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 - 非洲的机遇和挑战
信息来自:http://www.ictsd.org · 作者:Faizel Ismail · 日期:07-09-2016

2012-02-23 

一、简介

2010年,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年,中国重夺全球领先制造大国地位,把美国赶下了盘踞110年之久的最大货物生产国宝座。 中国的总贸易和经常账户顺差位居世界第一 ,其外汇储备在2011年1月达到2.6万亿美元,亦为世界之最。 总之,中国的崛起导致了传统经济强国,如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的相对衰落。

尽管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发展挑战。即使到2050年中国可以赶超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其人均收入仍只是美国的三分之一。其次,对生产增值的最新研究表明中国(作为生产流程的最终组装者)对其最终出口产品的价值贡献很少,因此贸易流量的数据需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中国在全球出口中的角色。最后,应该纠正各方对中国占有非洲大量的自然资源,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贪婪印象。事实证明,与主要工业经济体相比,中国在非洲只是一个很小的投资者。

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中国转变为全球供应链生产的核心,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了两个显著影响:首先,由中国作为生产和装配终端所创造的巨大需求增加了商品的价格和价值。反过来,这种变化使得贸易条件的变化不利于低附加值产品。因此,生产煤和石油等大宗商品,以及生产大豆等农产品的发展中国家获益颇丰,而那些生产纺织品和鞋类等低附加值产品的发展中国家则损失惨重。此外,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崛起加剧了低附加值生产层面的竞争,在这些产品上与中国直接竞争的发展中国家在生产和就业方面承受了巨大损失。

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新角色既给非洲经济带来了新机遇又带来了新挑战。然而,中国的崛起也对其与非洲的经贸关系提出了重大挑战。中非之间的贸易模式与非洲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极为相似。因此,这一贸易模式很容易重蹈上世纪非洲和发达国家之间那种不对等和失衡贸易模式的覆辙。此外,中国作为低附加值产品主要生产者的崛起以及低附加值产品贸易条件的恶化,都给非洲国家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挑战。

本文呼吁形成一种新型中非伙伴关系——一种较之主要发达国家在过去几个世纪内对非洲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更平衡、更公平和更灵敏的伙伴关系。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非洲中产阶级不断上升的消费能力和高增长率为中国提供了契机,可以在未来十年内与非洲建立更可持续和更互利的关系。非洲和中国必须都抓住这一机遇。

二、关于中国崛起的神话和误解

中国崛起创造了更有益的经贸关系,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一机遇,非洲需要区分主流媒体和文献中关于中国崛起的叙述,分清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有关中国崛起的三个严重的误解加以解释和澄清:首先,尽管中国崛起,但大多数中国人仍然贫穷,因此中国与非洲面临着许多同样的发展挑战;其次,虽然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其出口商品价值仍相对较低;第三,关于中国控制非洲资源的问题,需要以中国只拥有非洲资源的很小份额这一事实来判断。

i)中国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仍然贫穷,其面临的发展挑战仍然很大

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和气候变化谈判中,中国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巴西等,还面临着与发达国家承担相同责任的压力。然而这些要求在被加之于中国和其他新兴发展中国家时,没有人意识到上述国家仍然贫穷,其面临的发展挑战依旧巨大!目前大约有1.5亿中国人仍生活在每日1美元的贫困。

以中国为例,仍有36%的中国人日均生活标准不到2美元。若美国要求这些经济体与美国同场竞技,至少还需要50年的时间。近期一些有关全球增长前景预测显示,即使2050年之前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印度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美国的人均GDP仍将是中国的3倍、印度的8倍有余。

然而,这些预测指出,即使一些非洲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加纳、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经济在未来40年内呈指数倍增长,非洲人均收入仍远低于中国,到2050年还不及中国的一半。 该研究提出,相对中国(及印度),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可能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外包业务目的地上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因此,中国和印度可以成为非洲主要的原材料和基本制成品的出口目的地。

ii) 不应将中国的高出口额与其出口价值混为一谈

中国的高出口额已在许多方面引起各方警觉。但是,实际出口附加值只占中国出口总价值的凤毛麟角,其出口价值的绝大部分由中间产品构成。最近一项研究指出,美国、欧盟两大经济体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如上所述)被夸大了,因为其中没有考虑到大部分从中国出口的价值并不源于中国。 该项研究指出,如果亚洲地区(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产生的附加值也被算在了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价值中,那么美国与中国2008年的贸易逆差应减少约40%。

