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联邦:帝国背影的变迁
信息来自:三联生活 · 作者: · 日期:06-08-2012

78岁的奥黛丽·彼弗是1948年伦敦奥运会英国代表团中的一员。她所在的英国体操队获得了团体第九的成绩。对于刚刚在战火中度过童年的14岁的少 女来说,64年前的那场奥运会留给她的最深刻印象是:“我们对澳大利亚队满怀嫉妒,因为他们带来了一大堆罐装水果。而自从‘二战’起,我们就再没见过柑橘 和桃子了。”

1948年7月29日到8月14日,依旧遍布弹坑的伦敦城迎来了59个国家和地区的4099名运动员。英国首相艾德礼为此拨付了75万英镑,这大约是1948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01%。

英国人从中部城市莱斯特运来800吨煤渣,把温布利足球场改造成田径场。当时陷入物质贫乏的英国人却在精神上享受着“救世主”式的荣耀。

但战争的胜利并不只属于英国人。“二战”是属于帝国的最后一次战争。1941年“帝国日”的宣传口号是:“一个国王、一面旗帜、一支军队、一个帝 国。”这个帝国包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爱尔兰、纽芬兰六个白人自治领和大不列颠广阔的殖民地。但彼时的帝国已经不是从前的帝国了。

美国独立后,英国政府在1839年制定《达勒姆报告》,开始调整帝国政策,同意一些殖民地获得自治权。“一战”中,帝国的各个组成部分以独立的个体运转,几乎所有的自治领和殖民地都借此建立起自己的国防军,并借此取得了国防大权。

1344235832975.jpg

1940年5月31日,从敦刻尔克撤退回英国的英国远征军团成员在伦敦火车站受到了热情迎接

“一战”助推了帝国的衰落,世界最大的债权国变成了债务国。英国国内债务比战前增长了9倍,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到纽约去了。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制定了海军军备条约,规定美国在主力舰和航空母舰吨位方面与英国相等。英国进而失去了海上霸权。

为了避免帝国体系彻底瓦解,伦敦不得不再次做出重大让步,在1931年颁布了《威斯敏斯特法》。根据这项法律,自治领在内政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获 得了外交上的完全平等。英帝国实质性地转变成为英联邦。这也意味着,和“一战”不同,6个白人自治领不再有义务在战争中无条件地支持英国,是否参与“二 战”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他们的抉择令英国人满怀感激:只有爱尔兰选择了中立——但仍有4.3万名爱尔兰志愿者增援帝国军队。在美国参战前,正是自治领和殖民地支持英国度过 了战争之初最困难的时刻。在敦刻尔克大撤退后,英国直接面临着德国的入侵。自治领迅速向大不列颠增加驻军。加拿大驻英部队在战争之初只有4.5万人,但到 1941年秋,已猛增至47万人。

中东是帝国交通线的枢纽,对英国重要性仅次于本土。一旦中东失守,英国不仅难以得到石油,粮食运输也将极为困难。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拥军20万,直 逼苏伊士运河。而丘吉尔将英国本土安全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还不断将海外士兵运送回国,仅在中东留下3个步兵师。正是自治领和各殖民地军队组成的9个师在 中东承担了正面压力。

当不列颠空战正酣,英军在西线战争中丧失了所有中型武器时,自治领担负起了为帝国军队输送弹药的任务。1939~1940年,加拿大的军火产值约为 3.07亿美元,一年后就增长到8.05亿美元,他们比美国提供了更多的防空炮和各种装甲车辆。英国第八军的交通工具全部来自加拿大。加拿大建立了英联邦 的训练基地,其中的帝国空军训练计划截止到1944年共培训了83.6万名飞行员。1939~1942年,加拿大单独给予英国15亿多美元的金融援助,并 向所有盟国提供了占总需求30%的铝、12.5%的铜、20%的铅、75%的石棉和70%的镍。

1944年末,当时仍是农业国家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经向英国输送了1万吨肉、73万吨黄油、64万吨奶酪。在中东战场,人口仅为英国1/7的澳大 利亚派出了20万人的军队。南非扼守着主要航道,它向北非战场提供大批机械师,并为车辆、坦克和飞机补充零配件,成为盟军的修理库。在地中海航线被德意封 锁后,盟军船队被迫绕道好望角,损坏船只大多在南非修理。

