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亚投行的三个“坐标”
信息来自:http://www.cctb.net · 作者:张运成 · 日期:31-12-2015

2015-12-21

亚投行是近年来中国创建或提议的、具有地区或全球层面意义的四家新机构之一。其他三家机构包括金砖国家发起的新发展银行、应急储备安排以及拟议中的上合组织开发银行。其中,亚投行的时代特征、代表性、潜在影响力和之于中国的重大意义尤为突出。半年来,亚投行筹建工作紧锣密鼓展开,亚投行渐渐热起来,这与其中的中国因素密切相关,与中国发展带给世界的机遇密切相关。亚投行的基本定位也逐步清晰,这是一个由中国倡议、发展中国家主导、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平等参与的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从本质上讲,亚投行是中国提供的全球公共产品,是中国在其中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是中国与世界关系深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和里程碑,可从三大“坐标”的角度予以审视、解读。

一是“历史的坐标”

亚投行这一世界级的战略构想,正确把脉了世界与中国发展大势,将中国国势、国家形象带上历史新高度。1874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上奏《筹议海防折》,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95年,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变局终致败局。120年后的今天,中国倡议亚投行,落地有声,应者云集,开拓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历史的新旧坐标发生根本转变。这一回,变局带来的是好局、胜局。

亚投行如此受追捧或许令人始料未及,却不难理解,这是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如果将中国比作一个“坐标原点”,中国历史及其现代化进程为“横坐标”,中国的国际观为“纵坐标”,那么中国在每一个时间段上如何看世界,就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的对应“关系”。中国领跑世界达数千年之久,但现代化进程缓慢,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与世界的关系长期以来处于“坐标”的低位。到了近代,中国十分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发展进程。1776年,英国的亚当•斯密就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他在《国富论》中写道:“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垂垂老矣的大国!此后的百多年间,世界大体上就是这么看中国的。反过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到了近代才发生突变,出现了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中国人看世界看懂了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不夸张地说,这是新中国全力投入现代化建设的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今天,中国又到了另一个要“睁眼看世界”的时段,但情况已与上次全然不同,全球化时代中国与世界联系日益深刻、广泛。一方面,外部世界继续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另一方面,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轨迹和方式,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塑造国际规范和国际贸易、金融、安全、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制度的构建。中国人看世界又看出了另一个道理:秉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与世界各国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这正是中国倡议亚投行的根本宗旨与理念所在。

二是“大国的坐标”。

亚投行从构想到落实行动,充分体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中国运筹国际事务表现出了更大成熟度,融入、影响全球化进程迈入新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腾飞,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理念和路径上积累了许多经验;而自身经验的分享将有助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与繁荣,亚投行专注于基础设施建设,正是源于中国的成功发展经验。

大国应有大国作为。中国是大国,无论是过去的重重困难,还是今天的实力增长,内心始终是大国心态,不是马仔心态,这是一种气势,一种格局,更是一种道义的自信,没有这种气势、格局和道义,成不了大国。短短半年时间,亚投行受到了域内外的广泛追捧,轰动效应或许有所放大,但中国体会到了真正大国所具有的号召力、引导力:七国集团中分别有德国、法国、英国和意大利4国加入;二十国集团中有14个成员国加入;经合组织成员国(OECD)中21国加入;金砖五国全部加入;上海合作组织六个成员国全部加入。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除美、日外全部加入。值得一提的是,所有与中国有南海争端的国家都申请加入亚投行,其间的成功运作显示中国政治成熟度提高,并在亚洲事务的参与度上迈出重要一步。

根据2014年签署的筹建亚投行备忘录,亚投行总部将设在北京。在股权分配上,亚投行将以GDP为基础,其中亚洲成员的股权占比可能达70%-75%,亚洲以外国家则分配剩余的25%-30%股权。这意味着中国成为亚投行第一大股东几成定局。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地位不是特权,中国不会以老大自居,而是平等待人;将遵守国际通行准则,尽量以达成一致的方式决策。

