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外流是好事!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何启斌博士 · 日期:24-06-2011

2011/06/13

“人才外流”的课题纠缠多年,大多数人都有同感,认为人才外流是大马经济飞跃的绊脚石。所以政府甚至设立人才机构要从外国召回大马人才。华人外流不是“逼不得已”的事,跟流行的意见不同。所谓的“政策不公平”,连世界银行的报告也有类似的结论,甚至还错误的指“土著政策”是外资减少来大马的理由。

这些论点“似是而非”,其分析如下: -

1 .最新一期的经济学人对此问题作了详细的探讨,还引用了许多研究支持“人才外流是好事”的论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来自许多国家的证据。这些国家专业人才外流后,却带回来巨额外汇。对于菲律宾这是高达 20% 的“国内总生产”,印度和非洲多国也面对这样的外汇流入。

印度成为外包基地

2 .经济学人也举证,专业人士回流后带动个别行业发展的基础。印度电脑软件的发展,就是实例,许多欧美公司把业务“外包”到这些国家,主要是在于这些“回流专才”的因素,因为他们在外流时已经建立了声誉而容易取得外包合约。在印度已经有许多华尔街的法律和金融业务。

3 .这些外流的专才,是下一代向上看齐的最好例子,而更努力向上也要“外流”。因此这个国家的教育转向也必须要提高水准,人才才能外流!

问题是大马又如何?经济学人并未有针对大马个别分析,因此我们可以借用以上论点来分析,如下: -

外流开拓更大天地

1 .大马在外国的工作人士,主要在新加坡,超过 30 万名。以每月每人 RM5000 来计算,每年收入近 RM200 亿。这外流现象在独立前就有,和政策无关。近期外流者是接受新加坡奖学金者。外流其他国家如澳洲台湾等多数都带回钱来养家。 80 年代在日本台湾有几十万“跳飞机”者,带回来的钱搞生意,带动了中小企业。 30 万个家庭的孩子和家人有更好前途。

2 .回流大马的技术人才许多都有本钱和技术来“开档”,尤其是华人的例子到处可见。今天有许多 MESDAQ 挂牌公司东主都属这一类。留台生也是这一群成功的例子。今天大马有近一百万间中小企业,超过 90% 为华人所有。如果去深入调查,应当看到“回流”的痕迹。大马的农场就可看到台湾技术和留台同学的影子。

3 .我们的子弟看到不公平分配的奖学金制度,更加苦干来取得更优异成绩( 13A+ ),取得新加坡的奖学金。难怪今天有这么多大马专业人士在那里发展。许多还在新加坡继续升学,取得更好的前景。 THE ONG BROTHERS 就是特出的例子。一个出任淡马锡投资主任( CIO ),另一位曾是高盛的中国总裁。在大马他们必藉藉无名。还有更多的成功例证未加入。中国完美集团的古润金,如果只留在大马会如何?

新加坡吸引全球专才如澳洲美国。德国法国都是高收入国家,却难找专才移民,大马今天吸引了东南亚低收入的劳工。这些事实显示的真理是:全球的工作人员都在“流动”,新加坡澳洲专才每年都外流。因此“人才外流”难跟“不公平政策”难挂钩。

不必刻意召回专才

就算大马有“公平政策”,以这 20 年的发展来判断,这里的待遇难挽留专才。其实不必特意去“争取或召回”。一些行业在新加坡和香港的薪金高达大马的 5 至 10 倍!华人专才外流,到外面“挣钱”,不必和友族在这里争夺“低廉薪金”何乐不为?

家庭生意(包括上市)不可能容纳所有专才子弟。所以他们带了老子的“本钱”向外发展或转移风险。

1970 年代 513 后已经发生, 1980 年代茅草行动时一样, 1999 年政治动乱时外流, 2008 政治海啸前后也逃亡。这个“外流现象”理所当然全球一样,不值一提。

对于多数年轻人,外流就是一条“出路”。当政者不应勉强牵强把这个“外流”课题拿来“大炒乱吵”。让年轻的心飞向蓝天大海!让他们创出新天地吧!


是人才就要外流 ●何启斌

2011/06/24

我的前一篇稿“人才外流是好事”刊出后,引来一些恶评。因此再多写一篇来加强之前的看法。这些恶评主要在于“外流是否和不公平政策”有关。我曾否定这个看法,我的历史根据和理由如下:

(一)大马人才外流的现象早在独立前就发生,主要在南马地区。那里有许多“穷乡僻壤”的年轻人到“星洲”(新加坡)找工作。今天这些人的后代就是新加坡的中坚分子。

以前有野新的陈有福出任首届首长;后有杜进才出任财长等等。马六甲的峇峇商人如合发的蔡家,今天占了星加坡重要一席。那个时候肯定是“英文天下”。他们移民为的是“人才找出路”。

(二)独立后“新殖民主义时期”,还是“英文天下”。马来人只有“政权和特权”和“丁子户”经济份量,只有少过 5% 大学学位。华人人才一样移民外流,到新加坡澳洲英国等。到台湾深造者不要学英文。不公平在于“英文压倒华文”。许多马大(唯一的大学)华裔毕业生(人才)也外流到更繁荣的新加坡。这些人也是今天新加坡的“佼佼分子”。

英文源流专才大量出走

(三) 1969 年“ 513 ”后几年,许多北马商家转移到新山和新加坡,许多学子也涌入星岛。莱佛士女中的校长亲口告诉我“ you Malaysian are flooding Singapore ”。跟我一起应征的年轻大马人跟我被录取进入新加坡空军和陆军海军。退休前他们都是军队的中坚分子。外流出走的大马人大多数是“英文源流者”,因为大马进入马来文时代,开始“不公平政策”。

简言之,从早年到 70 年代中,华裔人才必须“外流”才能有“出路”。大马“不公平政策”的开始在于 1975 的新经济和新教育政策, 1975 年工业协调法令,主要执行在大型公司。华商(奇才)就以各种“对策”来消化,却不必外流。外资工厂完全“核免”所以有巨额外资流入至今。大型华人公司就创造阿里峇峇公司应对,商业人才少外流。

低廉薪金架构中翻滚

以过去 30 年的发展来推论(自 1981 年马哈迪时代开始),大马的“转型”还是在于“低廉薪金”的架构中翻滚。至今还未能执行“最低薪金制”(中国泰国已经实施)。

所谓的 ETP 、 NKRA 、 PPP 、 EEP 、 GTP 等等,不过是推出更多由“廉价外劳”来执行的发展计划。对于基本的薪金和生产率( TFP )似乎没有关系。所谓的更多职业也未必需要更多人才。要等到真正“转型”,人才不变质也肯定老了。

现在如果还“呆在国内”,不敢不要或不曾去尝试“外流”的人才,应当有自己或家传的“事业”。他们或许也是“人才或专才”,或是“打工皇帝”人才那样,不必考虑“外流”。

其他没有家庭考量的人才专才,就必须考虑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我们还有许多尚未“成才者”,还需奖贷学金,才能“成才”。他们必定要争取“去外流成才”了,不然只能在国内浪费自己,牺牲世界资源。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