这一分析也可用来解释苹果iPhone的案例。该研究发现,“即使在中国制造设备,当地产生的经济附加值也非常低”。 虽然中国从包括日本、德国、韩国在内其他国家进口中间产品并完成最后组装,但中国在iPhone案例上对美国贸易赤字的贡献度不到4%,而日本要占到35%,不过日本的这一数据通常不包含在统计中。

iii)中国仍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对非洲资源投资国

近来中国对非洲的资源投资数量猛增,这一现象却使外界造成了中国企图“殖民”非洲的假象,而事实上中国只是希望通过这些投资从一定程度上确保其经济高速发展所需要的原材料和能源供应。况且,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依然相对较少,对非洲的资源投资占其总投资的份额也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UNCTAD)调查估计,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达13万亿美元,其中大约1万亿(确切为9690亿美元)来自于发达国家,大约3000亿美元来自发展中国家。但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中有70%流向了其他发展中国家,而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主要对外投资国。 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增加到了680亿美元,而1990年时候还不到10亿美元(大约为9亿美元)。 相比之下,2010年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为3250亿美元,是中国的4倍之多。目前,发达国家在非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和流量方面都占据了多数。2008年发达国家占了非洲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1.6%,然而发展中国家所占的存量比例仅为7.4%。

三、中非贸易

中国的对外经济和贸易关系发展得相当迅速。1964年,中国向非洲提供的贷款占非洲接受国外贷款的53%,20世纪70年代又资助坦赞铁路的修建工作,该铁路从赞比亚的铜矿产区一直延伸至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港。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Forum on China–Africa Cooperation,FOCAC)形成以来,双边关系迅速扩大。该论坛每三年举办一次部长级和主席级会议,为在更多领域提高对非洲的支持做出承诺:包括向最不发达国家开放95%市场、提供优惠贷款和资助、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慷慨的债务减免。

非洲占世界贸易的份额从1995年的2.2%增加到了2008年的3.3%。 中非贸易价值在2000年至2008年间增长了将近10倍,到2008年达到了930亿美元。2009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南非与中国的贸易结构同中国与其他非洲国家的情况相类似: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矿产资源和其他初级产品,从中国进口的主要是工业制成品。 2010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在非洲对外贸易总额中占11%,也是该地区最大的进口商品来源地。

非洲同非洲以外的发展中国家贸易来往也从1995年的19.6%提高到了2008年的32.5%。其他发展中国家与非洲贸易额的增加使得非洲与其传统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的贸易额有所下降。欧盟在非洲的贸易份额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55%下降到了2008年的40%,中非贸易的扩大是这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降低了其工业产品的价格,促使对低价产品的需求上升,同时提高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品的购买能力。其次,对工业制成品日益增长的需求提高了对工业品生产投入的需求,也推高了初级产品和原材料的价格,例如煤、石油、基本金属和农产品等。大量的大宗商品生产国,如巴西和阿根廷等,因此从这种价格上涨中获利匪浅。

同样地,非洲国家与日俱增的财政收入支撑了国家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基础建设发展需要的财富,并且减少了贫困。 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低端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导致了“贸易条件”的改变。生产商品的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这种改变,而那些生产服装和纺织品等低端工业品的发展中国家,如南非、莱索托、毛里求斯和另外几个非洲国家,则不得不与中国同台竞争,因而导致了相当严重的国民失业和工厂倒闭问题。

四、中国在非洲的新机遇

中国的崛起给非洲带来了至少五大新机遇:新的融资来源、新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充满活力的新兴动态出口市场、新形式的发展伙伴关系以及非洲在全球治理方面日益增强的话语权。

