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非共同体的新忧与旧患
信息来自:国际在线专稿 · 作者:法迪里 · 日期:08-11-2013

2013-11-08

非洲东部最大的区域性组织东非共同体(东共体)内部存在意见不合在外界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今年下半年以来,有两次以东共体峰会名义举行的会议事实上只有肯尼亚、乌干达和卢旺达三国领导人参加,而同为该组织成员国的坦桑尼亚和布隆迪则被排除在会议之外。如此的安排不仅引起了坦桑尼亚和布隆迪的极大不满,也引发了外界对东共体内部分歧的关注。

  据了解,上述两次会议分别在6月和8月举行。在第一次会议上,肯、乌、卢三国领导人达成多项协议,包括修建一条从肯尼亚的蒙巴萨,经乌干达的坎帕拉到卢旺达首都基加利的现代化铁路,铺设一条从苏丹南部经乌干达到肯尼亚的石油管道,在乌干达建造炼油厂等。三国领导人的第二次会面除继续商讨他们第一次会议所达成协议的落实外,还讨论了包括蒙巴萨港升级改造在内的其他一些新项目。围绕如此重要经济合作活动展开的东共体峰会,却没有包括该组织第二大经济体坦桑尼亚在内的另外两国领导人参加,着实有点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然而,这一现象恰恰反映出东共体成员国之间存在的矛盾。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背后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最早由坦桑尼亚、肯尼亚和乌干达三国成立于1967年就是因为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分歧和经济摩擦而于1977年解体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环境的日渐恶化使上述三国再次认识到加强合作、实现地区一体化的重要性,因此决定重新启动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最终促成了三国《东非共同体条约》的签署和2001年东共体的正式成立。2007年卢旺达和布隆迪的加入使得该组织得以进一步壮大。

  东共体自成立以来,为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做了很多的工作,先后出台了“加快东共体一体化进程时间表”、《东非共同体第三个发展战略(2006-2010)》、《东非共同体共同市场议定书》等多份文件,然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成员国之间经济利益诉求的不同等因素一直在影响着各成员国经济关系的和谐,并成为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障碍。

  肯尼亚的工业基础较强,国民受教育程度和职业技术培训水平高于东共体其他成员国,能够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与此同时,更为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意味着肯尼亚需要为自己的工业产品寻找市场,因此它对于东共体内部市场开放,流通自由的要求就显得更加强烈。

  而其他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国家特别是坦桑尼亚出于保护本国工业和政府财政收入的考虑,则往往对相关的合作内容存在戒心,因而在批准有关合作协议签署的问题上迟迟没有做出决定。这一举动被肯尼亚等其他成员国认为是缺乏诚意的表现。

  落实到具体项目上,成员国在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就显得更为突出。比如:目前坦桑尼亚正在筹划的巴加莫约港口与经济特区综合开发项目建成后将集港口、出口加工区、公路铁路于一体,将极大提高该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并成为中、东非地区贸易枢纽。巴加莫约港建成后将改变东非地区货运和商业版图,对东非目前最大的港口肯尼亚的蒙巴萨港的业务将带来很大挑战。因而有分析认为,肯、乌、卢三国领导人在前述会议上讨论的蒙巴萨港改造以及修建从蒙巴萨港连通三国的铁路等项目,就是针对巴加莫约项目而提出来的。

  东共体成员国同时加入非洲多个地区组织,也给东共体一体化进程带来影响。如坦、肯和乌同时为东非共同体及东南非发展共同体成员国,坦桑尼亚同时还是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成员国。虽然同时加入多个非洲地区组织可以获得更多利益,但这同时也影响到东非有关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和一体化进程。坦桑尼亚在东非共同体恢复之前的1999年就已加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其市场向南部非洲国家的开放程度也较高。肯尼亚则对此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它在东非市场中具有竞争力。

  分析人士指出,东共体各成员间的分歧和矛盾是由于各国不同的政治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利益侧重点造成的,它表明东共体国实现一体化的目标不会一帆风顺,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摩擦在所难免。但从另一方面来说,经济交流越频繁,出现摩擦的可能性就越大,因而不能简单地认定这种矛盾和摩擦必然会影响共同体一体化大的方向。诚然,只要各方真正放下戒备、消除壁垒,实现真正合作,就会给各方带来更大的利益。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