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信息来自:http://cppcc.people.com.cn · 作者:陈宗德 · 日期:28-09-2016

2005-08-08

  提要: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同时它也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如何应对负面因素的危害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也将对南北关系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1)由于世界经济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2)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3)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一体化面临最大风险,可能诱发一国的金融危机;(4)经济全球化通过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使效率提高,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创造出更多财富。在目前的国际经济秩序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集中,导致世界范围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这些负面影响正在不同程度上危及处在不同发展水平国家的发展进程,并导致业已存在的南北差距鸿沟继续扩大,进而影响全球的稳定发展。

  为了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应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分阶段逐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1)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2)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3)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取得迅速发展的,欠发达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但发展中国家面对挑战并非完全无能为力,前景一片暗淡。东亚国家及一些其他地区国家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经验向人们表明,只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正确的政策与方针,经济就可以较快地增长。多数国家现存的不发达状况并不是注定不可改变的。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贸易自由化、资本国际化以及高新科技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的调整,推动了全球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间相互依存进一步密切,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国际资金和市场提供了难得的新机遇,但同时,它也带来了各种负面影响。如何应对这些负面因素的危害,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未来的发展进程,也将对南北关系未来的走向产生深远影响。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新世纪后面对的最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前景极大地依赖于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而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地要“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它们,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遭受巨大的冲击,以致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世界经济的广泛而紧密的联系,发展中国家国内经济稳定与否,就不仅取决于国内因素的变化,而且受到国际因素(生产、贸易、金融等等)直接而巨大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将使发展中国家经济产生波动的可能性增加。

  2.经济全球化将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和国内市场发展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随着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发展和加深,生产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不断升级,由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和交换,发展为同一行业内部不同产品之间的国际分工与交换。同时,随着产业的地区转移和投资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必然促进横向国际分工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国内市场,将使本国一些幼稚的、事关国计民生的产业受到冲击。

  3.金融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金融一体化面临的风险最大,可能诱发一国国内的金融危机,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危机,其危害极大。这已被各国不断出现的金融危机造成的后果所证实。

  4.经济全球化通过对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配置,使成本降低,效率提高,生产大幅度增加,从而创造出了更多的财富。但是,在目前的国际经济分工格局下,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利益集团集中,导致在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这些负面影响正在不同程度上危及处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并导致业已存在的南北差距鸿沟继续扩大,进而影响全球的稳定发展。

  从国际范围看,当前贫富差距问题十分突出。在过去的30年中,世界上20%的富人和20%穷人的收入差距,从30:1增至61:1。①1998年,人均GNP最高的卢森堡、瑞士、日本、挪威、丹麦5国的平均数为36724美元;而人均GNP最低的5个国家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刚果民主共和国、坦桑尼亚和布隆迪仅为154美元,两者相差238.5倍。②以上列举的仅是两组国家人均GNP的对比,但世界上富国不止这5个国家,而穷国则更不止是5个国家,所以,世界范围内贫富差距的严重性远不是这两组国家对比所反映出的程度。此外,无论是富国还是穷国,国内贫富差距也在加剧。对一部分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贫困,再加上国内的分配不均状况的加剧,要实现促进发展,解脱贫困,就难上加难了。

  然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水平的差别还不能完全反映出国际间贫富的差距。若以平价购买力进行比较,则可更清楚地显示出真实图景。法国学者雅克?阿达把不同地区,在不同年代相对于美国的人均购买力列表,对比其经济增长率及人均收入的国际差距,结果表明,在1960年、1978年和1996年三个年份,有一部分亚洲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美国的人均购买力呈上升趋势,与工业国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逐渐缩小,但是,另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东欧和中亚、拉美、阿拉伯国家、非洲)的购买力水平不断下降,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情况最严重。非洲经济在长期停滞、下降后,80年代跌人危机底谷,购买力呈直线下降。①全球赤贫人口的比重,虽由于自1987年以来全球人口增加了10亿,由28%降至24%(1998年),但自1987年以来全球日均生活费在1美元以下的人口,始终保持在12亿左右。