大国行事需择天下英才而用之。亚投行的筹建,聘用或咨询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等机构的专家。目的就是要体现亚投行的专业、公开、透明和民主原则。以IMF为例,它现有1500位具有博士学位的经济学者,1000位辅助人员;经济学者中的800人负责具体国家的经济研究,另外700人按功能划分,专责财政200人,专责研究200人,专责金融市场200人,专责统计100人。IMF进行经济预测时一半使用模型,同时参考800位国别经济学者通过分析得出的预测结果,并将二者加总。亚投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投行”,而是中国第一次以主导者身份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建立关联利益的投资银行,兼具投资利益、全球金融治理、大国责任等多重功能,有无足够的人才担当重任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这方面,IMF的运作模式可为参照、标准。

三是“秩序的坐标”。

中国通过亚投行展现了参与塑造国际金融秩序的意愿与能力,开始了从被动的全球化参与者向主动引领者的转变,这对中国及整个世界经济秩序的变化都有重要意义。

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亚投行或许会成为撬动二战后美国一家独大的国际金融治理结构的杠杆。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教授萨默斯指出,亚投行的建立标志着美国失去了其“全球经济体系担保人”的地位。显然,西方习惯于把中国的一举一动都解读为对美国主导地位的挑战。当下,中国还处在自己的发展阶段和正常节奏上。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几十年,实际也是适应美国主导现存国际经济秩序的几十年。中美在现存秩序内合作共赢的基础实、条件好、机会多,两者绝非零和博弈关系。对中国而言,不存在积极打破甚至瓦解这个体系的迫切性。

然而也毋庸讳言,中国正在现有秩序中推动新秩序的建立,同时做好“另起炉灶”的准备,毕竟历史发展“奖励”改革、创新甚至适度的冒险,会给走在前面的国家巨大回报。新旧秩序变革、交替之际,寻找、抓住机遇最关键。这次亚投行成立的时机很好,拿捏到位。因为亚投行的成立不仅是金融经济问题,还涉及到国际政治博弈。现有国际经济体系中,一方面美国领导力减弱,欧洲陷入衰退甚至变成了债务国,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又不能纳贤和让步,如奥巴马就曾不止一次地宣称,美国“决不做老二”。这两个方面发生矛盾,自然促使其他国家“另立山头”。西方国家之间以及内部向来不是铁板一块。中国适时提出亚投行倡议,在国际上、学术界、智库中以及政治上都能站得住脚。开弓没有回头箭,未来站稳脚跟后,可考虑将相关机制用好、用足,如适时、适机倡议召开“亚投行首脑峰会”等,打造出新型且具特色的全球治理平台,做大影响力。

亚投行旨在建立一个真正的多国协商共治的全球性政策银行,特别为全球金融改革、合作赋予新意与实质内容,既需脚踏实地稳步推进,也要寻找突破口。作为多边开发金融机构,亚投行应坚持发展中国家主导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的特色。与其他决策领域相比,基础设施政策受意识形态和特别利益集团的影响要更小。当前,亚洲的可持续性发展仍然受到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巨大缺口的制约,而亚洲国家从现有国际开发机构中获得的基建贷款很少。这方面,亚投行要利用自身的资本优势拿出自己的具体方案。

新手当走新路。从全球治理体系上看,亚投行应视作是联合国机制、国际金融治理体制的有益补充和完善。从其工作重点看,亚投行是对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直接、有益补充,并将激励多边开发机构完善制度设计和实现互利共赢。作为新手,亚投行应加强与现有多边开发机构合作,积极营造互补而非竞争关系,实现互利共赢。IMF、世行和亚行等机构负责人都已表示出与亚投行加强合作的意愿。可以预见,亚投行未来在筹备、启动基础设施项目时会面临融资安排、投资回报率,以及风险管控等多重挑战,与其他国际机构在提供技术支持和联合提供项目融资、治理结构、运营标准、投融资机制创新等方面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盛名之下,一些国家对亚投行的冷嘲热讽、质疑反对声音也会始终存在。中国复兴崛起要走的路还很长,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环视全球,中国融入世界的因素、阻力更为复杂,在赢得国际尊敬的同时,也在看到更多的摩擦、猜疑甚至挑衅。当前,亚投行正式成立前还有大量工作要做。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中国需要认真做好后续工作,加大协调力度,继续调动各方合作意愿共谋发展。只有持之以恒,幸运的天平才会继续向亚投行倾斜。
 
 

张运成(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