美地区仍是因特网普及率最高的地区,该地区上网人数占全球网民总数的约40%。亚洲网民人数占全球总数的约22%。在亚洲,新加坡的因特网普及率最高,超过60%的家庭都已与因特网相联。韩国和中国香港地区次之,分别为58%和56%。

    在发展中国家这个大阵营里,网络的发展也不平衡。亚洲最高,拉丁美洲次之,非洲最低。一些最贫困地区缺乏资金和人才,缺乏电信基础设施,居民温饱无依,根本无力问津任何电信设备,当然就谈不到登上互联网络。

    下面分述各主要国家和地区互联网络业的情况。

美国

    (一)一般情况

     美国是互联网的诞生地,在对网络应用的开拓方面走在世界最前沿,网络的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1999年美国居民拥有个人电脑14100万台,平均每千人510台,上网用户7410万人。又根据美国商务部名为《一个网上国家》的调查报告,截至2001年9月,美国上网的人数已达到1.43亿,在总人口中占54%的比例。美国家庭上网的比例也已过半,50%以上的美国家庭都拥有从住所接入因特网的渠道。按照年龄段来划分,因特网在美国青少年中的普及率最高。5至17岁的美国人当中,有4740万在家中或学校里使用因特网,其比例占这一年龄段总人数的90%。关于美国网民上网的目的,调查显示,45%的美国人上网收发电子邮件,36%的美国人利用因特网来搜索产品和服务信息。因特网用户中,网上购物者比例有所上升,目前至少有39%的网民在网上购买东西。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是和坚实的信息基础设施紧密相关的。美国是最先提出和启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国家。1991年,时任美国国会参议员的戈尔率先提出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正式实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N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 Agenda of Action,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个计划宣称要建设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设施、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网络”,使所有美国人能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和影像相互传递信息。这一计划为期15年,要求在2010年全面实现。这个宏大的计划被看作信息时代来临的标志,受到了全世界的热切关注。此后美国就按照计划大力开发用于传递、储存、处理和显示各类信息的物理设备,同时大力开发信息处理软件,发展网络化和数字化技术,建设各种应用和服务系统并使之集约化。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美国社会生活的诸多内容都被转移到了网络上面。1993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副总统戈尔在其任期内首倡电子政务(eGovernance)。 1995年和1996年,克林顿政府先后出台《政府纸张消除法案》和“重塑政府计划”,要求各部门呈交的表格必须使用电子方式,美国应尽可能在2003年 10月以前实现政府办公的无纸化作业,联邦机构最迟在2003年全部实现上网,使美国民众能够充分获得联邦政府掌握的各种信息。 2000年9月,美国政府开通“第一政府”网站(www.firstgov.gov)。这是个超大型电子网站,旨在加速政府对公民需要的反馈,减少中间环节,让美国公众能更快捷、更方便地了解政府,在同一个政府网站内可完成竞标合同和向政府申请贷款等业务。美国政府的网上交易也已经展开,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网上购买政府债券、网上缴纳税款以及邮票、硬币买卖等。到2002年为止,已有超过60%的因特网用户通过政府网站进行事务处理。

    美国的网上教育这几年有了重大发展。2001年底,全美已有 1500所高校提供网上课程。网络的应用在美国中小学也发展很快,98%的美国公立中小学学生能够接触到因特网。电子商务也是美国网络发展中极为突出的应用领域。根据美国《2000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有44%的美国公司通过网络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

    美国在大众传媒上网、将网络用于新闻传播活动方面,也是一马当先。

    在报纸上网方面,1994年上网的报纸不过几十家,到 1995年底便增长到1000多家。1998年初,全美1520家日报中已经有500多家在Internet上出版了网络版;同年底,世界上近5000家网上报纸中一大半是美国的。美国Newslink.org网站上提供的数据表明,2002年6月美国上网的报纸已达4000多家。传统新闻媒体由于资源和技术上的优势,率先建立起了一批有影响的网站。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报刊到地方性小报,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上网浪潮。

    许多美国报纸网站的用户规模很大。根据Media Metrix网站调查研究公司提供的数据,早在1998年12月,美国一些最大的传媒网站当月的受众数量已经逾百万,有些甚至超过500万。如果以页面访问量来计算,在2000年,《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今日美国》等网站的日均页面访问量达1100万。如今在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美国公众往往将网络视作第一信息源。

    在广播电视上网方面,1999年,美国已经有800多家电视台、1000多家广播电台提供网上信息服务。到2000年,在网上进行广播的美国电台已经达1914家。美国因特网委员会的网站上提供的《2001年因特网发展状况报告》中的数据表明,至2001年4月,世界上进行网上播出的广播台已经超过5000家,其中一半以上在北美洲。

    到世纪之交,美国已形成了10来家著名的电视集团网站,它们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都在打造自己的多媒体阵地。其中有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电视公司、帕克森传播公司、论坛广播公司、全国广播公司、美国广播公司、克利斯-克拉夫公司、甘尼特广播公司、赫斯特-阿吉尔电视公司、美利坚广播公司等。

    美国广播电视公司不仅竞相上网,而且竞相插足因特网经营领域,或是购买网络公司的股份,或是和网络公司合资、合并。如,1997年全国广播公司和微软公司合资设网站,1997年3月哥伦比业广播公司购买 SportsLineUSA的11%的股份,1998年6月全国广播公司购买Snap19%的股份、美国广播公司的母公司迪斯尼公司购买 InfoSeekR 43%的股份,1998年8月美国电视网的下属机构合并了CitySearch,1999年1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为合作的AOL提供新闻,1999年1月默多克的新闻公司和Yahoo相互提供宣传,1999年2月美国电视网下属机构合并了Lycos。2001年1月,拥有CNN、 HBO、特纳广播公司等子公司的时代华纳公司同美国在线合并,更将这股浪潮推向了顶峰。

