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经济全球化的起源
信息来自:http://www.skydxpll.com/ · 作者:刘军 · 日期:26-09-2016

 

    经济全球化起于何时?国内外学者们有不同的见解,按照不同时段划分,大致有三种。

    一、“短时段”的观点有三种:其中最短的一种认为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些学者指出,在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冷战时期是不可能有全球化的,80年代末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并转轨市场经济,中国、越南和朝鲜等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方向改革,以及一大批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受韩国、新加坡、巴西、墨西哥等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示范的影响,纷纷扩大对外经济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形成了经济全球化。另一种认为始于二战后,主要理由是二战后出现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等国际性的机构,标志着人类已经意识到全球问题的存在需要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协商解决。第三种意见认为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一些学者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依存度,即对外贸易在其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来说明1993年的经济全球化程度并不比1913年高。这一时期的特点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次将世界瓜分完毕。

    二、“中时段”经济全球化起源的观点认为,16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以传教、贸易、殖民和武力征服等方式扩大了世界各地的交往和联系,西方文明成为世界的中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世界联为一体。在很多人看来,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或西方化,全球化的起源当然要同资本主义的起源及其世界性扩张联系在一起。学术界一般将16世纪作为资本主义时代的开始,以1500年前后的一系列地理探险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一般认为,随着美洲的“发现”和对非洲、亚洲的征服,一个真正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地区和各国间的物质和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大凡将世界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的学者如马克思、布罗代尔、沃勒斯坦、麦克尼尔都很重视西方在地理上扩张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因此将1500年作为今日全球化的中时段开端,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是很普遍的。

    三、“长时段”经济全球化观点认为,全球化在1500年以前就开始了。这一派的观点尽管目前在学术界不占主流地位,但影响力也很大。其代表人物A•G•弗兰克认为,我们今天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体系不是500年,而是5000年,世界历史的演变就是在这一体系内,中心和边缘文明地区发生周期性的转移和变换。至少在资本主义体系形成之前已经有了一个世界经济体,在近代西方文明向外扩张以前的很长时期,它只处于这一体系的边缘位置。西方资本主义的兴起不单是其内部自然发展的结果,不能仅归结于西方的特殊或例外,而是得益于拉美的白银生产和亚洲尤其是中国对白银的巨大需求,甚至西方人在1500年左右的地理探险,也是亚洲吸引力的结果。哥伦布就是去寻找东方的金银、香料和丝绸等奢侈品,才有了将美洲认作印度的误会。由于欧洲控制和攫取了拉美的贵金属,才可以同亚洲进行大量贸易。西欧需要亚洲货物,但又提供不了亚洲需要的东西,不得不用金银支付,这一事实本身就说明西欧当时的国际经济地位。

    上述观点均有依据,但孤立看也都有不足之处。“短时段”观点更多地将经济全球化当作一种现实和国际政治发展的产物,而忽视了它有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经济本身的规律。如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出现是国际社会对全球化问题的一种反应,不应作为全球化的开始;而“苏东解体”、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开放既是促进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也是此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

    “中时段”观点虽一定程度保持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种平衡,但将资本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起源相提并论,还是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首先,经济全球化和资本主义发展虽然有相似的一面,但它们毕竟是两个概念,前者指各地区和各国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后者指西方经济模式的扩展。另外,资本主义概念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资本主义本身是发展变化的,原始积累时期的资本主义和今天的福利国家资本主义有着很大区别。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也需作一些澄清,且不说日本和美国的不同,就是北美、西欧和北欧之间也有区别。国内的传统观点曾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专利,实行市场经济就是搞资本主义。类似的例子还有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市场,如今事实对这些问题都已作出了回答。

    其次,虽然近几百年来西方文明对非西方文明剧烈而持久的冲击是显见的,但将资本主义发展等同于整个全球化过程还是混淆了某些历史事实,似乎非西方文明只是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被动的接受者和牺牲品,它们对当代世界文明的发展没有自己的贡献。麦克尼尔在《西方的兴起》一书中就以很大篇幅论述了西方兴起前2000多年中,欧亚大陆上各文明之间跨文明交往的世界体系状况,即欧亚大陆跨文明“生存圈”,而西方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从这一“生存圈”的边缘向中心的发展。沃勒斯坦的巨著《近代世界体系》也显示,将近代世界历史看成是西方文明的扩张是片面的。