  当今的南北差距不仅表现在收入的差异上,而且还突出地反映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差距。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大大增加,而作为开发人力资源基础的教育发展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教育普及方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1997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小学净入学率分别为99.9%与85.7%;中学净入学率分别为96.2%和60.4%;大学粗入学率(1996年)则分别为50.5%和9.6%。从这一组统计比较可看出,在小学教育,两组国家的差距不大,到中学教育,相差就较大,而在培养高等人才的大学教育,差距就十分突出。同时应该看到,这里列举的是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作为一个组别平均水平的对比,实际上在每一个组别内,国与国之间的差别也是不小的。例如,美国的大学人学率高达80.6%,远高于发达国家群体的平均水平;非洲的最不发达国家埃塞俄比亚、马里、尼日尔等国的小学净入学率分别只有28%、28%和25%,远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985年-1995年,每百万人中从事研究与开发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在美国为3732人,英国为2417人,非洲经济比较发达的南非共和国有938人,而同为非洲经济大国的尼日利亚仅15人,有少数发展中国家则为零。

  高新技术的出口几乎全集中在发达国家。在专利申请数量方面同样反映出南北之间明显的差距。1997年,高技术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美国为44%,英国占41%。在一些新兴工业国,如泰国、新加坡、墨西哥等国也占到较大的比重,分别为43%、71%和33%。大量发展中国家没有任何高技术出口。

  面对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浪潮,现在的问题已不是应不应该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而是如何顺应历史潮流,根据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与比较优势,选择好参与的最佳途径,分阶段逐步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维护经济安全与经济利益,力求把经济全球化对本国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关心和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适应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的新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应采取有利于维护自身利益的政策、措施,这包括:

  1.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的改革与调整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都与当前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关联。经济全球比已使世界各国在经济上相互渗透、相互依托,联系越来越紧密。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它的各种负面影响,改善国际经济环境,发展中国家经济就难于顺利发展,甚至可能陷入危机,而发达国家也不可能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保持经济的良性增长。通过不断地努力来建立一个在权利与义务平衡基础上的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成为推动全球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  要推动全球经济健康地发展,发达国家应以负责任的态度帮助发展中国家克服面临的困难,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为一些最贫穷的国家减免债务,并扭转对穷国援助下降的趋势,而不能只是片面要求发展中国家进行改革。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和区域经济合作过程中,应在多边协作领域就金融、贸易和债务问题不断加强协调与合作。在涉及有关新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制定的谈判中,要充分协调立场,共同提出一些反映发展中国家利益的主张,增强在与发达国家谈判中的地位,以促使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逐步得到改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应当面对现实,调整立场,“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努力推进国际经济环境的调整与改革。这样做符合世界各国的长远利益。 

   2.切实加强自身的发展与进步,不断提升本国的综合实力  

   通过参与全球化壮大自己,这是改变发展中国家处于弱势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途径。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在世界范围内正迅速进行。在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抓住时机,充分利用不同发展阶段自己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提高竞争力,找到本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准确位置是发展中国家顺利融人全球化潮流的关键。这里应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新的国际分工对传统的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现今,已不能仅仅从一些相对不变的有形因素,比如劳动力供应量、土地、其他自然资源状况来衡量一国的优势。而应从新的视角来认识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新的国际分工格局使得那些依靠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生产产品的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经济落后和收入下降的处境,相反,那些成功地缩小了与发达国家在知识、技术方面差距的国家,则从技术进步中获益,使本国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因此,在新的国际分工条件下,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已成为顺利融人世界经济的重要环节。但这同时也表明,欠发达国家,如何在以巨大努力加速实现本国工业化的同时,跟上世界科技发展的步伐,有效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面对这样双重的压力,重新审视过去的发展战略,进行必要的调整就显得十分重要。对那些最不发达国家来说,显然这是十分艰难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短期内不可能解决。它们仍应从本国现有条件出发,加快国内经济改革与调整,促进本国的市场发育和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由于农业、采矿业仍是这些国家的主导经济部门,因此,应重视农业和农村发展,继续推动矿业生产,不断提高经济水平;在充分发挥本国资源优势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外国投资和先进技术,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的经济结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同时加强与本地区及地区以外国家在生产、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在当今经济区域化、一体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尤显重要。