    (二)重要的新闻信息网站

    美国有影响、有规模的新闻信息网站大都是传统媒体开设的。它们依托母体媒介的传统优势,又充分发挥网络的即时性、交互性、开放性和多媒体特点,抢占网络传播的制高点。此外,有些内容服务商网站,在新闻信息传播方面也有一定的影响。下面列举几个。

    1.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网站(www.cnn.com )

    CNN是美国在线/时代华纳旗下特纳广播公司的子公司,是世界上最受推崇的新闻及信息来源之一。CNN主要的新闻和信息网站是www.cnn.com ,这是它的综合网站,开设于1995年8月30日,内容包括新闻、体育、商业、娱乐、天气、政治、法律、科技、旅游、健康、饮食、书籍、时尚、自然及专题讨论等,全世界均可接收。在全球众多的新闻网站中,它处于领先地位,访问量排在首位。除了cnn.com外,它还有几个专题性网站,包括CNN财经网站 www.cnnmoney.com、CNN体育网站www.cnnsi.com 、CNN教育网站www.cnnfyi.com(专为学生及教师提供课程资源)。CNN的其他广播电视频道,如标题新闻、机场频道、健康网络、校园网络、 CNN电台也都在CNN.com上设置网页。CNN还有个流动新闻网络www.cnn.com/mobile/avantgo,为美国本土的移动电话、掌上计算机以及传呼机用户传送新闻及信息。

    CNN的国际部分包括八个国际网站,分别用各种语言为全世界网民提供新闻和信息。它们是:西班牙语站www.cnnenespanol.com (1997年12月开办,编辑部设在亚特兰大);葡萄牙语站 www.cnn.com.br (1998年4月,亚特兰大);丹麦语站www.cnn.dk (1999年3月起跟丹麦的Metropol Online合办于哥本哈根);意大利语站www.cnnitalia.it (1999年11月起跟意大利的传媒公司Gruppo Editoriale L’Espresso合办于罗马);欧洲站www.cnn.com/europe (2000年9月办的地区性英语网站,报导影响欧洲的世界新闻及影响世界的欧洲新闻,伦敦);德语站www.cnn.de (2000年10月跟两个其他网络合办的德语新闻网站,柏林);亚洲站www.cnn.com/asia (2001年2月办的地区性英语网站,提供影响着亚洲的世界新闻及影响着全球的亚洲新闻,香港)。另外,还有个CNN流动新闻站(www.cnn.com/mobile ),1999年2月开办,是全球通用、以地区化内容为主的移动电话新闻及信息服务,通过5大洲23个国家的移动服务供应商提供服务,有8千多万用户可以接收。

    2.《纽约时报》网站(www.nytimes.com )

    美国第一大报《纽约时报》于1996年1月起设立网站,向网上读者每天提供该报的新闻、评论和特稿,一年后读者就达300多万。读者可以按照导航区的内容分类(新闻分国际、国内、商业、科学、体育等14类,特稿分艺术、书籍、电影、旅游、饮食等13类)免费阅览。每篇文章后面还有相关材料链接;这些材料有的继续免费调阅,有的则要付费,每篇2.95美元,套餐购买则可优惠。凡是在网站登记注册的会员,都可以免费订阅通过电子信箱传送的新闻信,有每天一次的简明新闻,有每周一次的专题信息,有隔周一次的国际时事特稿,任凭选择。另外,网站还提供两种有偿服务,一是根据个人特定需要订购的新闻,每年19.95元;二是订阅《纽约时报》电子版,内容和纸质报纸完全一样,但售价便宜三分之一,每期0.65美元,如连续订六周,平日版13元,星期日版13.6元。网站刊登少量广告,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服务收入,如电子商务、职业中介等。

    3.《今日美国》网站(www.usatoday.com )

    全国性报纸《今日美国》致力于提供全面简洁的新闻报道和各类信息,包括当日各州的天气预报,帮助出门在外的读者及时了解美国和世界各地当天发生的重要事件和情况。它的网站也秉承这一基本宗旨进行建设,主要依靠广告支持运作。网站共分新闻、财经、体育、生活、技术、气象六大部分,分别提供具体内容,普通读者可以免费阅看当天所有报道和内容。读者还可以自由调阅过去两天纸质报纸各个版面的内容。但是如果要查寻更早的资料,就需要进入该报的文档库,库内保存了该报自1987年以来的全部文章,用户可以免费调看文章的目录。不过,如果希望阅读全文并下载的话,则须支付每篇2.5美元的费用。这家网站还和美联社合作,提供音像新闻;和诺基亚公司合作,提供移动电话信息服务。另外,读者在填写简要情况后就可以订阅新闻信,有简明新闻、旅游、书籍、技术等种类供选择,每个工作日及时传送到你的电子信箱里。

     4.美国在线(www.aol.com )

    美国在线(American Online)是家网络公司,它起步于1985年5月,当时史蒂夫•凯斯与人合伙注册了“量子计算机服务”公司,1991年10月改名为美国在线公司,凯斯出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2年在纳斯达克股市上市,1993年在网上推出视窗版,1994年8月用户数达100万。当年收购“红门通讯”多媒体出版公司和其他两家网络开发公司,同年11月开展“温室”(greenhouse)项目,专攻网上内容开发。一年以后即1996年2月,用户数达到500万。此后公司规模滚雪球一样不断兼并、不断扩张,先后兼并的网络企业20多家,包括开发ICQ技术的Mirabilis公司、著名的网络服务商 Netscape公司。它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用户数字一路增长。1997年底注册用户达到1000万,1999年底达2000万,2001年6月 3000万,2002年7月达3500万。它拥有的ICQ登记用户,1999年达到5000万,2001年5月超过一亿,2003年已达1.4亿。 2001年第一季度用户网上购物总额超过6.7亿美元。

    美国在线的服务范围已经扩展到世界各主要国家,先后创设了欧洲在线(1995年)、美国在线德国版(1995年)、英国版(1996 年)、加拿大版(1996年)、法国版(1996年)、日本版(1997年)、澳大利亚版(1998年)、香港版(1999年)、巴西版(1999年)、墨西哥版(2000年)、阿根廷版(2000年)。随着海外版的增加,海外用户数也有迅速的发展。1997年其海外用户数100万,到1999年,光德国用户数就已经达到了100万。2003年的ICQ用户中2/3是在海外。

