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信息来自:http://www.hbdrc.gov.cn · 作者: · 日期:29-11-2008

2008-07-24

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第一章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二、有利条件

三、突出矛盾和问题

第二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三章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做强提升工业,增强主导力量

二、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局部强势

三、全面振兴服务业,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第四章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一、加大支持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壮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三、坚持梯级推进,加速城市化进程

第五章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一、实施分类指导,优化生产力布局

二、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壮大沿海经济带

三、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投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第六章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一、积极推进能源建设,提高有效供给能力

二、完善交通设施,构建综合运输体系

三、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保障供水和防洪安全

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互通互联网络平台

第七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教智力支撑

一、加速科技进步,实现重点突破

二、发展教育事业,构建学习型社会

三、开发人力资源,建设人才强省

第八章推进体制创新和全面开放

一、加快重点领域改革,强化制度保障

二、坚持互利共赢,提高开放水平

三、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加强省际间合作

第九章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节约保护资源,实现永续利用

三、加大保护力度,提升环境承载能力

四、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第十章促进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

一、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二、健全社会保障,强化社会救助

三、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四、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公共服务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民主法制进程

第十一章保障规划有效实施

一、完善规划体系,加强协调衔接

二、明确方向任务,分类引导实施

三、适时调控调节,保障经济平稳运行

四、实施五大工程,强化发展基础

五、改进组织管理,建立监控和调整机制

附名词解释

“ 十一五 ” 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在这一时期实现 “ 翻两番、三步走 ” 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全面推进和谐河北建设,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打好基础。《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 2006-2010 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原则、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省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现实基础

进 入新世纪,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省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 “ 三个代表 ” 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围绕 “ 十五 ” 计划确定的奋斗目标和 战略重点,积极有效地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四大主体战略和 “ 一线两厢 ” 区域发展布局,突出结构调整主线,强化重大项目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两 大支撑,狠抓重大项目、国企改革、民营经济、对外开放四项重点经济工作,培育壮大十大主导产业,积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成功战胜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提前一年实现 “ 翻两番、三步走 ” 第一步战略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005 年,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10116.6 亿元,年均增长 11.2%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 14814 元,全部财政收入完成 1035.2 亿元。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 结构进一步优化,涌现出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初步形成以十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顺利实施,以沿海重化工产业带为代表的区域增长极初见端倪。

农业综合生 产能力提高,畜牧、蔬菜、果品业三大农业支柱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增强。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 4887 公里 和 2135 公里 ,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五位,港口吞吐能力达到 2.88 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 2316 万千瓦,电话普及率达到 52.8% ,互联网用户达到 311 万户。改革开放 步伐加快。以 “ 两增、两减、两分 ” 为重点的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农村税费、粮食流通、投资、财政、行政管理等项改革取得新进展。利用外 资规模扩大,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事业发展加快,外事、侨务和民族、宗教工作取得新成绩。军民双拥共建全面推进,国防动员工作进一步加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9107.1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3481.6 元,年均分别增长 10% 和 7% 。就业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五年减少贫困人口 140 万。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加快, 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加强,创业宽松、社会文明、人居安全的良好环境逐渐形成。 " 十五 " 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提前实现,重点任务如期完成,为 " 十一 五 " 时期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有利条件

面 向未来,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国间经济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日益加深。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入加速时期,消费结构全面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自主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区域之间的体制性和政策 性差异缩小,为我们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条件,开辟了广阔空间。特别是我省还面临两个独特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有利于我省加快发展优势产业。我省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与我国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趋势相吻合,为我省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创造了条件。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 经济圈加速崛起,有利于我省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继 " 珠三角 " 、 " 长三角 " 崛起之后,环渤海地区正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极,京津发展从要素集聚向集聚与 扩散并重转变,京津冀区域合作加强,新一轮结构调整促动 " 南资北移 " ,曹妃甸港区和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开发和建设, 2008 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对我省释放 蓄积多年的 " 两环 " 优势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我省在改革和建设的实践中,已形成良好的政治氛围;在深化省情认识的基础上,已形成日益清晰的发展思路,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突出矛盾和问题

在 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必须正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主导产业集中度不高,战略支撑作用不强,缺少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企业和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现代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缓慢。增长方式依然粗放。主要表现在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经济的 快速增长很大程度是依靠高投入、高消耗换来的。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2.06 吨标准煤,比全国高 30.4% ,能源、原材料消耗占企业产成品成本近 70% 。资 源、环境约束日益明显。对全省经济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淡水、铁矿石、一次能源等重要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311 立方米 ,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7 ,铁矿石 40% 以上依赖进口,一次能源 50% 以上需从省外调入。二氧化硫、烟尘和工业粉尘排放量分别居全国第三位、第三位和第二位。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技总体实力不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排全国第 19 位。企业科技创新活力不足,专利申请量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10.6 个百分点。人才结构不合理,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短缺,技术工人整体状况与产业结构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 5.5 个百分点。大城市 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不仅制约了 " 三农 " 问题的解决,阻碍了工业集约化和服务业水平 的提高,也使地方财政和居民收入增加受到影响。体制机制问题仍然是障碍发展的根本性因素。改革总体进程滞后,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国企产权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事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亟待突破。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社会事业欠账较多,就业形势严 峻,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社会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度加大,农村教育、卫生事业落后,居民收入滞后于经济增长。

经济策划组
国家银行
MIDA
My Trade Link
马来西亚财政部
国家统计局
Country Report
新经济模式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