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直面迎挑战
信息来自:http://www.macrochina.com.cn/zhzt/000056/004/20010430004075. · 作者: · 日期:16-01-2016

日期:20010430

新旧世纪之交,面对汹涌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在一步步深化认知的同时,自信地选择了挑战。 
  “入世”是最好的一块试金石。就在上个月,中国与欧盟结束长达十四年马拉松式的谈判历程,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双边协议。而此前中美协议的签署也差不多耗用了同样漫长的时间。在“入世”问题上,中国政府表现出不怕“黑发谈成白发”的耐心和执着,就是希望通过加入WTO来深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全面与世界经济接轨,直面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迹象显示,经济全球化增强了北京的紧迫感。中国决策层认识到,全球化虽是一把“双刃剑”,但却是发展大势,对于谋求富民强国、民族复兴的中国而言,机遇大于挑战。 
  今年一月一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说:“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都在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发展的紧迫感,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只争朝夕地去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争取在二十一世纪的激烈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加主动的地位。” 
  三个月后,他对出席“两会”的北京代表说:“面对当代经济科技的澎湃潮流,不进则退。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勇于创新,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对于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弊端和负面影响,我们要加紧研究对策。” 
  六月七日,这位新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在会见缅甸客人时,再次谈及全球化问题。他说,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广大发展中国家应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并加强团结,共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类似的话,中国其他领导人也在不同场合多次讲过。富有个人魅力的中国总理朱(金加容)基,去年在上海出席《财富》全球论坛开幕晚宴时就曾这样说:“我希望,中国的企业要学习外国企业的经验,走出去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事实上,这种“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不只中国决策层有,学术界、地方官员也有,行业人士和企业界的大小老板们更显得焦急。全球化到底意味者什么?即将加入WTO,企业该怎么办?如何才能避免被“外来军团”吞噬?人们在惊呼“狼来了”的同时,也在理性地思索着对策。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王逸舟博士认为,在短短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对全球化的思考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扑面而来的全球化大潮“热烈欢呼和拥抱”,第二阶段是对全球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及弊端的觉察和抵制;目前处于认知的第三阶段,越来越多的人同意,归根到底,全球化肇始于欧美的现代化进程在当代的深化和发展,对于所有国家来说,不管加入与否、擅长驾驭与否,它都是一个铁定的事实。 
  近一时期中国人越来越多地提到“趋利避害”,强调应当既看到发达国家的长处和中国的不足,也考虑到西方的主导地位和中国作为崛起之大国的责任,在保持对现有全球政治经济体制的批评态度的同时,与之进行多重的磨合与协作。毫无疑问,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残酷的。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伟甚至认为,加入WTO,短期内可能使中国面临三大挑战:可能增大改革的难度;加重人才危机;把缺少敢于创新之企业家的威胁空前拉大。 
  既然如此,中国又为何自信选择了挑战呢?分析起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经过半个世纪尤其近二十年的大发展后,中国已“羽翼渐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历经数次大的思想交锋,中国已走向改革不归路,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而中国政府近年推出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把外资“请进来”让中企“走出去”,国企“抓大放小”、实施积极财政、扩大内需之策,倾力开发中西部等,都已经或正在发挥效力,当局更是从中获取宝贵经验,提高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中国选择直面迎挑战,也是时势使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鲁志强近日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必须考虑发展空间的新阶段。经济全球化把整个地球整合成一个“地球村”,中国只有顺应这一潮流,突破国界的局限,建立一个在全球化环境中同样能取得成功的经济体系,才能确保中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和长远持续的发展。 
  最近,北京出版了一本书,名字叫《决胜信息时代》。在信息技术瞬息万变的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正以大决战之心,寻求制胜之道。(中新社记者 董会峰



中宏网责任编辑:杨天天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