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过程及原因是什么?
信息来自:广东局 · 作者: · 日期:28-01-2016

20080630

摘自《证券知识读本》(修订本)  周正庆编著

19977月起,爆发了一场始于泰国,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使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19977月至l9981月仅半年时间,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跌幅达30%~60%。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仅汇市、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1000亿美元以上。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这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l99772日,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汇率狂跌20%。和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7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天比索贬值115%。同一天,马来西亚则通过提高银行利率阻止林吉特进一步贬值。印度尼西亚被迫放弃本国货币与美元的比价,印尼盾72日至l4日贬值了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风波之后,中国台湾的台币贬值,股市下跌,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1017日,台币贬值098元,达到l美元兑换295元台币,创下近十年来的新低,相应地,当天台湾股市下跌l6555点。lO20日,台币贬至3045元兑l美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湾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10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55426点,迫使纽约交易所9年来首次使用暂停交易制度。10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分别跌44%、76%、66%、67%和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香港恒生指数lO21日和27日分别跌76533点和l200点,1028日再跌l400点,这3天香港股市累计跌幅超过了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金融危机第三波。ll月,韩圆汇价持续下挫,其中1120日开市半小时就狂跌10%,创下了1139韩圆兑1美元的新低;至11月底,韩圆兑美元的汇价下跌了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也进一步加深。ll月,日本先后有数家银行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也跌破l美元兑换l30日元大关,较年初贬值1703%。

1998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重心又转到印度尼西亚,形成金融危机第四波。18日,印尼盾对美元的汇价暴跌26%。l12日,在印度尼西亚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告清盘。同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中国台湾、日本的股市分别跌10288点、362点和33066点。直到2月初,东南亚金融危机恶化的势头才初步被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间之长、危害之大、波及面之广,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然而,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外部原因看,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但是,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内部经济的矛盾性。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1)以出口为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的优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正在下降。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未作适时有效的调整,致使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造成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2)银行贷款过分宽松,房地产投资偏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日益膨胀。泰国金融机构出现了严重的现金周转问题,韩国数家大型企业资不抵债宣告破产,日本几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更是信用危机加剧。以上这些经济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了汇市和股市。(3)经济增长过分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并导致外债加重。泰国外债1992年为200亿美元,l997年货币贬值前已达860亿美元,韩国外债更是超过l500亿美元。(4)汇 率制度僵化。在近年美元对国际主要货币有较大升值的情况下,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未作调整,从而出现高估的现象,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锐减。因此, 这些国家和地区货币贬值势在必行。而货币贬值又导致了偿还外债的能力进一步下降,通货膨胀压力加剧,从而促使股市下跌。(5)在开放条件和应变能力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旱地开放金融市场,加入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乘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不知所措或措施不力,完全处于被动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