    《白银资本》的作者弗兰克干脆说,欧洲资本主义是从亚洲占中心位置的世界经济体系中获利发家的,或者说是在亚洲后背爬上来,暂时站在亚洲肩膀上的。他认为,“如果说在1800年以前有些地区在世界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那么这些地区都在亚洲。如果说有一个经济体系在世界经济及其‘中心’等级体系中占有‘中心’的位置和角色,那么这个经济体系就是中国。”由此引出的一个推论是:“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业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例外论)”。总之,“长时段”论者对欧洲中心论和传统的资本主义起源理论提出挑战,他们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资本主义不是世界历史或全球化的原因和开创者,而是这一历史进程的更早阶段的一种结果,西方在今后全球化发展中的位置被其他文明或地区所取代也是极其正常的。所以,既不能笼统地谈论资本主义,也不能简单地将经济全球化视为资本主义化。

    “长时段”看到了全球化发展的历史渐进性,但对全球化在近几十年加速度发展,从而对全人类生活影响的密切程度与以往有本质的不同,缺乏足够的认识。如果说“全球化”存在于人类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史中,主要指的是各民族、各文明在各自的发展中都有彼此交往,相互影响的情况,那么这种“全球化”只是一种萌芽,代表着一种趋势和各文明在实际上松散的可有可无的联系。我们说全球化之所以是一种客观历史趋势,是指它主要是由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推动的,是不依人的意志所转移的。例如,虽然各文明之间的贸易活动早在国家出现以前就开始了,但只有在技术发展到了大规模的海空运输成为可能,甚至包括在二战后集装箱的广泛采用,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输成本,才能有今日国际贸易的规模。再如远距离通讯联系的速度和质量,昔日的狼烟、驿站、信鸽,怎么能同今日的电话、电报、通讯卫星、互联网相提并论。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是一种长期的历史趋势,又要看到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实质性内容。

    因此,将以上三种时段结合起来,可能更有助于全面地认识全球化及其各个阶段的性质和特点。经济全球化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自然历史过程,也是在资本主义主导和带动下的加速发展过程,尤其是在80年代末以来的国际背景下初步形成的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看,今日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产物。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各文明不断扩大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在世纪之交成为热点话题的“全球化”既是这个过程的一种结果,也是人类文明继续发展的一个起点。马克思、恩格斯也认为,人类历史不同于世界历史,前者是从人类起源包括所有民族的历史,而后者是随着各个孤立的和封闭的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才逐渐形成的。

    人类在创建物质文明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的相互交往是极其自然的,地理环境的差异,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促使处于不同地域的人们互通有无(贸易),交流生产经验(科技),争夺资源(战争)。除物质需求的驱动外,人类在天性上有探索一切奥秘、扩大认知空间,精神沟通的愿望(传教),甚至了解包括异域风土人情的好奇,也促使人们在探险(旅游)。所以,在史学家眼中,商人、传教士、探险家和士兵通常是文明交往的尖兵,而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克服和突破自然和自身(文化传统)限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关系逐步密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互动,其中经济和科技因素的作用是很突出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限制和决定了人类各文明群体之间的交往范围、方式和内容。在马、骆驼等的驯养、轮子和木制车船的出现以前,人们的活动范围只能在他们体能所及之内,高山、大河、海洋、沙漠等自然屏障往往就成为各古代文明“世界”的尽头。帆船、蒸汽轮、汽车、飞机、电话、电报、传真、计算机互联网等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发明和使用,逐步扩大了各文明之间交往的范围和深度,使人类历史由原本孤立和分散的各民族生活的集合,逐步形成各民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普遍联系的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历史。这个过程就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主要取决于各个时期的经济或科技水平,因科技发展呈加速度趋势,近5年的变化同近50年、500年、5000年相比有着天壤之别,似乎全球化在向终点加速冲刺,但50年后人们会发现全球化还在其过程之中,它的终点似乎还在遥远的前方,在人类的历史向前发展的轨迹上。
 
 

  (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