    美国在线提供的服务项目很多,其中有互联网接入、内容和目录搜索、新闻信息、网上游戏、聊天室、电影目录和订票服务、地图向导服务、电子邮件、实时通话和ICQ服务等。它每天收发的email达4亿封,传送实时信息2.1亿条,每月提供地图向导3亿次。十八年来,美国在线强调“美国在线,无所不在”的口号,奉行总裁凯斯的三C定律(content, context, community),也就是要将网上服务变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以内容、情境、社团三者的组合作为途径,通过丰富和生活化的内容服务获得最大的受众。

    新闻信息服务只是美国在线诸多服务项目中的一个。但是它重视播报各种国内外新闻,提供有关突发事件、科技、环境、健康、旅游、体育、气候、娱乐等等方面的新闻信息,由于它的多种服务吸引了众多的公众,因此它在新闻传播方面的影响就不可小看。2000年1月,它与时代华纳合并后,时代华纳作为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闻传播强项被嫁接到了美国在线,美国在线在内容服务和新闻传播方面的前景将未可限量。

    5.雅虎(www.yahoo.com ):

    雅虎(Yahoo!)公司网站是全球互联网用户访问量最高的网站之一。1994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博士生杨致远(Jerry Yang)和大卫•费罗(David Filo)共同编纂了“杨致远的全球资讯网指南”,此即搜索引擎的前身,当年访问人数就超过百万。1995年他们在水杉公司的资助下,以100万美元创业基金,成立了雅虎公司。1995年推出网络即时新闻服务、气象资讯服务,1996年推出股票资讯服务。1996年4月它的股票上市交易,同时第一个雅虎国际版“雅虎!日本”正式面世。1996年推出了以儿童和青少年为主要诉求对象的服务网站,又推出网络界第一个电视广告,当年成为少数获利的网络公司之一。 1998年推出雅虎俱乐部,1999年雅虎与新闻集团达成交易,雅虎可在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电视频道上密集曝光。1999年并购“地缘城市”网站、“广播网”网站,推出互联网上一个崭新的音乐及影像网站“雅虎!数码”,登上该网站可以听到并看到音乐表演。2000年与福特汽车公司结盟,作车主指南、旅游计划等即时交通资讯的网上服务。

    雅虎是第一个将搜索引擎转型为内容服务媒体的公司。雅虎初创阶段单纯以搜索引擎为目标,1995年后逐步摆脱单纯的网络门户角色,大幅改版增加服务内容,增加新闻、股市、旅行、购物和个性化服务,并提供免费电子邮件帐户,转型成为“什么都是”及“什么都做”的网络媒体公司。1999年12月,雅虎网站有1.2亿用户,其中的一亿用户至少在雅虎的某一个频道或特色服务中注册过。至2002年6月,雅虎公司在全球拥有的用户已达到1.56亿,光顾过雅虎网站的美国网民高达61%。雅虎用户平均每月在雅虎网站逗留的时间超过73分钟,这使雅虎成为美国网站中用户停留时间最长的一个。

    雅虎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新闻、财经、娱乐、游戏、地方和社区信息以及电话黄页服务的网站,它也是第二大体育网站,但在美国国内,美国在线在注册用户数及页面浏览量等方面胜过雅虎一筹。目前雅虎在全世界有包括日本、加拿大、丹麦、挪威、德国、中国、印度等在内的23个国外分网。使用的语言有12种,国外用户占全部用户40%左右。它不仅提供目录和搜索引擎服务,而且已扩展到全方位的内容和互联服务,包括新闻、实时证券行情、财经金融信息、拍卖服务、即时信息传递、电子邮件、公告板、聊天室、网上账单支付及其它多种服务。

    (三)美国新闻网站发展的特点

    美国新闻信息网站(网络传媒)在发展中有几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传统媒体都十分重视网络建设。许多媒体和媒体集团不只拥有一个网站,如CNN就有10多个分网站。还有一些传统媒体不是自建网站,而是通过合并或合作实现与网络的整合。以时代华纳集团为例,他们与美国在线(AOL)合并,美国在线利用时代华纳的内容和宽频带,时代华纳利用美国在线完善的发送、销售系统和技术、管理优势,解决了自己搞10年网络没有成功的问题。又如全国广播公司(NBC)与微软公司共同投资合办了MSNBC公司,既有一个有线电视频道,又有一个提供24小时在线服务的网站,使电视与网络实现互动,网上在线服务每月有500万受众。

    二是起点高、规模大。《华盛顿邮报》于1995年涉足网络业务,前5年已经花了1亿多美元,1999年还要向网站注资1.5亿美元。该报1998年总收入是22亿美元,对网站的投入占他们总收入的比重相当大。目前该网站有雇员300多人,每天24小时地播发新闻和信息。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将自己全球业务中所有涉及网络的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成立了天宇环球网络集团(又译空中广播集团),其业务遍及65个国家和地区,涉及电子商务、信息提供、互动电视、卫星电视、有线传输等多个领域。包括香港的卫星电视、凤凰卫视、中国的chinabyte.com网站和泰国、印度的一些网络公司都属于这个集团。

    三是不论盈亏,都在坚持。截止2001年,在传统媒体集团的网站中,CNN网站、《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的网站有些许赢利,其他网站都在赔钱。但美国媒体认为,今天对网络的投入是给未来投资,是给未来搭一个赚钱的平台,所以赔钱也要坚持。另据美国研究机构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Media Consulting Group 2002年底的调查,北美地区118个新闻网站,目前仍然亏损的有36%,赢利的有38%,持平的有26%,这个数字显示了令人乐观的前景。总体上看,美国的媒体网站有三种可能赚钱的途径:网络广告、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CNN网站1999年盈利3000万美元,他们靠的是网站与传统媒体的广告联动,也就是说,CNN的广告客户在CNN有线电视网上播广告,必须同时在CNN网站上播广告。《华尔街日报》网站则通过提供有偿信息服务的方式,获得了盈利。

