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的现实与无奈
信息来自:星洲日报 · 作者:林明华 · 日期:23-02-2011

2011-02-22

中国清华大学医学院纪家葵教授的专访在本报刊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回响,人才外流的课题也再次浮出台面,引起广泛的关注。

这篇专访是在新年前进行的,当时记者问了他一道问题:“你当年为何会选读被视为冷门科系的生物化学系?”他这样回答:“把握理想、快乐的工作,才能发挥出本身最大的潜能。”他也以自己的经验,鼓励独中生要敢想、敢做,冲出现实环境,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好比陈容选择了成为歌唱家,这条路相信也不很好走。”他说。

很可惜也很不幸的是,陈容没有读到这篇报导,因为这篇专访刊出前几天,陈容已因心脏病骤逝了。

后来,在一个餐会上,纪家葵再次提起陈容这位他所敬佩的歌唱家,并为陈容的早逝而惋惜不已。

纪家葵和陈容是两个不同领域、也选择了不同发展方向的人。但他们的不同处境和际遇,却值得我们深思。

陈容曾留学意大利并闯出名堂,被推崇为意大利最优秀的年轻男高音及获聘于德国 Dresden 国家歌剧院。但这位杰出的歌唱家回返祖国家之后,竟找不到演艺的舞台,令人不得不有感而发:如果他不回国,而是留在国外发展,他的成就、地位,甚至是家庭经济状况,会如此令人感慨万千吗?

纪家葵当年远赴美国深造,毕业后留美从事科研,结果在“干细胞与生殖发育技术”方面卓有成就。

去年,他却放弃了高薪,毅然勇闯中国,应聘为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继续干细胞与再生的研究。悠悠二十多年,他不是不曾想过回来报效祖国,而是没有这样的机会与环境。

我们留住了陈容,却糟蹋了一位人才;我们流失了纪家葵,却成就了一位专才。这就是现实与无奈。

纪教授告诉我,美国科研界珍惜人才的多元开放环境,是他当年选择留美的主因之一,“在美国的大学,只要你肯努力学习,教授就会无私地倾囊相授;在美国的科研界,只要你有才华和实力,你就必然可以找到实现梦想的平台,不管你的国籍,也不看你的肤色。”

“在科研室里,如果只有一种肤色、单一国家的人在作研究,是很难成就伟大的。”

这句话,是不是道尽了人才的心声,也点出了问题之所在?

星洲日报/云淡风轻 作者:林明华 《星洲日报》执行编辑 2011.02.22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