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国化瞄准6亿人新市场 日本百货涌入东南亚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 · 日期:23-01-2013

近期日本百货业投资势头,可说是蜂拥而至朝气蓬勃的东南亚市场,分析指出,日本国内零售业市场萎缩,加上往中国发展又荆棘满途,拥有6亿人口,消费力逐渐旺盛的东南亚,是嗅觉灵敏的日商目光新焦点。

日本大型百货公司调整战略,纷考虑进军东南亚,开拓这6亿人口市场,其成长力是中国也难以比拟的。

日本著名百货业巨头三越伊势丹近日发表投资蓝图,将首度进军越南及印尼,今年底也将在新加坡多开一家分店。

三越伊势丹是日本大规模百货公司,由老招牌三越、伊势丹合并而成。该公司日前发表中期海外发展蓝图,5年内也要在已有分店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增加另外三家分店。

《日本经济新闻》透露,三越伊势丹的首个新分店将于今年底在新加坡设立,它还决定把在新加坡原有的5家店面扩大。

三越伊势丹的另一计划是进军印尼以及越南,预定在三年后,在这两个国家分别建设规模3万平方米的大型百货公司。

该公司瞄准这一地区的购买力,能带动其海外营销额三年后上升至1000亿日元。

已在新加坡有着高知名度的日本百货公司高岛屋也有类似战略,它表示将投下350亿日元在越南、印尼,以及马来西亚扩充业务。

嗅觉灵敏 善选开店地点

报道指出,日本百货公司几年前开始进军中国的同时,也派人调查具有发展潜能的东南亚市场。去年9月份,中日出现尖锐的领土主权纷争,使日本零售业对在中国扩张产生顾虑。

日本百货公司向来嗅觉灵敏,设店地区往往是经济走势好的地点,也是日本企业一般看好的地带。

日本经济产业当局出版的《通商白皮书》预估,由于面对国内人口减少,日本零售和服务业有必要向外发展。

它预估,到了2018年,到中国发展的日本服务业将超越日本国内,规模是中国3兆日元、日本2兆日元。其他发展区域还包括东南亚和印度,将分别达到1兆日元的规模。

中国市场荣景不再 日零售业加码东协

种种迹象表明,日本正在微调对外经贸战略,其“去中国化”趋势日渐明显,原因包括中国近几年劳动力成本大幅提高、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超国民待遇优惠逐渐取消等,日企普遍感觉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东南亚各国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中产阶层的崛起和扩大、劳动力成本的低廉,其市场吸引力日益凸显。

国内市场不断萎缩

另外,2015年年底,东协对华出口关税平均将降至0.1%,目前很多日本企业迁往越南、柬埔寨、缅甸,是期待以越南等东协国家为制造基地,届时向中国大陆市场销售产品。

嗅觉最为敏感的日本零售百货业,扮演了这一波日企“孔雀东南飞”领头雁。

在日本国内零售业市场不断萎缩的背景下,日本零售业企业看好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东南亚国家,改变以往开设连锁店、小型店铺的传统方式,通过兼并收购等大规模投资,瞄准中层阶级,加快扩展零售业事业。

日百货业光环褪色 营业额连挫十余年

长期以来,日本百货店的经营模式一直是中国乃至东南亚各国争相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以至于在世界上形成了以日本百货店为中心的“亚洲模式”。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百货店开始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几年的衰退过程。

在经历多年持续的衰退之后,日本百货店头上的各种光环逐渐褪色。

曾经鼎盛一时的日本百货公司如今难逃改朝换代的衰落命运,由于传统的家庭式购物概念在日本人眼中已嫌乏味,加上近十年来日本的消费力未见突破,人口又逐渐减少,高盛估计,今年日本百货业的营业额及利润仍会继续下跌。

根据日本百货店协会的数字,业界在1997年的营业额曾超过9兆日元,但其后跌足9年,至2006年营业额已只剩约7兆日元。

日本百货业合并自救

2008年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再度重创日本百货店。

竞争激烈

据日本百货店协会的统计,2009年10月,日本百货店的销售总额比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0.5%,总店铺营业面积下降3.1%,总从业人员数下降1.9%。

随后,销售总额更连续下降至今。

面对业内的激烈竞争,多家日本百货公司都公布了与同行合并的消息。

2008年4月1日,营业额在日本百货行业排名第四位的三越与排名第五位的伊势丹正式合并,成为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