    四是一般都有完善的供稿系统。美国的传统媒体网站,虽然有母体媒介作为依托,但发展到如今都已独立运作,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供稿系统。比如美联社的多媒体服务部就是专门向互联网用户传输多媒体新闻信息的专业部门,负责向报纸广播电视的网站提供网络稿件,这些网络报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既有即时更新、丰富多彩的内容,又有设计美观大方的网页,他们提供的是配套服务,发到其他媒体网站就可以直接上网,不需要再次编辑加工。美国的商业网站,虽没有完备的采编队伍,但可以通过向美联社、路透社订稿,获得稳定的新闻来源。

欧洲主要国家

自从美国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之后,欧洲也迅速跟进。1993年欧洲联盟提出了“创建欧洲信息社会,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纲领,专门成立了信息基础结构工作小组研究行动方案。接着欧洲委员会制定了《欧洲走向信息社会之路:行动计划》,作出了具体规划。同年,欧共体(现欧盟)委员会主席德洛尔在关于“发展和就业”的一份白皮书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并计划在5年内投资330亿法郎发展欧洲的“信息高速公路”。1994年10月20日,在欧洲运营计算机网络达10年之久的两大组织“欧洲网络机构协会”和“欧洲学术科研网”决定合并,成立泛欧科研教育网络协会,这标志着“欧洲信息高速公路”时代的到来。

    据欧盟委员会信息事务组分析指出(2002年),就因特网的使用频率而言,欧洲目前仅比美国落后一年左右,为此欧洲正在努力追赶美国。目前欧洲有70%的中小企业和33%的家庭具备上网条件,但是有相当多的欧洲企业还没有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能够带来的商机。欧盟将通过开展一场名为“走向数字化”的运动来鼓励这些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

    欧洲各国使用因特网的情况也不平衡,东欧国家平均比欧盟国家落后2到3年。2003年2月的最新报告显示,由于办公以及学校用户的增加,因特网使用率在欧洲中东部有稳步攀升,但仍远远落后于西欧的水平。相对而言,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在欧洲的互联网建设中居于前列。

     (一)英国

    在欧盟诸国中,英国的信息化建设是走在前列的。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材料,1999年英国有个人电脑1800万台,每千人平均303台,网络用户1250万人。又据2002年英国政府部门发布的报告称,英国的因特网用户在主要欧洲国家中已名列前茅,有超过51%的家庭经常登录因特网。有超过190万的商业用户开始通过电子形式与政府打交道,而不是再采用原有的纸介质。大约有2000个在线服务中心提供廉价的接入服务并培训和教育用户。

    英国从1994年开始着手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是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为了让尽可能多的英国家庭能够通过互联网与政府打交道,英国首相布莱尔制定了“在五年内使每个英国家庭都能上网”的计划,计划到2005年,政府所有服务都能上网。

    英国的网上新闻传播也在发展,著名的报纸、广播电视公司都已在网上设站。

    历史悠久的《泰晤士报》是英国最早上网的大报之一。从 1996年1月起,该报每天凌晨两点将当日报纸除了广告以外的内容放上网,而且还滚动变换,及时传播最新信息。如今它的网站 (www.timesonline.co.uk) 内容丰富翔实,版式清新舒展,分门别类地提供国内外新闻报道,还提供诸多实用信息,如体育赛事、广播电视节目、影剧信息、学校指南等的查询。通过网站还可以阅读近期《泰晤士报》的电子版,但必须是付费的注册用户,年费为39.99镑。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BBCi)是欧洲访问量最多的网站之一。 BBC在1989年开始实验性上网,1991年正式注册了www.bbc.co.uk 的网址。 1993/1994年,建立了BBC网络俱乐部,简称BBCNC,为公众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同时也提供一些在线信息,包括电子公告板服务。以后BBCNC成了网络媒体,尽量满足日益增长的对BBC在线节目的需求。1996年,来自不同广播频道的节目开始在网上播出。1997年,关于香港回归、关于戴安娜王妃事件的报道引起广泛轰动。这可以看作为一个转折的标志,在此以前,BBC主要使用者是学术界、商界和技术专家,而从此以后,BBC进入了广大互联网用户家庭。1997年12月开始使用BBC Online的名称。如今改称为BBCi,内容不断增加,已发展为一个集个人交流、信息服务和广播于一体的大平台,据2002年5月统计,英国15岁以上的网民中有36%经常访问该站。另外,英国广播公司已提前完成了网上发展规划,将其所有43种语言广播的文字和声音推上了因特网。

    (二)法国

    法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 1997年开始着手政府上网工程,建成了60个政府机构站点,入网的政府部门包括教育、电信、环境等,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e-Mail方式直接与总统联系。1998年初法国政府提出实现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此后法国的互联网有了长足进步。1998年法国有600万人在全年中至少使用过一次因特网,比 1997年增加了163%。1999年法国政府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当时的总理若斯潘曾就因特网问题说过:法国“不要躲在马其诺防线后面,而要驾驶着坦克进行攻击。” 这一年全国PC机总量达到1300万台,每千人平均222台;网络用户有537万人。

    2000年,法国的社会信息化行动纲领进入第二阶段,法国政府采取了多方面措施。首先,政府继续建设政府部门之间的互联网,在网上免费发布各种政府信息,提供公共资料。政府还建立一个电子数据图书馆,并培训 5000名同多媒体新职业有关的公职人员。其次,政府修改法律,将互联网信息的加密数位上限由现在的40位提高到128位,以增加信息传递的安全保密系数。今后上网加密将分“轻度加密”和“重度加密”,40位以上的“重度加密”必须到指定机构注册,未经许可使用40位以上数位加密者可被判6个月徒刑。另外,电讯公司进一步降低上网价格,让更多的人能够使用互联网。同时决定待业者可免费利用全国800家就业办事处的网址进行职业查询。还有一项重要措施是成立文学艺术版权高级委员会,明确多媒体的版权问题。在保护版权前提下,把法国重要的博物馆、图书馆、国家剧院等内容输入网络。