人们说,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充满了大战后友爱、平等的气氛。在英联邦内部,这种平等已经在战争的催化下破茧。1944年,英国召开的已不再是帝 国会议,而是英联邦总理会议,会议的目的也不再是制定一项共同政策,而仅是彼此交换意见。战后一位殖民地老官员早就敏锐地察觉:“胜利的奖励不是让现在永 续,而是体面地埋葬旧制度。”

权威与挑战

王室的权威成为维系英联邦最显著的纽带。1953年,伊丽莎白女王登基。那一天,威斯敏斯特教堂在早晨6点开门,迎接大约8000名来自英联邦各国 的宾客。女王穿着一件白色丝绸礼服。礼服绣满了英联邦成员的象征:英格兰都铎玫瑰、苏格兰蓟、威尔士韭葱、北爱三叶草、澳大利亚金合欢树、加拿大枫叶、新 西兰宽蕨、南非普罗提霸王花,还有两朵莲花代表印度和锡兰,小麦、棉花和黄麻代表巴基斯坦。

通过史无前例的电视直播,这场庄重恢弘的登基仪式令世人颇感震撼。工党议员帕特里克·戈登·沃克却不那么乐观。他在《图片邮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坚称这场加冕仪式是一场言过其实的英式庆祝会:“未来英国的最大挑战是调整自己,适应英国权力相对下降,成为英联邦内部普通一员的现实。”

就在1948年伦敦圆满举办奥运会后的一个月,爱尔兰领袖科斯特洛在访问加拿大时称,他的政府打算废除英国强加在爱尔兰头上的《对外关系法案》,并 表示,消除令人厌恶的英王权威将有助于改善英爱关系。次年4月17日午夜,爱尔兰正式退出英联邦。英王乔治六世强作笑容,向爱尔兰共和国总统表示祝贺。

印度的独立令英国格外担忧,如果印度脱离英联邦,那么这个组织将失去一半人口。为此,英国不得不大开绿灯:1949年,印度成为共和国并选出了自己 的元首,英联邦总理会议随即就发表了《伦敦宣言》,将英联邦成员需对英王效忠的原则演变为英联邦成员“接受英王为独立成员国自由联合体的象征、是英联邦的 首脑”。及至1952年,英联邦总理会议一致同意:每个成员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合自己需要的政体形式、称号。

只要通过英联邦运动会的名称,人们就能感到帝国消亡的速度。在1950年前,它还叫英帝国运动会,随后更名为大英帝国及联邦运动会。1966年,“帝国”彻底从名称中消失,取代以不列颠英联邦运动会。1974年后,“不列颠”也消失了,只剩下“英联邦运动会”。

但通过王室的象征性地位,英国依然得以使帝国的渊源和传统保存下来。从1954年开始,英联邦运动会的仪式旗帜使用着这样的图案:深蓝色的底色上一 圈金色的锁链围绕了一尊金色的皇冠。这一标志一直使用到1998年。1958年,运动会开始实行女王接力棒仪式:在运动会开幕前一年,举办城市代表在白金 汉宫从女王手中接过装有女王祝福语的“接力棒”,将它传遍所有英联邦成员国。在运动会开幕式那天,女王将开启接力棒,宣读她的讲话并宣布运动会开幕。英联 邦运动会迄今仍在使用这样的仪式。

尽管像罗伯特·哈德曼这样的知名皇室观察家至今仍然认为,女王是国家稳定的象征,她是英联邦成功留住并吸引众多成员的原因,但政治家们知道这并不足 够。1951年,被称作“狂热帝国爱好者”的丘吉尔宣布政府对外政策的第一目标就是联合和巩固英联邦以及“原来的”大英帝国的现存部分。

奥利佛·利特尔顿出任殖民大臣,他明白一切都已经变了。虽然英国依然在极力保存帝国特惠制,使英国和英联邦其他成员国在贸易上相互优待,维系英联邦 内的紧密经济联系,但1947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已经开始打破这个壁垒。“已经失去经济强权的5000万岛民再也不能期望以19世纪的模式统治整个世 界,尽管那个以权力和家长式统治为内涵的模式曾使我们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

1344235867307.jpg

1953年6月2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后与查尔斯王子、安妮公主和菲利普亲王在白金汉宫的阳台上与民众见面

利特尔顿向丘吉尔呈交了一份备忘录,陈述了两项基本政策原则,决定以制度输出应对民族独立的潮流:第一,我们的全部目标是帮助殖民地在英联邦的框架 内获得自治。第二,我们决心推动殖民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与政治发展相同步。1960年,麦克米伦首相掀起了所谓的“变革之风”:“变革之风正在吹遍 整个大陆,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民族主义意识的这种发展是一个政治现实。”

