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关于大部制改革解读
信息来自:中国人才网 · 作者: · 日期:02-11-2016

2016-08-05

  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再次提及大部制,要求“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专家预计2013年大部制改革或将出台,并逐步从中央推进到地方。

  什么叫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个部管辖,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为什么要进行大部制改革

  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

  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有27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

  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1999~2005年间我国行政成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1.73%。实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重叠,改“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水”,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市场经济要求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映在政府体制上就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

  六次大部制改革方案

  自改革开放后,国务院已经历六次机构改革,分别是:

  第一次 1982年3月至1988年4月 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实行干部年轻化

  1982年3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问题的决议,国务院各部门从100个减为61个。

  第二次 1988年4月至1993年3月 “转变政府职能是机构改革的关键”

  1988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部委由原有的45个减为41个,直属机构从22个减为19个,非常设机构从75个减到44个。

  第三次 1993年3月至1998年3月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方案实施后,国务院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从原有的86个减少到共59个,人员减少20%.

  第四次 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 消除政企不分的组织基础

  1998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根据改革方案,国务院不再保留的有15个部、委。新组建的有四个部、委。

  第五次 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 目标: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

  2003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启动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五次大规模的机构改革。设立国资委、银监会,组建商务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监总局,将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组成部门变为28个。

  第六次 2008年3月至今

  国务院将新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改革后,除国务院办公厅外,国务院组成部门设置27个。2008年的大部制改革,应该说是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在地方的大部制改革中,也有一些很好的创新,比如说广东顺德,在大部制改革方面力度就很大。

  大部制改革难题

  运行监督难

  实行“大部制”管理后,一个部门的权力更大了,能不能建立起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的改革思路,重构政府权力结构和政府的运行机制至关重要。

  权力整合难

  大部制下,相关几个部的权力重新洗牌,整合到一块,考验改革者的政治智慧和操作水平,既要大刀阔斧,又要心细如丝,做到平稳过渡,无缝衔接,确实不容易。

  人员分流难

  机构精简和重组势必带来人员的分流。分流人员是历次机构改革最为头疼的事。公务员是国家整体运行宝贵的人力资源,是维护正常国家秩序的保障和基础,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关乎社会稳定。

  机制磨合难

  大部制不是几个“小部”的简单迭加,如果这样的话,在大部制下,原来的“部”降格为“司”,“阎王”变成了“小鬼”,但手中的权没有变,仍然行使过去“部”的职权,改革就没有意义。 在大部制下,机构内部的磨合,外部的磨合,上下之间的磨合,怎样才能不重复、不重叠等等,都在考虑大部制的生存系数。

  改革很难一步到位

  首先应该选择那些职能交叉突出、涉及公众、服务对象广泛、外部改革呼声比较大的部门开始,然后逐步扩大,而且一定要把结构调整和功能的定位进行有机结合。

  国外机构设置对比

  大部门体制逐步成为部分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在组织中央政府时的一种选择。这些国家内阁组成部门一般在11~18个之间,较为精干,其原因除了政府管得少,实行大部门体制是一个重要因素。

  美国联邦政府在2003年前,内阁长期保持14个组成部门。英国是发达国家中较早实行大部门体制的国家。部门数量维持在18个左右。法国自第五共和国以来,平均每届政府的部的数量增加到20个左右。随后开始整合各部门,每届政府基本稳定在15个部左右。德国联邦政府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一些部门进行了跨度较大的整合,形成了大交通、大农业、大保障和大环保的部门模式。日本政府在2002年将原来的1府22省(厅)合并为1府12省(厅)。

  处于市场经济转型期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印度、印尼、埃及、巴西和南非等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的机构数量相对较多。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有俄罗斯和阿根廷,其他几个国家中央政府组成部门都在20个以上,印度最多,超过40个。在俄罗斯,联邦政府现有17个部,代表性的大部门有卫生与社会发展部、交通部等,前者统筹负责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劳动就业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多项政府职能,后者则全面负责陆、海、空交通运输以及国土测绘与制图等政策和管理。阿根廷政府中最典型的大部门为经济与生产部和外交、国际贸易和宗教事务部,经济与生产部主管国内外经济事务,涉及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据统计,在各国行政部门中,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包括职能)相同,另有三分之一的部门名称内容接近。这说明各国政府管理的主要职能基本类似,只要是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就具备了实行大部门体制的条件。

  大部制怎么改革

  1.职能转变。如果从1982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算起,国务院应该算经历了六次机构改革。与此前五次以精简冗员为目标的机构改革相比,从2008年第六次改革开始,更突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这一中心理念。

  2.构架改革谨慎推进。大部门体制改革可分两个阶段进行,2008年小范围试点大部制,在交通和农业等领域试点,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在事业单位改革逐步推进的基础上,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机构改革。2013年在巩固以往改革成果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政治、职能和组织层面的改革。

  3.两个版本的选择——理想版和现实版。所谓“理想版”,就是将国务院的27个职能部门变为18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均作较大调整,实行大卫生、大运输、大能源和大农业等。“现实版”则是将当前的27个职能部门调整为21个,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也作相应调整。两个版本都体现了“大部制”的思路和构想

  4.先试点后推广。“因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经济转轨的过程中急需的部门这次优先设立。有些部门来不及整合的,可能会留待2010年人大届中调整的时候推出。”武建东表示,“很多职能部门之间的整合,难度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大,比如电监会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可由国务院直接划拨到新成立的能源部中。”

  专家观点

  2012年11月,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教授竹立家说:“现在看来,第一阶段的大部制改革遗留着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还有一些改革不到位的问题。”多名专家表示,在第一轮大部制改革中,各方的阻力还是比较大。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毛寿龙表示,大部制改革是把政府转向服务角色,这和以前的“官本位”是相冲突的,而且大部制实际上是在精简机构,各级政府存在改革动力不足的问题,“这个动力有观念上的,也有实际利益上的冲突”。

  汪玉凯介绍,过去政府部门设置过多,导致职能重叠、职能交叉,由此引发的多重管理带来很多后果。而大部制改革不仅仅是部门简单的合并问题,其核心问题是理顺部门之间的关系,明确部门之间的权限,使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各自运行其职责。大部制机构整合后,如何使它们的运转机制融合好是非常关键的。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