    目前法国的主要报纸,如《世界报》、《费加罗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都已上网设站。法新社的网站有七种文字,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用19种语言传播新闻。

    (三)德国

    德国的信息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材料,1999年德国居民PC机拥有量为2440万台,平均每千人297台;因特网用户1440万。政府在本世纪初提出了“联邦在线 2005”规划,加速发展电子政务,要求联邦政府在今后四年通过互联网为公民提供大约350种服务。一些大的传统媒体已上网设站,其中包括《世界报》、《法兰克福汇报》、《南得意志报》、《明镜》等重要报刊。德国新闻社网站使用德、英、西、阿四种文字。德国之声电台已于1994年开始网上广播,现在使用 31种语言,提供音频和视频服务。

其他发达国家

    (一)加拿大

    加拿大是全球联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加拿大有良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全国主要城市均有高速数据网联通,通讯上网费全球最低。由政府、企业共同参与建设的国家光纤网于2001年建成,这就在网络传播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拿大的互联网优势首先表现在电子政务方面。加拿大政府在 1999年的国情咨文中说,政府要做使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模范,计划到2004年政府适于公开的信息和服务都将以互联网为主进行。现在政府正大力推广和加大电子政务在各行业的应用,不仅实现了教育、就业、医疗、电子采购、社会保险等领域的政府电子化服务,而且根据需要不断增加和集成新的政府门户网站,先后建立了加拿大政府门户网站、加拿大出口资源网站、加拿大青年网站等诸多政府网站。加拿大多数报纸、广播电视媒介已经上网,公众越来越多地依靠互联网获知各方面的新闻信息。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1999年加拿大居民拥有PC机1100万台,平均每千人361台,上网用户1100万人。

    (二)日本

    日本一直在信息化方面追赶美国,在1992年就制订了一个为期5年的产、官、学联合开发计划--Mandara计划。1993年6月,日本政府宣布建设"研究信息流通新干线网",决心用光缆把全日本的研究机构联接起来。在1994年5月亚洲太平洋电气通信事业联合会与联合国贸易发展委员会共同主持的一次研讨会上,日本邮政省代表又提出以亚洲地区为骨干的" 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以争取在未来互联网基础建设方面发挥领先作用。日本政府在美国《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I)出台一年之后,就着手制订 NII的日本版。1994年5月政府提出了《通信基础结构计划》等两份报告,把当年确定为多媒体元年,制定了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时间表。决定分三步实施网络建设,第一步至2000年,都、道、府、县政府所在城市内的主要地区及部分未来型通信样板城市建成;第二步至2005年,全国人口10万以上的城市及部分未来型通信样板城市建成;最终于2010年覆盖城乡全体居民。

    日本的传统媒介大多已在网上设站传播新闻。据日本新闻协会材料,到2001年3月为止,加盟新闻协会的110家报社和通讯社中有89家建立了网站,目前还没有网站的多为发行量10万份以下的小报。

    日本报纸上网始于1995年,当年3月《朝日新闻》出版局率先上网(现址为www.asahi.com ),6月《读卖新闻》设了网站(www.yomiuri.co.jp )。日本广播协会(NHK)2000年12月起在因特网上传送新闻(网址为www.nhk.or.jp ),各大商业广播电视公司也先后设立了网站。传统媒介网站一般用日语,个别的(如NHK)兼设英语版。版面一般比较花哨,收入来源主要靠广告。但是近年来有偿信息服务有了较大发展,譬如几家大报网站都有这些措施:设置专门的页面供付费阅读;设置数据库,提供收费新闻检索;向商业网站有偿提供新闻报道和资料;用email定期向用户发送新闻;给手机用户发送信息,等等。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1999年日本居民有PC机 3630万台,平均每千人287台,上网用户2706万,估计全国家庭有20%上网。另据日本总务省统计,截止2000年12月,日本的因特网使用人数已达4708万,超过日本总人口的1/3,其中使用个人电脑上网的2214万,使用移动电话上网的897万。

    (三)澳大利亚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2000年11月关于家庭成员对因特网的使用情况的调查,澳大利亚37%的家庭有上网渠道,50%的成人使用因特网,89%的年收入超过4万澳元的成人在使用电脑,56%的家庭有电脑。

    澳大利亚的主要媒体,如《时代报》、《悉尼先驱晨报》、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等都有自己的网站。以《澳大利亚人报》为旗帜的新闻公司,有个综合性的网站,把所属的20多家报纸网站集合在一起,互相链接,影响较大。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材料,1999年澳大利亚居民拥有PC机210万台,平均每千人257台;上网用户184万。

俄罗斯和独联体各国

俄罗斯和独联体地区在互联网发展方面相对落后。一个名为“公共舆论基金会”的组织于2000年底在俄罗斯65个联邦主体的115个城市向近七万人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表明: 55.9%的人基本上不知道因特网的存在,其中20.3%的人对因特网闻所未闻,而35.6%的人则表示“听说过一点”。只有11.3%的人在单位、家里,或在朋友那里接触过因特网。俄罗斯的因特网用户实际仅占3.6%(约330万人)。四分之一的使用者在莫斯科,圣彼得堡次之。但在乌拉尔、伏尔加等城市和俄联邦南部地区,人们对互联网的兴趣与日俱增。

    俄罗斯的主要新闻媒介,如《俄罗斯报》、《消息报》、《真理报》、俄罗斯通讯社等已经上网,除了俄文外,俄通社还用英文,《真理报》还用英文和葡萄牙文。版面一般比西方网站更为严整大方,但活泼不足,声像材料极少。民营媒介网站有广告。俄罗斯之声的网站主要是提供这家电台各种语言的广播时间表,还未能提供文字或音频新闻。