在将殖民地变为英联邦成员国上,麦克米伦取得了成功。他付出的代价是将更多的权力让渡出去。

新机遇

英国人一度绝望地想要放弃失去控制的英联邦。撒切尔多次说它是“鸡肋”。其他国家则抱怨英联邦架构松散,早已没有了实际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但英联邦 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分崩离析。曾在1999年担任英联邦副秘书长的印度政治家斯里尼瓦桑说:“英联邦是唯一在‘二战’中幸存的政府间组织。它没有宪 法,没有章程,没有程序规则。这正是它的幸存之道。”

“冷战”和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终结舒缓了英国在政治上遭受的压力。英国重新发现了英联邦的价值。1995年,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中心在报告中肯定 了英联邦的积极作用:“它为英国和其他成员国家提供了一个低成本及现成的经济、社会和外交网络。这个网络囊括了世界上最有活力、在商业上最令人激动的地 区。”

1996年,英国国会外交委员会在报告里说:“在将英国拉出衰退这一点上,非欧盟贸易联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许将是决定性的角色。英联邦在其中占 有很大的份额。”委员会还观察到,尽管英国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出现很大的赤字,但它对英联邦成员国的出口依然大于进口,其贸易为英国经济带来了净收益。也就 是在这一年,英国提议爱丁堡英联邦峰会的主题是“贸易和投资”,并在1997年建立了英联邦商业委员会。

在过去20年里,英联邦内部的进出口额在各国进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不断增加。2008年,澳大利亚从英联邦国家的进口占到进口总额的24.1%,出口 占22.6%。一些小国对英联邦经济的依赖可达80%之多。2008年,英联邦国家内部的投资流量超过1800亿美元。2009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主办 了英联邦峰会,会上谈成了10亿美元的投资合同。当被媒体问及英联邦已经失去作用时,英联邦秘书处发言人马诺赫·艾斯皮索反问道:“如果没有英联邦,你能 够想象澳大利亚的总理会有时间见瓦努阿图的总统吗~”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在谈到该国加入英联邦的动机时反复强调着贸易、投资和商业机会。“我们利用英 联邦提供的贸易和投资机会,这样卢旺达能够开发它的经济,在全球市场上表现得更有效率。”

今天的英联邦已经包括54个主权国家以及地区。1995年,曾是葡萄牙殖民地的莫桑比克的加入,使英联邦成员国范围扩展到前英国殖民地之外。2009年,法语国家卢旺达也成为成员之一。目前马达加斯加、阿尔及利亚、苏丹和也门都打算申请加入这个组织。

第三世界成员国变得越来越活跃。从1930年第一届英联邦运动会开始,这一盛会几乎都是在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老资格发达成员举行的。在 1992年,马来西亚率先打破了这一禁忌,以40比25的优势战胜了澳大利亚的阿德莱德获得了1998年英联邦运动会的举办权。吉隆坡几乎是当时唯一有实 力申办英联邦运动会的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用时任总理马哈蒂尔的话说:“非洲和亚洲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对马来西亚的竞标感同身受’。”

马来西亚瞄准的是商机。1990年马来西亚举办“旅游年”,将英联邦国家作为主要目标群体。那次活动为马来西亚带来空前的740万游客。旅游收入增 长达到190%,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马来西亚第二大外汇来源。而根据马来西亚政府当时的预计,英联邦运动会将给这个国家带来1000万游客和10天5亿观 众的全球公关效果。

2010年的英联邦运动会则对印度意味着更多,这场盛会的圆满闭幕最终让新德里得以扬眉吐气。不仅组织工作没有出现重大纰漏,印度的金牌总数还史无 前例超过了英格兰排名第二。英国《卫报》评论说:“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带着印度的胜利落幕。”这场胜利还包括:在印度的坚持下,印度总统帕蒂尔成为宣 布运动会开幕的人。这是在英联邦运动会历史上,英国王室成员首次被剥夺宣布开幕的传统荣誉。“以前是英国统治波浪,现在波浪摇倒了统治者。”国际板球联合 会主席贾格莫汉·达尔米亚由此说。

由此,英联邦会进入一个第三世界主导的新时代吗?至少,印度这样认为。“印度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影响英联邦的议事日程,将来英联邦会像其他前英国俱 乐部一样,成为印度领导的组织。”《印度周末》乐观地表示,印度已做好准备去接收大英帝国的遗产,在未来20年内,指挥棒最终将落入印度之手,英联邦内的 大多数国家也会紧紧追随印度。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