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全球治理 增强经济动能
信息来自:http://www.chinareform.org.cn/ 中国改革论坛网 · 作者:刘慧 · 日期:10-09-2016

2016-09-09

  G20峰会是由全球金融危机而生,8年后,随着全球格局的不断变化,G20峰会也希望在全球经济金融治理中能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此次G20峰会在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举行,从此次杭州峰会后对外发布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公报》(下称《公报》)中可以找到世界各国的共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以创新和可持续的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将创新经济增长理念和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相互配合,实现包容发展,确保经济增长的成果普惠共享。

  然而,全球经济治理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2015年联合国《巴黎气候变化协议》签署过程就反映出达到国际共识的艰难。G20峰会虽然从2008年才开始举办,但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东南亚经济危机促使发达国家要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共同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因而有了全球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从G5到G7,G7到G8,最后再到G20。全球治理理念也在探索在现行国际机构基础上的新的多边主义和制度主义。在G20平台上可以充分协调各国立场,如果能够朝着共识的方向努力,对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是有利的。

  加强政策设计和协调,实现包容性增长等目标

  当前国际问题、地区问题重重叠叠,全球经济复苏的前景又被众多不确定的事件所影响。《公报》提出,“要实现经济增长,必须加强政策设计和协调,用货币、财政和结构性改革政策,以实现强劲、可持续、平衡和包容性增长的目标。”

  “今后各国的政策一定要协调好。如果能相互告知所采取的措施和力度,彼此有个照应,那么政策带来的冲击力度也会小一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强调了这一点。他解释道,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开始出现复苏迹象,但各国的同步性和协调性并不一致。美国开始启动加息,欧洲和日本却实施宽松政策,大的国家的政策都有外溢效应,会给其他国家带来负面效应,这不利于全球经济的顺利复苏。《公报》也提到要加强协调,有的国家放松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对其他国家的负面压力。

  全球经济目前处在持续复苏、增长新动能开始渐渐出现的过程中。“全球整体经济的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增长潜力下降,如果没有创新,经济增长就很难保持较快的增长。”诸建芳称,G20杭州峰会强调了包容性增长,每个国家选择的模式、道路、制度、体制都不一样,有资本主义国家,也有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都要选择包容,相互要尊重,每个国家都在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况且,当前的很多经济问题都不是周期性问题,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改革的考验。日本经济低迷,人口老龄化,支柱产业弱化,劳动力短缺。中国也有很多产业过剩,服务行业相对不足。各国都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

  “中国的决策层对结构性改革有相当大的理念性的认识,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主题,实际上与中国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有很多交集。普惠共享是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中国正在把自己努力做的事情与国际发展方针结合起来,变成国内政策跟国际政策打通,这是只有大国才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做通了,一个国家才能真正承担国际责任。在杭州峰会上凝聚结构性改革的共识,制定结构性改革路线图是中国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对记者表示。

  “G20杭州峰会用4个I,即创新(innovative)、活力 (invigorated)、联动(interconnected)、包容(inclusive),生动诠释了即将到来的新经济周期。全球经济已经到了去乱求治的节点,只有自由贸易才是全球经济的活力源。”加拿大风险投资顾问陈思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G20杭州峰会公报也表明,正在制定一个覆盖短期、中期和长期措施的增长战略,确保深化结构性改革议程和创新增长蓝图中的要素得到清楚阐释。在所有的倡议中,20国集团将考虑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面临的不同机遇和挑战,推动创新、新工业革命和数字经济议程。承诺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加强开放型世界经济。继续支持国际税收合作以建立一个全球公平和现代化的国际税收体系并促进增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庆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从当前的世界经济前景来看,只有个别国家可以看到持续复苏的迹象,最近的数据又显示复苏不是很有力,因此全球经济金融治理都要加强。

  普华永道北京首席合伙人吴卫军告诉本报记者,中国将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同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建立多元化的全球融资框架。对中国而言,G20是中国融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的标志。

  《公报》称,将研究20国集团在必要时可采取的适合各国国情的政策措施,以支持增长和应对潜在风险。结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亚的斯亚贝巴行动议程和《巴黎协定》,将开创全球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完善全球金融治理,迈向更稳定的国际金融架构