    1999年冬天,俄罗斯政府新闻出版部采取了一些措施规范互联网新闻站点的活动。根据该部的要求,一个专家小组起草了一份政府法令——“利用全球新闻网络传播信息的新闻媒体(即因特网媒体)国家登记法令”,以及一分该类媒体的“登记程序条例”。这些文件指出,所有以电子方式经因特网(或任何其他全球新闻网络)向不受限制的个人群体发送定期更新的新闻报道和文章的机构,都包括在“互联网媒体”的定义中。这些媒体在登记时需交纳一定的登记费。法案还规定:“互联网新闻媒体运作的停止或中止,仅取决于其创立者的决定,或法院的裁决。法院的裁决是指在为期12个月的阶段里该电子媒体的编辑违反俄联邦大众传媒法规要求,而登记机构已为此以书面形式警告过该家电子媒体的创立者或编辑,从而使登记机构提起民事诉讼,法院根据民事司法程序所作出的裁决。”由于各方面存在分歧意见,该法案后来被搁置下来。

    据《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材料,到1999年为止,俄罗斯联邦居民拥有PC机550万台,平均每千人37台;上网用户270万。其他独联体国家网络用户分别为:乌克兰,20万;白俄罗斯,5万(1998 年);摩尔达维亚,2.5万;亚美尼亚,3万;阿塞拜疆,0.8万(1998年);格鲁吉亚,2万(1998年);哈萨克斯坦,7万(1998年);吉尔吉斯斯坦,1万(1998年);塔吉克斯坦,0.2万;土库曼斯坦,0.2万;乌兹别克斯坦,0.75万(1998年)。

亚洲发展中国家

亚洲发展中国家这些年积极追赶网络发展的潮流,相继进行了信息通信基础建设,在计算机研究、电信和网络开发等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不少亚洲国家还加紧建立自己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中心。新加坡已实施“信息技术2000年计划”,韩国正在兴建“媒体谷”,印度在其南部的班加罗尔启动了约二十个项目以建立本国的“硅谷”,马来西亚将通过“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以拥有发达的通信网络。此外,菲律宾、泰国计划兴建的高科技园区也都展现了网络发展的蓝图。

  走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前列的是新加坡和韩国。

    新加坡

    新加坡的信息化革命始于20世纪80年代,为了促进信息技术应用于国家公共部门和私人企业,1981年新加坡成立了专门的国家电脑系统私人有限公司(NCS),从那时开始,新加坡政府曾推行一系列全国性的信息化方案来推动信息革命,以为政府和工业界服务。从1981年到1985年,国家首先在政府的主要部门推行电子化的公共服务,推动政府上网,并培育本地的信息技术产业和人才,后来诞生了像“网上公民门户站点”(eCitizen)这样的政府电子化服务网络。从1986年到1991年,新加坡将信息化的重点推移到产业领域,制定了国家信息技术方案,促进政府与产业界之间的电子数据交换,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是建立了“新加坡贸易网”(TradeNet)和 “法律网”(LawNet)等,直接提升了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政府的电子化服务能力。

    199年,新加坡推出了“信息技术2000年计划”,提出了要“将新加坡变成智慧岛”的口号。1998年,新加坡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宽带信息基础设施“新加坡综合网”(Singapore One),通过ADSL、有线电视网和ATM等带动宽带应用,并开发了200多个互动多媒体应用程序,网上服务内容涵盖了金融、医疗、学习、游戏、购物等诸多方面,并且在所有大学和学院建成了宽带校园网络,网上生活信息和商务信息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无所不包。新加坡综合网充分利用了原有的电信公司和电缆电视的网络,进入到整个国家的千家万户。

  如果说,高速、大容量的新加坡综合网是这座智慧岛的血脉,那么每个电脑终端机则是智慧岛肌体的各种器官。为扩大电脑的拥有量,新加坡政府提出了“居者有其电脑”计划,把普及电脑提到解决住房的同等高度来推行。截止1999年,新加坡居民已拥有PC机170万台,千人平均为437台;上网用户95万。目前新加坡政府的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网址,平均每两个人有一台电脑。预计到2010年,电脑就像住房一样真正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为了让更多的人使用和掌握电脑,政府一方面推出“资讯科技教育”计划,要求所有学校在三年内全部上网,30%的课程应用电脑教学;另一方面,还出资支持在职人员的电脑培训,所有在职人员参加电脑培训期间,80%的培训费和70%的工资均由政府承担。

    从2000年起,新加坡又在实施为期五年的“资讯通信21计划”。按照这一计划,新加坡将促使计算机、通信和内容相互渗透,继续深化公民上网、商业上网和政府上网,使新加坡成为一个生机勃勃、拥有繁荣昌盛的数码经济的全球资讯通信中心。

    关于新加坡网络媒体的建设情况,可以《联合早报》的网站为例。《联合早报》是新加坡最具影响力的华文报纸,1995年8月,它在网上推出了电子版,当月浏览为25万人次。1997年5月,早报电子版推出新版设计,做到图文并茂、简捷明快、内容充实。新版克服了往日缺乏图片的缺陷,在首页为网友转载当日早报的精彩新闻照片,并且提供当日主要新闻标题和新闻摘要。同时,开辟了“97香港特辑”、“早报图片库”、“早报交流站”等新栏目。改版后一周内,上网浏览的人数高达127万次,其中85%以上是海外读者。 1997年10月,《联合早报》电子版阅览突破1000万人次,1998年5月达到2600万人次,从而把影响扩展到全世界,被海外学者誉为电子报刊业 “亚太地区成功的典范”。1999年,《联合早报》电子版改为联合早报网站www.zaobao.com ,以《联合早报》为主要新闻来源,提供包括新闻在内的综合网络资讯服务。

    韩国

    韩国也是亚洲互联网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新加坡和香港齐头并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韩国的上网人数:94年为13.8万,97年163.4万,98年7月310.3万,99年7月1086 万,2000年7月1640万,2001年达到2093万。目前已超过全国人口的一半。韩国提出的目标是要在21世纪成为世界前十位的知识和信息强国。

