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经济概况简介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05-08-2008

新加坡 (SINGAPORE)

 

1.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匮乏。

2. 经济简史

新国坡国土小 , 人口少, 资源缺乏, 国内市场有限。但是其地处马来半岛南端, 马六 甲海峡南口, 地理位置优越。因此, 从英属殖民地时代起, 新加坡就成为一个国际都市, 起着中转贸易和邻近地区商业中心的作用, 并从此不断繁荣发展。1965 年新加坡 脱离马来西亚联邦, 在李光耀总理强有力的统治下, 开始推行一系列针对本国现状的经济发展战略。新加坡从实际出发, 实行全方位开放, 努力把本国经济融合在世界经 济之中, 积极参加国际分工, 充分利用外国资源、市场、技术和资金以发展本国经济。

新加坡政府从 1961 年起根据不同时期国内国际情况,制定了各阶段的五年发展目标, 从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各阶段情况如下:

第一阶段 (1961-1965) :为了改变过去单一依赖转口贸易的状况, 并解决殖民统治留下 的严重失业问题, 着手发展进口替代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当时新加坡人口为180 万人, 失业的就有20 万人。经过5 年的努力, 创造了1.7 万个就业机会。

第二阶段 (1966-1975) :这是奠定基础的十年。为了进一步使依靠转口贸易为主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经济转变, 着力发展制造业, 引进电子产品, 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十年中使制造业的产值从4.3 亿新元增加到35 亿新元, 每年递增26% ;同时期, 基础设施 建设展开,机场、港口、道路相继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开始大规模兴建。此阶 段基本解决了失业问题, 同时基本具备吸引外资的条件, 外国投资设厂开始增加。

第三阶段 (1976-1980) :此阶段是经济起飞阶段。大力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 以电子行 业为先导, 开始大量生产电脑。提倡科研与经济结合, 提高了生产技术水平。制造业 继续发展, 其就业人数由21 万增加到36 万。同时加快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使软、硬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为大规模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条件。

第四阶段 (1981-1985) :着力引进高新技术,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增强 产品的国际竞争力。?/FONT>

第五阶段 (1986-) :扩大引进高新技术、鼓励跨国公司与本地中小企业挂钩。为了引进投资、技术和专业管理人员, 将外资企业的所得税由原来的33% 减为10%, 同时鼓励外 国人在新加坡办学校、医院, 便于他们长期居住。

3. 经济概况

传 统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独立后,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政府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向是:以服务 业为发展中心,加速经济国际化、自由化高科技化。为进一步发展经济,近年来,大力推行 “ 区域化经济策略” ,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

4. 行业概况

( 1 ). 农业概况

在 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 1% 。主要有园艺种植、家禽饲养、水产和蔬菜种植。农业拥有可耕地面积5900 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9.5% 。粮食全部靠进口, 80% 的蔬菜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尼和澳大利亚进口。农业中保存高产值出口性农产品的生产,如种植热带兰花、饲 养观赏用的热带鱼,种植一些传统的热带经济作物等。

( 2 ). 工业概况

自从 1965 年从马来联邦脱离后, 工业化推动了新加坡的经济转型。主要有制造业, 包 括炼油、石化、修造船、电子电器、纺织、交通设备等部门。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电子工业是增长最快的部门, 但面临着其他亚洲国家的竞争。政府正致力于提高生产率, 以在低成本、高技术领域保持竞争优势。

工业行业产值统计

( 3 ). 服务业概况

新加坡服务业发达 , 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发展, 还将进一步增长。金融业是最大的服务 业部门, 在过去几年里增长很快。旅游业发达, 是外汇主要来源之一。1995 年来新的旅游者近714 万人。主要来自日本、印尼、马来西亚、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

5. 主要经济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 (1996 年) :1326 亿新元( 约合941 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 (1996 年) :7.0%

汇率 (1998 年5 月1 日) :1 美元=1.5835 新加坡元

通货膨胀率 (1996 年) :1.4%

失业率 (1996 年) :2%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