  G20杭州峰会还决心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使20国集团迈向更稳定、更有韧性的国际金融架构。公报中提到的重点包括资本流动的风险管理,加强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核心的全球金融安全网,IMF份额调整应提高有活力经济体的份额占比,可能的结果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份额占比整体提高。支持世界银行逐渐实现平等投票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道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峰会肯定了国际金融机构在促进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更有效、更平衡方面的努力,未来致力于保持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能力,提高其平衡性,将原有的国际经济金融安全网与区域性安全网联系起来,将方向也引导到全球合作上。同时鼓励并支持国际组织在银行、保险、宏观审慎、基础设施方面实现技术性完善,尤其要关注资产管理、影子银行等新风险点的管理。20国集团还将致力于推动世界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的发展,提高金融透明度,并强化反腐败、反恐、反洗钱的合作。

  资本流动的风险管理显得尤为迫切。“对于全球的资金流动应加强跟踪,中国的跨境资本流动也很严重。资本流动是全球面临的困难,我国目前正好处在被跨境资本冲击的时点,短期内这是中方最大的关切。”吴庆说,但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2016年底前完成的巴塞尔协议Ⅲ框架。

  巴塞尔协议Ⅲ框架在推动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避免大幅度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总体资本金要求。吴庆表示,中国现行的监管框架与巴塞尔协议Ⅲ框架相差还比较远,但我们要往这个方向前进。中国和西方金融业最大的差距在于监管,如果能在中国大步推进该协议,对中国金融改革将是最大的推动力,甚至可以称为中国金融的现代化。现在中国金融体系是1.0版本,美国和英国已经到3.0版本。监管理念是给金融机构自由并松绑,但前提条件是金融机构能自担风险,拥有足够的资本金,可以承担更多的风险。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如果资本金不够,会严格限制它拓展其他业务。而中国金融业准入和退出要管,业务和指标也要管,还有很多窗口指导,金融机构缺乏更大的自主权。

  “中国的金融监管需要一场革命,要大幅消减监管机构的权力,这必须由外力来推动。G20达成的共识可以成为推动中国金融业实现监管革命的动力。短期内最大的关切是IMF基金份额的调整,但10月份应该不再有悬念。”吴庆说。

  《公报》指出,欢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金融稳定理事会和国际清算银行联合进行的总结宏观审慎框架等工作,以帮助促进实施有效的宏观审慎政策。期待进一步合理明确监管预期的工作,呼吁20国集团成员、IMF和世界银行加大对各国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

  吴卫军告诉记者,如果各国扩大金融业的开放力度和银行、保险、证券、债券、养老等市场的准入,将极大地提升金融市场的规模和国际化水平,对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都是有益的。金融行业至少可以在绿色金融、金融科技、资产管理等方面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动力。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发展普惠金融和中小微金融组织,使经济更加包容。

  吴卫军表示,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旨在通过关注资源消耗、环境、气候变化等方面,支持环保、生态等产业,促进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协调发展。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据中国人民银行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绿色经济每年需投入约国内生产总值(GDP)百分之三的规模,年均在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商机巨大。金融科技行业的创新极大地拓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对传统金融进行革新和改造,金融科技已全面融入支付、借贷、保险、财富管理、交易结算等核心金融领域。未来,金融科技将促进金融体系重建,其经济效益提升的机会将为发展中国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随着全球财富增长,中产阶级群体增加,以及主权财富基金的不断扩张,资产管理市场的产品范围在不断扩大。而人口老龄化催生出庞大的养老金融需求,也创造出大量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金融透明度和所有国家对透明度标准的有效落实,特别是落实法人和法律安排的受益所有权方面的透明度标准,对保护国际金融体系的完整性,防止将这些实体用于腐败、逃税、恐怖主义融资和洗钱活动至关重要。“在推动金融资源全球有效利用的同时,G20各国政府有必要在金融治理体系方面加强联动和协调,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吴卫军认为,各国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围绕建立金融审慎管理制度、促进金融风险管控、债务管理、反洗钱和反恐怖、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监测、分析和预警等领域讨论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国际监管和协调标准,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和危机应对能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