    韩国政府为了发展网络事业,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了 KII计划。从2000年起,投入40万亿韩元建设超高速信息通信网,以使全国95%以上的家庭都能接入。2002年高速光缆主干网建成,将整个韩国的互联网信息传输速度提高了100倍。韩国还计划在2004年前投入2863亿韩元开发和普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提高网上检索速度。与此同时,还推出相关的教育和培训计划,2000年完全向学生派发电脑,2002 完全向教师配发电脑,在教学场所配备多媒体教室,对社会上的各类人员,包括军事人员、农民和渔民也都要进行培训。

    韩国的主要报纸已经上网。广播电视方面,除了KBS、MBC、SBS这些公司在网上设站外,2000年起,许多互联网业的供应商纷纷涉足网上广播,使韩国国内的互联网广播出现了勃勃生机。截至2001年1月份,国内因特网广播企业比上年同期增加百分之五十以上。

    除了新加坡、韩国之外,其他亚洲国家也纷纷加紧发展信息产业和互联网络。

    例如印度就是极有潜力的国家。1999年印度仅有电脑330 万台,千人平均为3.3台,上网人数280万(《不列颠百科全书年鉴2002》)。但这几年电信事业在加快发展,全国所有农村都通了电话,偏远的喜马拉雅山区的村落也有人上了网。据专家预测,由于印度具有先进的网络技术,入网费用低廉,今后几年互联网站点和上网人数都会高速增长。

    又如信息产业相对落后的越南,2000年10月成立了负责互联网资源管理和传输的官机构方机构--越南因特网信息中心,政府投资的胡志明市软件技术中心也在当年开业;电信事业在加快发展,市场进一步开放,预示着网络业将有良好的前景。

    但是总体来看,亚洲地区的发展还是很不平衡的。中东地区发展相对缓慢,这同比较封闭的政治体制和文化传统有关,因特网的许多网站往往遭到人为的屏蔽。而经济落后的山地国家,如不丹、阿富汗、尼泊尔,电脑还是少有的奢侈品,网络事业还刚刚起步。

非洲国家

非洲是世界上网络事业最为落后的地区。据统计,1999年全非洲上网人数为264.2万人。在非洲各国中,南非共和国较为发达,有182万人上网,占全非总数的68%,但对于这个拥有4400万人口的国家来说,也只有4%的普及率。

    当然,非洲的互联网事业也在逐步前进中。2001年举行的第三次非洲地区电信工作研讨会指出,目前非洲大陆有53个国家已经或即将加入因特网,整个非洲地区已经有15.6万个互联网站址,电脑用户一般都能就地上网。

拉丁美洲国家

   拉丁美洲在互联网发展方面相对落后。据统计,1999年拉丁美洲地区上网人数仅为947万。尽管如此,网络经济的浪潮还是延伸到了拉美地区,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在一份报告中透露,1999年拉美电子商务贸易额为4.59亿美元,2000 年达到10.59亿美元,而且还会照这个速度继续下去。200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委内瑞拉是拉美的六大计算机网络市场,这些国家80%以上的公司制定了和网络相关的发展计划,三分之一的公司认为在今后5年内公司收入的20%将来自互联网产业。拉美企业家们一致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将使本地区的金融、电信和零售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而创造出大量的商机。

    互联网在拉美职业传播者那里得到很好的应用和发展。据墨西哥媒体报道,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拉丁美洲新闻从业人员的采编工作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这项调查的范围包括哥伦比亚、巴西、阿根廷、智利、墨西哥、秘鲁和委内瑞拉等国家的新闻从业人员。调查结果表明,91%的记者、编辑、甚至总编辑每天都要上网浏览。秘鲁、墨西哥和巴西的记者、编辑每周平均上网10小时,其中经济、科技记者和编辑上网率最高。调查预测,在今后5年里,互联网将同新闻工作者手中的笔、采访本、录音机和电话一样,在拉美新闻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互联网的问题和管理

网络传播现存的问题

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的信息交流和新闻传播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它的发展也带来某些负面后果,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有:

    首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没有检查控制的情况下在网上传播信息,因而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在一些非正规的网站网页或个人传播活动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良莠混杂。散布虚假消息、谣言传闻者有之,宣扬迷信、传播邪教者有之,煽动民族仇恨、助长种族歧视者有之,这些都会危害社会稳定和发展。资料显示,世界各种邪教组织如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意大利的末世派等都设有网站,法轮功组织在全球25个国家都设有网站,光在美国就拥有八十多个网站,还有13种语言版本。至于传统媒介上常见的色情内容更是网络天地间挥之不去的有害气体。据卡内基-梅隆大学一个专家组在1995年的调查报告称,在美国多数家庭电脑连通的网络中,有85%带有不同程度色情内容的图片、文章和录像,电子公告板储存的数据图像有五分之四含有淫秽内容。这些都严重污染着社会风气,对青少年成长更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其次,网络传播具有很强的自由度,发布的言论不易查究责任,因而很容易出现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在网上散布流言蜚语、造谣诽谤他人,损害别人的名誉权,侵犯他人的隐私权,这些现象时有所见。也有的故意在网上制造舆论,伤害法人或自然人的信誉,为不正当的商业竞争或政治斗争服务。另外,网络服务商为了管理或个性化服务的需要,一般都要求消费者登记自己的有关情况,这里也往往存在收集和使用不当的问题,造成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第三,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性,网上行为不象现实世界中那样可触可摸、有据可查,因而也为某些刑事犯罪带来了可乘之隙。通过网络诈骗钱财、从事毒品交易、密谋恐怖活动、甚至为卖淫嫖娼牵线,诸如此类的犯罪活动并不罕见。也有些计算机高手,通过网络窃取商业机密、政治军事情报。还有一些出于种种目的蓄意攻击破坏网络的“黑客”,严重威胁着计算机的安全。据美国军方一份报告透露,1999年五角大楼计算机网络受到“黑客”攻击达25万次之多,其中60%达到了目的。2000年2月7-9日,由美国开始的一起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oo!(雅虎)、ebay.com(电子港湾)、amazon.com(亚马逊网上书店)、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有组织的猛烈攻击,网站运作瘫痪数小时,震惊了全世界。