  第二,知识经济的到来意味着劳动者素质的差别对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保证持续发展和减少贫困,也是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基本手段。目前,全球化的进程虽然没有促使整体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但高层次管理人员和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大大增强。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面临严重的智力外流。这种“自由流动”使发达国家受益,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像非洲这样的落后地区受损。自1990年以来,非洲每年流往发达国家的各类人才达2万人。目前,一方面非洲国家急需的人才十分短缺,聘用了约10万名外国专业技术人才在非洲工作,另一方面,有150多万非洲人才在发达国家工作。为此,积极创造良好的环境,采取各种措施留住本国的技术人才,阻止人才继续外流,也是发展中国家需要解决的另一难题。

  3.采取谨慎态度,逐步开放金融市场,规避金融危机的冲击

  在使本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时,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是不可避免的。一国金融市场的稳定与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受制于国际经济环境。外部因素对一国金融市场的冲击虽然难于防止,然而只要在国内建立起健全的金融体系,实施良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强化金融监管,对于防范和有效地控制在开放金融市场过程中发生的金融风险,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因而,在尚未建立起较强的经济基础和足够有效的监控手段之前不宜过早开放资本市场。

  从90年代陆续发生的金融危机来看,发生危机的国家都借入了过大数额的外债,特别是短期外债。这些流入的外部资金只关注寻求“迅速回报”,往往使借债国经济“升温”,在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上出现泡沫。一旦国内经济出问题,就会给经济带来巨大灾难。因此,政府应加强对银行和企业的监管,避免过多举债。智利政府在对外资银行开放的同时,又更多地对资本的流人而不是流出实行谨慎的管制,在有限度开放方面,取得一些“独特的经验”。

  经济全球化是在美国等发达国家主导下取得迅速发展。总的说,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程带来冲击和各种困难,其危害不容忽视。但是,这并非说,发展中国家面对挑战,完全无能为力,未来的经济前景一片暗淡。

  随着20世纪下半期,亚洲、非洲的前殖民地纷纷取得政治独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经济上有了很大进步,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产出、贸易和资本流动等方面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全球生产总值中,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已从1960年占13.4%,升至90年代初期的23%。

  半个世纪以来的发展,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在认真回顾与总结这些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了或正在进行经济政策和结构调整,实施经济多样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改变出口产品构成,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本国经济较快地发展。经过自80年代中期以来的调整、改革,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正在不断改善。如果在未来10-15年保持这一发展势头,发展中国家可望在世界经济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最后,发展中国家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实行不同的战略、政策以及其他条件的差异,已经分化为处于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少数新兴工业国和地区已经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一些发展比较快的国家,虽仍属中、低收入国家,但已具有较好的工业基础,正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积极与国际经济接轨;多数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经济也已不同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多数最不发达国家参与国际市场的程度最低。因而,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层次的国家带来的影响也不相同。一些新兴工业国已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实现工业化取得很大成绩,一些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尽管,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中的日益重要性是由于为数不多的发展中国家所起的作用。但是,最近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加快是有广泛基础的,即使曾经是危机深重的撒哈拉以南非洲,自90年代中期起,经济也由停滞转为增长,1995年~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达4.25%,并扭转了80年代以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持续下降的趋势。东亚国家及一些其他地区国家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经验向人们表明,只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具体条件,坚持从实际出发,实行正确的政策与方针,经济就可以发展。多数国家现存的不发达状况并不是注定不可改变的。
 
 

  陈宗德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全国政协21世纪论坛

 (责任编辑:吴皓)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