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深刻蕴涵
信息来自:http://www.rmlt.cn/ · 作者:李 浩 · 日期:26-09-2016

2010-07-08

  对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

  第三次复出的邓小平分管科学教育工作。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代科学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伟大的革命。近三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不只是在个别的科学理论上、个别的生产技术上获得了发展,也不只是有了一般意义上的进步和改革,而是几乎各门科学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新的飞跃,产生了并且正在继续产生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控制论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正在迅速提高生产自动化的程度”。“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要素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靠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①此后,邓小平进一步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崭新判断和科学预见。不仅如此,邓小平还正确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我们学习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来为社会主义服务,而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②

  正是由于认识到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兴起及其在生产力发展中的巨大作用,认识到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和科学技术本身没有阶级性,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就明确提出“实行开放政策,学习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战略构想。1978年9月,邓小平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③同年10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六十年代前期我们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经济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所以,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就要善于学习,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要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关起门来,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是发达不起来的。”④1986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夫妇和意大利学者齐吉基教授夫妇时的谈话中强调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实现人类的希望离不开科学,第三世界摆脱贫困离不开科学,维护世界和平也离不开科学。”⑤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带有总结性地说:“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⑥从而在事实上揭示了世界新科技革命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由上可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以及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等,首先和最主要的是建立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世界新科技革命形势的科学判断和深刻把握基础之上的。

  对西方高度发达的现代市场经济的直接体认和独到见解

  1978年10月,邓小平作为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日本,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自二战以来首次正式访问日本。1979年1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正式访问美国,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对美国的第一次访问。这两次出访,不仅使邓小平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更深的了解,在深感我们落后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决心和信心,而且对建立在世界市场与国际分工合作基础上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经济有了新的体认,深刻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从此开始思考在中国搞市场经济的问题。

1979年10月,邓小平在中共省、市、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破坏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采用贷款的方式搞起来的,不过它们主要是引进技术、专利。我们现在如果条件利用得好,外资数目可能更大一些……利用外资是一个很大的政策,我认为应该坚持。至于用的办法,主要的方式是合营,某些方面采取补偿贸易的方式,包括外资设厂的方式,我们都采取。”⑦从而较早表达了对现代市场经济优越性的看法。

  同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时谈到:“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⑧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的谈话中说:“如果我们能够实现翻两番,对外贸易额就会增加许多,中国同外国的经济关系就发展起来了,市场也发展了。所以,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的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西方政治家要清楚,如果不帮助发展中国家,西方面临的市场问题、经济问题,也难以解决。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恐怕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现在世界上占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区是发展中国家,还谈不上是重要市场。世界市场的扩大,如果只在发达国家中间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⑨从而在事实上揭示了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基础和必要条件。此后,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搞市场经济等一系列重要论断。

  以上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开放市场、引进外资、积极融入国际市场等一系列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正是建立在对现代市场经济重要性、必然性的上述判断和科学认知基础之上的。

  对时代主题变化的敏锐发现和科学判断

  面对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以及国际格局力量对比的变化等新的世界形势,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时代主题的新的变化,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判断。1985年6月,邓小平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说:“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⑩。“所以,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11}从而揭示了发展是世界各国的普遍要求,是当今世界不可遏制的时代潮流。换言之,世界共同发展是时代的要求,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显著特征。

  正是基于对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变化的深刻洞察,邓小平总结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至理名言,对内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巨大的物质成就;对外积极推动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综上可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虽然没有直接提出过“全球化”之类的概念,但他具有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和全球性的战略思维,始终站在国际大局的高度审视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把对中国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置于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力量的科学分析之上,深刻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大势,敏锐地洞察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据此思考和制定中国的发展战略。正如邓小平本人所说:“一九七八年我们制定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方针,就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判断上的。要建设,没有和平环境不行。我们在制定国内搞建设这个方针的同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我们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有利于和平。”{12}事实表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作出的许多重大战略性决策,蕴含着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方法。正如有论者所说:“生活在全球化时代的邓小平的确不能没有全球化的思想”{13}。
 

  注释

  ①②③④⑦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87、91、351、128、132~133、198~199、236页。

  ⑤⑥⑨⑩{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83、377、79、127、282、233页。

  {13}曹天禄:“论邓小平全球化思想的形成基础”,《社会主义研究》,2003年第6期。
 

  [责任编辑:cj]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总第293期)

  (作者单位: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