互联网的传播和管理

  网络传播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各国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进入网络时代以后,一方面,过去在现实空间中遇到的各种道德和法律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反映到网络空间中来;另一方面,网络空间又产生了许多现实空间中没有过的新的道德和法律问题。因此,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网络管理,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计算机网络的法律法规。

  美国是世界上互联网络最为发达的国家。早在1978年8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就率先通过了《佛罗里达计算机犯罪法》。该法规涉及了侵犯知识产权、侵犯计算机装置和设备、侵犯计算机用户权益等问题,并作出了种种规定。随后,美国共有47个州相继颁布了计算机犯罪法。198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禁止利用电子计算机犯罪法》。1987年,国会通过一项方案,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安全技术中心,并制定了《计算机安全法》。美众院司法委员会要求,色情邮件须加标注,使得用户可以不打开邮件直接将邮件删除;因特网接入服务提供商可以起诉滥发垃圾邮件者,并提出索赔要求。1996年2月,美国总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通讯净化法》,明确规定互联网不得向未成年人传播有伤风化的文字及图像。这一法案尽管受到健康舆论的广泛支持,但却遭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出版界(包括网上刊物出版界)和电脑界一些组织的反对,声称它违反了关于言论自由的宪法修正案,从而引起了一场诉讼。1997年美国最高法院判定这一法案违宪,使它终于未能实行。不过2000年4月美国贸易委员会制定的《儿童网上保护法》却得到了实施。该法规定商业网站收集年龄在13岁以下少年的个人信息以及这些未成年人进入网上聊天室时必须得到其父母的同意。①

    在德国,政府明确表示不能让互联网成为传播色情和宣扬新纳粹思想的场所,强调要防止互联网络受到“污染”,要求经营联网业务的企业承担义务,使青少年免受不良信息的危害。1997年8月,德国制订的《信息和通讯服务法》(即《多媒体法》)正式实施。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对互联网空间的行为实施全面的法律规范的专门立法,法案确立了传播自由和责任并重的原则。该法关于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提到了三点:1.对自己提供的网上信息内容负全部责任;2.对网上提供来自他人的内容只是在一定条件下才负有责任;3.对于仅仅提供了进入通道的网上信息不负责任.。一般认为它将对世界各国的相关立法会产生重要影响。

    英国在1996年以前主要依据《黄色出版物法》、《青少年保护法》、《录像制品法》、《禁止泛用电脑法》和《刑事司法与公共秩序修正法》惩处利用电脑和互联网络进行犯罪的行为。1996年9月23日,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网络监管行业性法规《3R安全规则》。“3R”指的是分级认定、举报告发、承担责任。1999年英国政府公布了《电子通信法案》的征求意见稿。这一草案酝酿已久,其主要目的是为促进英国电子商务发展,并为社会各界树立对电子商务的信心提供法律上的保证。英国广播电视的主管机关--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宣称,依照英国1990年的《广播法》,它有权对互联网上的电视节目以及包含静止或活动图象的广告进行管理,但它目前并不打算直接行使其对互联网的管理权力,而是致力于指导和协助网络行业建立一种自我管理的机制。

    新加坡政府在1996年3月颁布了有关网络的管理条例,要求提供联网服务的公司对进入网络的信息内容进行监督,以防止传播色情和容易引发宗教及政治动荡的信息。1996年7月,新加坡广播管理局依法对互联网络实行管制,宣布实施分类许可证制度,以便鼓励正当使用互联网络,促进其在新加坡的健康发展,保护网络用户、尤其是年轻人免受非法和不健康信息传播的侵害。

    在韩国,为了加强对信息通信网的管理,政府的情报通信部 2001年出台了《关于保护个人信息和确立健全的信息通信秩序》的法规。这一法规明确规定个人信息管理者的权限和责任,对向第三者泄漏个人信息者将予以重罚。与此同时,这一法规还将加强对淫秽、暴力、犯罪等非法信息流通的管理。

    由于网络传播的国际性,各国政府越来越意识到,要有效地规范网上行为、尤其是打击网络犯罪,单靠一国立法是远远不够的。各国执法部门在工作中遇到的许多挑战,只有通过国际条约来解决。为此,欧盟委员会曾于1996 年10月通过了《互联网有害和违法信息通信》和《在新的电子信息服务环境中保护未成年人和人的尊严》绿皮书。绿皮书中规定网络主机服务商和检索服务商应该对其主机和服务器上的违法和有害信息承担法律责任。欧盟委员会还建议对互联网信息建立评级制度,鼓励开发和采用过滤软件和评级系统,鼓励网民报告违法和有害网址。从1998年起,泛欧组织欧洲委员会决定由欧洲犯罪问题委员会下属的网络空间犯罪专家委员会负责起草《网络犯罪公约》草案,美国也参与了起草。这是国际社会第一个正在草拟的有关计算机系统、网络或数据的犯罪行为的多边协定。人们预期它会带来在网络管理方面更多的国际合作。

    回顾历史,人类的传播活动和新闻事业,总是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传播方式的更新而不断发展的。而新的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往往是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新的飞跃也会带来新的挑战。世纪之交兴起的互联网络的情况也是如此。相信经过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进步人类的共同努力,互联网事业也必定能兴利除弊,把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世界新闻事业带进一个全新的时代。

①参见闵大洪:《传播科技纵横》,280页,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彭兰:《网络传播概论》,398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复习思考题

1.与传统媒介的传播相比,网络传播有哪些重要的特点?它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2.互联网络是怎样兴起的,它经历了哪些阶段?

3.互联网上传播信息的大型网站有哪些类别?网络新闻传播迄今为止的发展轨迹怎样?

5. 简述当前世界互联网络发展和分布的一般情况。

6. 简述美国互联网业和网上新闻传播的发展情况。

7. 分别列举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几家著名的网站。

重要名词解释

互联网 因特网 网络传播 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网络服务商 传统媒体网站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