之后,大丸百货跟松屋也合并,成为仅次于三越跟伊势丹的日本第二大零售集团。此外,阪急百货和汉神百货也完成合并。

另一方面,铁道系的百货店也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每天自己公司得成品给百货店带来大量的顾客。比如在新宿开设东急、板急、伊势丹等百货店,都是建立在新宿车站上面。

每天在新宿换乘的乘客人数总量达到了350万,所以能够给百货店带来源源不断的充足顾客,富裕人口基本上都集中在几大经济圈。

永旺收购家乐福 称霸大马零售业

日本永旺(AEON)已宣布将出资200亿日元收购家乐福马来西亚业务,永旺在马来西亚的销售规模也将达到1200亿日元,成为大马最大的零售业企业。永旺收购家乐福马来西亚业务也是日本零售业企业在亚洲的最大收购案例。同时,永旺计划2014年将进军越南、柬埔寨和印尼市场。

续扩大东南亚业务

此外,日本最大便利店7-11截至去年6月份在东南亚国家开设的店铺数量已达到9416家,计划在越南、缅甸等国新设便利店;全家已于10月份在印尼开设第一家店铺,计划未来10年内在东南亚新开2000家店铺;罗森也计划继印尼后进军缅甸市场;迅销优衣库已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4个东南亚国家开设店铺,正准备进军印尼市场,计划到2020年除中国以外在亚洲国家开设店铺数量达到2000家。

同时,无印良品、高岛屋、三越伊势丹等日本零售业企业均积极开拓东南亚国家市场,加快进军步伐。

2012年日本零售业市场规模约为135兆日元,与最高峰期的1996年相比下降了8.5%。

相比之下,东南亚国家内需市场不断扩大,据瑞穗证券的推测,预计到2020年印尼、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5个东南亚国家零售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00兆日元,是2010年的1.6倍。

中国经营模式过时 日系零售多陷困境

中国媒体报道,1月13日,曾在业内备受关注的中日合资超市———北京王府井洋华堂劲松店突然宣布停业。这个消息让雾霾笼罩下的中国零售业显得更加压抑。

坚守8年无奈停业

王府井洋华堂是由中国知名百货企业王府井百货集团与日本知名零售集团伊藤洋华堂共同打造,劲松店则是2005年11月正式开业,是其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门店,原本有望成为伊藤洋华堂在北京扩张的旗舰店面,但是不料想却在坚守8年后无奈停业。

资料显示,北京王府井洋华堂成立于2004年,由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日本株式会社伊藤洋华堂、日本株式会社约克红丸共同投资组建。

据中国媒体分析,王府井洋华堂的常年亏损从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实际经营方———伊藤洋华堂,甚至是大部分日系百货业近年在中国发展所遭遇的困境。

伊藤洋华堂成立于1920年,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如今是日本最大的零售业巨头之一,业务涉及零售、餐饮、金融、加工制造、出版等方面。伊藤洋华堂1997年开始涉足中国的流通业,相继在成都和北京两地建立了合资企业。

近3年未开新店

据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黄国雄表示,自2001年在北京开出首家华堂商场后,“华堂商场也一度凭借优质的商品组合、领先于同行的服务等软硬件环境,迅速占据了一部分市场份额,并先后开出8家门店”。

但他同时指出,也正是因为经营模式的调整速度无法跟上消费者购物理念的转变速度,华堂商场大幅放缓了在华扩张步伐。

据悉,华堂商场已有近3年未开新店。其间,2011年华堂商场还关闭了位于北京的五棵松店。

固守数门店过日子 错过中国黄金十年

日本国内的零售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伊藤洋华堂也遭遇关闭其国内163家门店中的一成门店、营收大幅下滑等一系列经营困境,不得不宣布裁员4600人。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指出,伊藤洋华堂近几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也普遍反映出整个日资零售企业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发展轨迹。

日本零售企业是可谓是最先进入中国市场的,但由于日本民族深入骨髓、谨小慎微的基因,致使他们没能赶上中国零售市场的黄金十年。

他说:“当沃尔玛、家乐福等欧美零售连锁企业在中国以开店和并购大肆圈地做大规模之时,日本企业还固守着仅有的几家门店过日子,最终使其在华发展不尽如意。”

中日关系紧张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一位副会长向网易财经指出,日系连锁品牌未来很难在中国市场取得预期的业绩,中国市场目前已经今非昔比,如物美、王府井百货等本土企业已经逐步壮大,而沃尔玛、家乐福也在从根本巩固在华的市场份额。

此外,新兴业态及购物方式正在强势压缩传统零售的生存空间,再加上中日两国关系紧张的政治风险,日系零售想大跃进难度极大。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