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一带一路战略拒绝“零和博弈”思维
信息来自:www.scio.gov.cn  · 作者:王锦宝 · 日期:08-10-2015

2015-05-21  

“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场上的热词。自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到2015年3月中国发布第一份关于“一带一路”的政府白皮书——《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从倡议到规划再到展开,都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那么,“一带一路” 的魅力何在?它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吗?“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在哪里?就这些问题,光明网采访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

“一带一路”建设不同于美国马歇尔计划

金融危机之后,投资与经济增长乏力,每个国家都在执行自己的计划,比如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中国则是“中国制造2025”,与此同时也加速了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谈判,推动制订更高标准的全球化规则。“一带一路”倡议与FTAAP(亚太自贸区)就是中国版本的全球化倡议。

“一带一路”沿线包括中亚、东盟、南亚、中东欧、西亚、北非等65个国家, 44亿人口,经济容量约为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当然,“一带一路”是开放的,不限于65个国家。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过去10年中国与沿线国家的贸易额年均增长为19%,较同期中国外贸额的年均增速高出4个百分点。今后还有更大增长空间。正在制订的十三五规划中,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超过5000亿美元,出境游客约5亿人次,中国的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将率先受益。

与美国马歇尔计划不同,中国的 “一带一路”对世界经济具有更广泛的经济效益。二战结束后,为消化美国在战时的过剩产能,美国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马歇尔计划”,将庞大的资本输出到欧洲,刺激消费品、就业市场复苏,拉动欧洲对基本消费品的需求潜能、进而带动美国出口贸易,并且增强了欧洲地区的对美国中枢的向心力,奠定了美国的战略地位。美国输欧的资金总量为130亿(赠款90%、贷款10%),其中88亿流入货品采购,27亿进入原料市场,16亿流入工业机械。

中国的 “一带一路”是一种更无偿的“赠予”,对于区域经济的贡献更加显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主要资金都用于购买最终产品进行消费,而这些最终产品又多数来自于美国,对于美国经济的拉动效应十分显著。而中国的 “一带一路”采取基建输出的方式,基建投资作为中上游产品,其产生的引致投资、引致消费完全留给了“一路一带”的沿线地区,因此可以说“一路一带”确实会繁荣一路、富强一带,这是中国赠予地区经济增长的外部效应。

“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魅力的一种释放

“一带一路”的提议得到那么多响应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成功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的短短35年间便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尽管现在对我国经济的“唱衰论”再次兴起,但是相比其他世界大的经济体,中国能保持7%的经济增长率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我们要肯定“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魅力的一种释放。

以前我国主要是向欧美发达国家开放,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向我们开放,我们也向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开放,势头不同了,中国已不再是输出便宜的、高污染、高劳动力产品,而是输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举例说,中国人搞基础设施建设,过去是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代表,而现在是天、电、网(北斗卫星、电网、互联网)。另外,中国具有丰富的相关运营与管理经营经验,目前中国运营与管理着世界上最庞大的高铁网络,中国的这些经验能力经得起考验。中国还具有庞大的人力资源,每年毕业700多万大学生,其中大多数都可以成长为工程师,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因为搞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高技术的基础设施,没有充足的人才供应是支撑不起来的,从研发到建设到管理,每个环节都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队伍。中国的这些人才队伍同样可以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为其他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另一个重要突破表现在,以前改革开放是沿海地区向发达国家开放,而现在内地完全具有后发优势。过去的“中国崛起”只是10%的地盘的崛起,改革开放受益的主要是沿海地区,丝绸之路则可以盘活西部地区,通过互联互通跟中亚与欧洲联系起来,因此,这是中国新一轮地方跟外部世界的接触,内陆地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其活力不可低估。现在中国跟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就犹如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跟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国有技术优势,有产品优势,有人才优势,还有经验优势,只要人家愿意做,中国都可以帮助它们做。 “一带一路”要开发90%的地盘,潜力巨大,确保中国将来30年及更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中国内地进一步开放使得内地和沿海地区同时、全方位地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来互联互通。

推进“一带一路”有助于抑制美国霸权

世界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反响会如此巨大,一个背景是改革开放,另一个背景就是美国领导力的衰弱。如果欧亚大陆建设好了,市场上连成了一片,那美国就是成了一个“孤岛”,实际上,美国人已经感到焦虑了,欧亚大陆如此大的市场规模,美国两面靠洋,都离得足够远,而欧亚大陆一旦通过高铁网络联通起来,市场形成一个整体,那么海洋与陆地的地缘格局就会发生改变,由海洋抑制大陆的格局转换为大陆优先于海洋。