融资

中国是向非洲提供南方援助(Southern Aid)的主要国家,2006年的援助金额估计占到南方资金流的83%,约合23亿美元。 这项资金支持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建设,2007年援助金额估计达47亿美元。援助主要涉及的产业有电力部门、运输和信息技术产业,主要受益国家包括尼日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和苏丹。 在之前召开的多次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都做出了给予非洲国家债务减免和取消逾期债务偿还的承诺。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中国承诺取消非洲价值13亿美元的债务偿还,并在2009年中非合作上再次针对2009年到期的债务重申此项承诺。

外商直接投资

对非洲的外商直接投资从1985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了2008年的876亿美元。在全球外商直接投资总额中,非洲吸收的资金所占的比例从1985年的4.4%提高到了2008年的5.2%。中国已然成为一个主要的对外投资国。相比1990年对外投资9亿美元的水平,2010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已达680亿美元。 在这股投资浪潮背后,有利的投资环境、推高的商品价格以及高速的经济发展都成为了驱动因素。目前,非洲大部分的外商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份额仍被发达国家占有。2008年发达国家占有非洲外商直接投资存量总额的91.6%,发展中国家所占份额上升到了7.4%。南方国家在非洲外商直接投资流量中的份额逐年增加,2000年到2008年间增长了20%。

虽然中国投资者“寻求商机”的动机日渐显现,但其主要资金还是集中投资在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南非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比例占到非洲外商直接投资存量的 40%。

出口市场

自2001年以来,中国与非洲的贸易发展呈指数式增长。2001年中国对非洲的出口额为59亿美元,到2010年,这个数值增长到600亿美元。与之相似的情况是,2001年中国从非洲进口额为48亿美元,而2010年增加到了670亿美元。因此,2010年中国与非洲贸易逆差达60亿美元。南非与中国的贸易发展也显著增长,2001年中国出口到南非的贸易价值为10亿美元,到2009年已经上升至74亿美元。同样地,中国从南非进口的贸易额在2001年为12亿美元,2009年则上升为87亿美元。所以,2010年中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同时也是非洲最大经济体——南非的最大贸易伙伴。

中国一方面通过增加资源产品的需求,提高了非洲资源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非洲出口中国的价值量呈指数式增长,然而这种贸易模式会加大非洲与发达国家间现有贸易格局的不平衡性。中国未来面临的挑战是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矿产品精加工和农业加工投资、工业发展和扩大出口能力,来改善非洲产品生产和出口产品并使其种类更趋多元化。

发展伙伴

中国的迅猛发展和创新发展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学习的经验,也在传统的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的基础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发展战略空间。中国的经验已经证实了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指导和引领自身的生产力发展、发展策略,并消除贫困。在未来的几年中,技术支持和发展经验的分享对非洲的发展极其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迹象表明中国已经开始参与到这些事务中。2009年中国在中非合作论坛会议上做出承诺,要同非洲分享其在气候变化、科学技术、消除贫困、中小企业、农业技术和卫生等方面的经验。

全球治理

中国的崛起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谈判实力,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orld Bank),以及气候变化谈判等多个领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同时也增加了发展中国家在多哈回合贸易谈判中的自信。中国扮演了一个积极的、建设性的角色,并且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在世界贸易组织制定更公平、更平衡以及利于发展的贸易规则而斗争。为了通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TRIPS)项下更大的灵活性来争取更多低价药品,中国携手印度、巴西、南非和肯尼亚进行谈判。并且,中国与巴西、印度、南非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了WTO中最庞大的发展中国家联盟之一——G20国集团,旨在争取一个更公平的农业贸易制度。当中国完全有理由对发展中国家施加更多压力来降低灵活性以保护发展中国家不受中国出口打击时,中国应发展中国家需要,选择了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非农产品市场准入的灵活性。

另外,总的来说,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力求改革WTO使之变得更加透明、更负责任、更具有代表性(如:预算委员会的多样性提案),以及更有利于发展(如:支持制订更公正的最不发达国家入世规则)。这样中国通过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联盟(如G20国集团和G33国集团)中扮演积极角色,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实力和能力。

