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崛起的认识:非洲、拉美和欧洲各不相同
信息来自:中国日报网 · 作者: · 日期:17-09-2016

2015-06-02

由于中国战略目标不甚明晰,其亚太邻国对它的崛起的理解中不乏担忧的情绪。特别是美国和一些亚洲国家,政治和战略方面的考虑主导着他们对中国的认知。2014年皮尤全球调查报告显示,美国对中国持欣赏态度的人数只有区区35%,而在日本,这一比率仅为7%。

中国通过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融资等渠道经参与亚太地区经济事务,对提升其支持度有很大的贡献。中国正深度拓展其全球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因此,对美国来说,了解中国热的根源以及亚太各地区一直以来的利益关切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国各项政策和实践也使得不同地区对中国的态度千差万别,并且不断变化。

非洲

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在全球范围内,非洲地区对中国的评价最为积极。这一结果并不出人意料,因为中国在非洲刚刚开始发展时便参与其中,现在该地区正寻求经济转型,需要强有力的经济伙伴。

事实上,非洲国家在独立后较长一段时间仍旧发展缓慢,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这些国家的经济才重新起步,同时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一些非洲国家,如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以及卢旺达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在连续2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7%甚至更高的水平,创下所谓的“增长奇迹”。但是要达到亚洲国家的收入水平,非洲国家仍需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和有包容性的增长。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从弥补非洲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开始。

要明白为什么非洲对中国持积极态度,了解非洲取得经济增长的大背景非常重要。近年来,中国通过双边贸易和投资极大地加强了与非洲国家的经济联系。比如在安哥拉,该国出产的石油半数出口中国,在贸易方面也高度依赖中国市场这一新的经济合作伙伴。中国的投资目标范围较广,涵盖了较为落后的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投资领域也更加广阔,已不仅仅局限于自然资源。而在非洲一些建设领域,如铁路建设,中国并无其他竞争者。

但是,中国增强与非洲经贸往来的做法也遭到了批评。比如,国际媒体就曾大肆报道中国公司在非侵犯当地劳工权益、进行投资时较少调动当地资源,对非贷款缺乏透明度(尤其是在以贷款换资源方面)。

非洲经济发展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持,中国在非投资的广度和深度也前所未有,非洲正借助中国之力走向国际,这些因素都使得非洲国家对中国普遍持积极态度。

拉丁美洲

拉美对中国的看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经济关系。近几年,中拉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2000年到2013年,中拉贸易从120亿美元增长到了2700多亿美元,增长了22倍。1990年到2009年间,中国在拉美投资仅70亿美元,而2010年后,中国每年都会在拉美投资100亿至140亿美元,主要投资集中在巴西、秘鲁以及委内瑞拉。

中国对拉美国家的投资以及双方的贸易还将持续增长。2015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拉美加勒比共同体论坛上表示,力争到2019年双方贸易额能达到5000亿美元。中国需要拉美国家的产品,而拉美也需要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国在国内基础建设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并非所有的拉美人都对中拉关系持积极态度。拉美制造商认为,中国公司的竞争并不公平,并且感受到进入中国市场有很多非正式壁垒。中国的需求以大宗商品为主,从中受益的主要是南美农业、矿业及经济领域。这些过去许多拉美国家都过于依赖的产业,如今却阻碍着经济发展。

中国对拉美国家矿业及农业的投资引起了该地区的一些工会、环保主义者和当地维权人士的不满。中国的贸易和投资政策不带任何附加条件虽然给阿根廷、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等拉美人口大国带来了好处,但也使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借此推行一些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民主以及维护人权的公共政策。

因此,虽然拉美人民对中国的态度趋于正面,但中国软实力的提高仍面临许多障碍。

欧洲

近年来,中国加大了对欧州的投资,2014年的投资达到180亿美元,比2013年还多了80亿。所有的欧洲国家,包括英国、意大利、德国和法国,似乎都是中国的兴趣所在。中国对欧投资涉及到众多领域,如能源、房地产、汽车、食品、零售、保险以及机场基础设施。

与中国投资不相符的是,中国投资最多的两大国家——德国和意大利——对中国的态度最差:据皮尤2014年的调查,只有28%的德国人对中国持支持态度,而意大利人中只有26%持积极态度。一方面,欧洲领导人期待中国的投资,而另一方面,皮尤采访的欧洲人却并不视中国是一个可依赖的合作伙伴。

在法国也存在类似的悖论。据2012年的一项调查,法国人承认中国的是一个重要的大国,不过,他们却对不太了解的中国的体制和企业持有怀疑的态度。该调查称,法国对中国没有积极的态度,但他们对中国人却持有正面的看法,如努力、自律和友好。他们对中国的品牌了解不多。

要改变这些负面评价似乎并不容易,而造成不信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缺乏信息交流,或者说是缺乏正面信息交流。欧洲国家并不会报道关于中国作为一个国家的正面消息。中国软实力的提升在欧洲进展并不顺利,中国对欧投资也相对有限(仅有3%的在欧外商直接投资来自中国),但只有加大投资,而非提高软实力,才能够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要致力于长期对欧投资,并提高欧洲人就业。换句话说,中国期待国外投资者如何做,中国就要如何做。因此,中国应把软实力抛到一边,把重点放在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上。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