当前,美国所领导的国际秩序正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其领导能力和领导意愿也受到质疑和动摇。从美国的亚太战略来看,“重返亚太”战略的实行犹豫不决,这给那些原来为此亢奋的亚太国家泼了头冷水,许多国家意识到离开中国所面临着巨大风险。比如,日本在对待历史问题的行为让韩国很“受伤”,中韩间的贸易交往将大大超过中日之间等。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霸权在一定程度上的衰弱,使得中国“一带一路”的号召有了更大的响应力。究其原因是世界日益增长的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和落后的供给制度之间的矛盾。之前,美国是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也包括主要西方国家和日本。但是即使这些主要国家加在一起,也不足以提供覆盖世界的公共产品。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是财力不够。债务危机使得这些国家国内经济疲软,内部矛盾突出。尽管美国现在看似经济回升,但从数据来看,其内部问题依旧比较突出。其次是观念问题。比如在美国主导下,世界银行的主要理念是实现民主化,但从本身职能来看有点本末倒置了。民主化固然是好的,但是要结合自身的状况和条件出发,而并非盲目的民主化。相比之下,中国式循序渐进的改革开放还是比较成功的。

世界政治应该是多极的,文化应该是多样的。美国试图全面推行政治全球化,推行普世价值,这种思路并不适应二十一世纪国际合作的需要。而中国提出来的“合作共赢”观念,尤其“一带一路”理念下的“共商、共建、共享”才能超越“零和博弈”,适应当前的国际关系。

“一带一路”推动欧亚互联互通建设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市场可以进一步延伸到欧亚大市场,甚至还可能连到非洲。欧洲经济尚未完全走出欧债危机的影响,又遭受乌克兰危机的打击,欧央行不得不推出欧版量化宽松政策,导致欧元不断贬值。为提振欧洲经济,提升欧洲经济竞争力,欧委会提出3510亿欧元的战略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容克计划,完全可以和“一带一路”对接,推动欧亚互联互通建设,帮助欧洲经济复苏。怎么对接?一个是在新的全球化时代里面树立各自的比较优势,中国以前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力便宜等等,我觉得中国的比较优势现在更集中在所谓的基础设施方面,如人力、物力、财力都有比较优势的,以高铁为代表,其他国家人力、财力、物力同时具备比较优势的还不多见。国内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靠“走出去”来解决。当然我们的走出去都有后发优势,因为是后面发展起来的所以都是最先进的,这是客观规律造成的,中国的基础设施很多方面是最先进的,各方面都是最新的。我们说欧洲有“先发劣势”,工业化最早,但反过来讲一些基础设施落后了,需要改造,改造又缺少资金,欧债危机后也缺少中国这样的成熟技术和经验,比如中国在建核电站是最多的,这方面中国有非常大的优势。高铁高速公路更不用说了,实际上互联互通不仅是道路上的通。

比如刚才讲天然气管道,这次中俄合作里面上游下游都是中国来建设,中国搞基础建设绝对是世界上最有水平、有最成熟的经验。国家电网在欧洲的投资现在已经非常大了,而且国家电网制定的标准是世界性的标准。还有其他的像互联网等各种各样的网,能源管道、交通管道各种各样都联在一起,这就使得欧亚大市场在初步形成。

而欧洲大家知道,欧洲一体化、地区一体化是最先发展,也是发展最快、最成熟的,欧洲一体化从四大流通开始,劳动力、资本、人员都要流通起来,最后货币。但是欧洲一体化毕竟是发生在欧洲大陆,在金融危机以后有一个说法,欧洲再不好好奋起直追的话,会成为欧亚大陆无足轻重的半岛,所以尽管实现了所谓的四大通,毕竟这个市场太小,欧盟5亿人口,中国一家14亿人口,中国网民数量都比欧洲的人口数量要多。

“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在哪里?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世界对公共产品的日益增长需要和落后的以美国霸权为核心的战后国际体系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中国的最大优势是什么?就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互联互通。中国一方面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另一方面是中国具有相当的技术能力,比如高铁技术、核电技术等。当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各不相同、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现实利益与矛盾盘综错杂,加上某些地区持续动荡的地缘政治局势,都预示着“一带一路”并非坦途,这需要各国政治家与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来源:光明网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