五、 中非贸易对中国的挑战

21世纪,中国与非洲建立新型发展合作关系至少面临三项重要挑战。首先,需要中国的资金援助以及对外直接投资来减轻非洲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其次,需要中国支持非洲精加工出口的发展。第三,需要中国控制与非洲制造业形成竞争的低端制成品的出口。以下我们将讨论这三项挑战。

减少非洲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中国对非洲基础建设的支持通常以获得自然资源(苏丹、尼日利亚、安哥拉和刚果的石油;几内亚的铝土矿;加蓬的铁;津巴布韦的铬和加纳的可可粉)为支撑。 但是目前仍然不清楚这些投资对于增加自然资源的多元化和精加工是否有帮助,抑或会使这些国家更加依赖这些自然资源。因此,这一挑战是指援建基础建设的资金援助,是否也能够资助区域项目、降低交易成本,并加强区域经济体的相互联系,以及刺激非洲各国贸易和投资流的扩大。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在自然资源和基础建设,但是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新投资将会进入金融(例如南非标准银行)、轻工业、农业等行业。2008年,中国投入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只占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4.2%。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拥有巨大的投资金额。所以,提高中国对非洲的对外直接投资潜力巨大,这些投资将更好地与国内经济相联系,集中刺激国内生产力,成为创造就业机会、鼓励区域一体化的纽带。

提高非洲精加工产品的进口

中国一方面通过增加资源产品的需求,提高了非洲资源产品的价值;另一方面也是这些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非洲对中国的出口产品价值呈指数式增长。然而,这一贸易格局重蹈了非洲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这一挑战将从生产和出口产品的精加工和多样化开始。

中国最新出台的2011年至2015年 “十二五规划”中,刺激国内消费增长是一个重要部分。这一转变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启示。对非洲而言,中国消费力的不断增长将为其提供巨大的商机。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已有454种产品享受进入中国市场的优先权。到2013年,享受优先进入权的产品将会增加到接近5000种,这将为非洲出口商抢占中国市场提供巨大商机。为了避免重蹈过去几十年里非洲与一些主要发达国家不公平贸易格局的覆辙,中短期内中国需要积极鼓励和支持从非洲进口更多增值制成品。

中国已经资助了七个非洲特别经济区,然而,问题在于要确保这些特别经济区不仅能够获得基础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且能够获得一个促进附加价值生产的平台,包括一些技术和技能转移、创造就业机会和培养能力。

控制对非洲国家的低值产品出口

大宗商品和制成品相对价格的改变使得贸易条件变得不利于低端产品制造商。同时,中国依靠其低工资、高产量和不断提高的生产效率,比其他发展中国家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现无论在其本国市场,还是在第三方市场都很难与中国竞争。有些非洲国家仍然在生产低端制成品,如服装和纺织品。这些产品不得不与中国产品竞争,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工厂倒闭。

从更长远来看,随着国内工资水平的上涨,中国可以开始转移一些供应链,并转包和外包部分产品的生产。中国的一些服装生产已经开始向孟加拉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迁移。 其中部分生产也可以向非洲地区转移,输出其生产能力、培养人力资本、创造就业,并提高非洲国家的福利。另外,投资基础建设、给予价格适中的贷款,还有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等,都将会帮助当地构建其生产能力。

六、 中非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的崛起为非洲提供了一系列新的机遇。然而,中国更倾向于专注通过提供可选择的融资形式、支持直接投资基础建设和生产制造,以及提供减轻非洲贫困的发展援助,来促进本国出口和确保原材料供应。 另一方面随着其丰裕资源变得越来越珍贵,以及中产阶级数量不断增加,非洲对出口者和投资者来说变得越加充满吸引力。非洲可以利用其上述优势与中国协商建立更加互惠互利的关系。

中国可以和非洲建立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一种并非加强依赖而是培养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而这种关系将会促进非洲发展进步,帮助非洲经济与世界经济重新融为一体。这就是寄托在世界新领袖——中国身上的真正考验。如果中国在这一历史性挑战上获得成功,那将会对减少世界贫困、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不仅使非洲,而且使全世界更稳定、安全、和平。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