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家葵:专才机构没找过我 干细胞专家回流无门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王秉彬 · 日期:10-02-2011

2011/02/09
(新山9 日讯)“干细胞与生殖发育技术研究成果”,让我国土生土长的纪家葵教授扬威国际,大马却没有让他发挥的空间,他虽有意回国服务,但政府专为吸引海外专才回归的专才机构(Talent Corp)从没找过他!

他更自我揶揄:“可能我只有小小的贡献,他们不需要我这样的人才。哈哈!”

去年,政府为配合经济转型计划及招揽在外国发展的我国专才回归,而设立专才机构,为专才提供一个回国发展的机会。

可惜,他在接受《南洋商报》专访时却道出:“你说专才机构吗?没人来找过我。”

纪家葵教授说,每位科学家最理想的意愿是,能在自己的国家能有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若没有这样的环境,他们只好到祖国周边较发达的国家先服务,有机会再回来。

一直都想回国发展

他说,他一直都有意愿要回国,以他的专业为国家作出贡献。

他指出,由于长期在外国发展及日常作业非常忙碌,他没有仔细了解这个专才机构,不过,他知道首相拿督斯里纳吉要发展国家,需要吸纳人才。

他说,负责招揽人才的政府官员之前还有接触过他,但之后就没有任何联系。

对他来说,政府招揽人才的宣传不够,而且这项配合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还在起始的阶段,还不完善。

“我参与过很多干细胞的国际会议,没看到马来西亚政府前来做宣传,这些场合其实是最好的宣传点。”

他说,其他国家的政府都积极在国际重要的会议场合做宣传,找机会告诉全世界的人,他们的政府已有一定的承诺,要资助某项领域,而且需要招揽人才。

他认为,唯有在专才集聚的场所,才有机会招揽他们,并告知专才政府可以给的承诺有哪一些。

几年前曾“探路”回国发展

像纪家葵如此杰出的专才,其实早在几年前也曾“探路”回国发展,但国内却没有适合他发展的空间,只能从美国交出一些成绩后转战中国打拼,继续为人类研发更好的科研技术。

他于2007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担任副研究员的时候,我国当时的科技部长曾到当地招揽人才回国服务,所有在生命科学、资讯科技与工程学等领域的我国专才都被召集。

那一次,他已准备回国服务,惟他还是有所顾虑,必须确保回国后的事业发展有保障。于是,他咨询其中两位参与我国药物研发机构的教授,包括当时回国的时机对不对,以及他有没有机会为国家作出贡献。

相关教授告知他这项计划刚推行,条件还不成熟,并建议他多留在美国几年,吸收更多科研科技后再回国。就这样,他继续留在美国发展,一直等待着机会回国。

科学家不一定要回国

“我这样的情况,以前在中国科学家身上也出现过。中国在20年前,还没具备较好的科研环境,很多科学家要回国,但是不能冒险。他们怎么做呢?他们选择慢慢去落实。”

他说,中国科学家有成就后一个接一个回国,例如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在帮忙建立中国和美国的合作关系上扮演“桥梁”的角色。有了这样的合作机制,能让中国科学家有机会到美国受训,回国后使用中国的资源为国奉献。

他说,在科研领域上,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是一种双赢的方式。科学家不一定要回国才能发展这领域,可以考虑通过合作,互补的形式,发展一个资源。

科学家成就靠兴趣与热诚

纪家葵强调,任何科学家在科研领域交出成绩,不是靠运气,而是出自他们对工作的兴趣以及投入的热诚。

他说,跟他有同样的背景,或交出同样成绩的人很多。

“从我个人的角度,我是兴趣和工作热诚的结合。我对这工作很有兴趣,所以做起来很快乐,也能把握及坚持。”

他说,若说交出一些成绩是靠运气的话,就好像是不用努力就能得到。

他说,只要有兴趣,再结合社会发展,必能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以及成长的空间。

母亲:大马没发展空间

62岁母亲黄爱娥谈及孩子没机会回国发展时指出,纪家葵和他哥哥及姐姐几年前就要回国发展,但我国没他们发展的空间或理想工作。“几年前,他们就一直到新加坡找机会,但是都没办法。”

她说,孩子想回来发展,其中一原因是担心父母的健康。这些年,孩子虽然少回国,但是每星期还是可以通过网络视频,和远地的孩子保持联络。

尽管如此,70岁父亲纪炎城却有宏观的教育思想,他认为男儿志在四方,孩子若能为人类做贡献,就专注的努力朝这方面奋斗,这样活着才有意思。

他说,他曾赠予孩子一幅对联“宁静而志远,淡薄以明志”以及“抱元守一”,他希望孩子能以宏观的思想以及专注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未来与事业。

“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联系,每天都能看到他们。”

对医学贡献最重要

纪家葵认为,他的事业若没有一个接轨点,就贸然到另一个环境发展,手上的研发工作可能需要停止下来,这才是损失。

“我觉得,对于我的目标是通过干细胞对医学做一个工作。如果以后有成绩,对医学就是一个贡献,这就是最重要的。”

三语教育受益无穷

在强调三语并重的独中受教育,纪家葵教授感到受益无穷,并为他在海外谋职奠定更好的优势。

他说,外国公司吸纳人才,除了以实际的文凭为考量,下来就是考验员工的语言能力。

“对于独中的学习过程,可以掌握好华语、英语及国语,只要你让公司主管知道你能掌握多种语言,绝对是一个优厚的条件。”

他希望,我国华教发展除了继续朝语言多元性发展,学科的多元性也必须平衡,尤其让学生对理科与文科能都掌握一些。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