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唤人才回归需要大环境
信息来自:东方日报 · 作者:潘友来 · 日期:25-06-2010

 2010/6/25
政府设定未来 5 年的经济成长 6 巴仙,以实现转型为高收入社会,人均收入达到 3 万 880 令吉。这项《第十马来西亚发展计划》下的大量构思与工程,哪来的优秀人才去执行 ? 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召唤留在海外的人才回归。马来西亚在外国工作的专才至少 70 万,首相署部长丹斯里诺莫哈末耶谷说,只要 25 巴仙即 20 万人回流,将足以带动国家经济发展。

召唤人才回归或吸引外国专才之举,已非新鲜手段,国际上不乏可供参考的个案。马来西亚这项工作也做了很多年,成绩却差强人意。 2008 年当时人力资源部长拿督斯里冯镇安报告说, 2001 年开始推行的人才回流计划,只达到一半目标,招回 400 至 500 人。

这么多年来,政府并非不了解失败的原因。所缺乏的是,政治意愿不够坚强,改革精神不够坚定。

诺莫哈末说繁文缛节及漫长的等待,令人却步。我认为没有那么简单,最关键的问题还是,有没有一个能够发挥的大环境 ? 每一个人才都会问,“这个地方有多少的机会 ? ” ; “我和我的孩子又有甚么样的前途 ? ”

这些疑问的背后,所思考的正是国家的政策与社会的素质,尤其是有关公平、自由与开放这方面的条件。

今天的中国,就有庞大数量的人才回归,因为有著很多发展机会。但是,体制未瑧完善,又未必人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我看凤凰卫视的清谈节目,就有一位精英反方向而行,从中国辗转又移民到新加坡,听他说道,“因为新加坡给我很多机会。”

马来西亚的条件如何,机会又如何 ?

国家的人才资源,有的留在国外迟迟不归,有的就在国内默默耕耘。政府重点召唤专才回归时,不可忽略了留在身边的这群人,以确保出走的情况减到最低。根据官方利商特工队成员兼大马印度裔工商联合会前会长巴迪古玛揭露, 2008 年 3 月至 2009 年 8 月间,竟然有高达 30 万 5358 名高收入与专业人士移居海外。

如今政府决定设立人才机构,专司召才、留才事务。但是,如果单凭这个机构在办事,我敢预言又是一个失败的计划。人才机构更重大的任务,是把相关部门、相关政策与相关问题,整合起来研究可行方案,经营出一个利好的大环境。

人民要求的是什么 ? 从外面看也好,从里面看也好,人才汇聚所需要的条件是一样的 ; 那就是给我一个公平、自由竞争的大环境。一旦创造了公平社会这个先决条件,接下来的工作、居住环境,就是锦上添花了。

人才回归是可期许的,因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民族的根 ; 这个血脉相连的情结,常是离国人士挥之不去的刺痛。政府召唤人才回归,也可消除许多亲人离散的思念。我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可以不爱这个政府,但是,你一定要爱这个国家。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