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发展国家经济
信息来自:《解放军报》 · 作者: · 日期:09-04-2015

2000年10月23日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 "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并明确提出了调整的目标和任务。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确保新世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抉择。任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事物或形态,都有优化的内部结构,而优化的结构并非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演化而来的。国民经济体系也是这样。人类社会从畜牧文明向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进行结构调整积累到一定阶段而实现的质的跃进。当今,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波澜壮阔,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愈益明显。面对这一历史性大调整,顺之则兴,逆之则衰,必须不失时机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议》确定"十五"时期的主题是发展。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就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举措。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走完解决人们温饱生活的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二是地区发展不协调,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东西部差距较大;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大都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 

  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买方市场"、"生产过剩"。其实,我们许多产品卖不动,根子就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十分严重,很多行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国家统计局对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的普查表明,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的一些产品,我国产业又不具备生产能力,其投资设备、优质原材料的60%以上依靠进口。透过这两个 60%不难看出,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如果不大力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不仅会影响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将严重妨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正如有的经济专家所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结构优化、资源最佳配置上,只有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才能收到1加1大于2的结构效益。   

  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是促进国内经济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国际范围看,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10年来,美国的产业、产品、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为90年代美国经济焕发生机提供了"新鲜血液" 。美国商务部发表的《2000年数字经济》年度报告显示,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30%以上来自信息业的贡献。信息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抓住机遇,大力调整本国经济结构,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邻国印度经过多年的努力,航天、信息特别是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生产大国。其软件产业产值在 1988-1999年度达到40亿美元,是10年前的100倍。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果断地抓紧进行结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整的快慢、成功与否,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国际地位。对此,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反应迟、调整慢,就被动。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界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打破,国内外两个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家门口,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不仅是数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角逐。如果我们不抓紧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不下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迫退出国内外市场,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识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和造就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这样才能在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是扩展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篇大文章。所谓"战略性调整",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结构升级性调整;不是局部性的调整,而是包括地区、城 乡经济结构在内的整体性调整;不是片面追求总量扩大的调整,而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调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建议》第一次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定位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显示了世纪之交党中央的远见卓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通过结构调整寻求经济增长新的拉动力是大势所趋。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加速发展信息产业,这是能否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关键。只有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届五中全会吹响了中华民族新世纪进军的号角。只要我们统一思想,牢牢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坚持在发展中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解放军报》 2000年10月23日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