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前西方金融危机看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其走势
信息来自:http://ies.cass.cn/ · 作者:王振华 · 日期:22-07-2016

2009-3-27

当今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是美国等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内在矛盾及世界各种力量之间矛盾斗争的产物。这场危机又将对国际关系的发展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预示着国际权力格局未来的变化走势。 

新自由资本主义模式走入死胡同  美霸权帝国步入相对衰落进程 

这次危机显示美式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已走入了死胡同,颠覆了苏东剧变被称之为“资本主义最终获得胜利”的神话。 

当前的金融危机可溯源到里根—撒切尔时代的三种政策理念:提倡住房私有化、放宽金融监管和崇尚“市场万能”原则。从里根时代开始,美国把这 种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兜售。近30年来,美、英两国把其作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金融服务、电子通讯等行业的“新经济”领域取 得了相当明显的成效,但也滋生了不少问题。美国的基本问题是极尽奢侈、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严重削弱了美国的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美国严重依赖于海 外支持:极大地依赖国外资金、国外廉价产品与国外石油能源供应。居民的超前消费,国家的赤字财政与巨额贸易逆差,使国家和个人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美 国于是就用过度的金融创新,靠滥发钞票、美元贬值,靠透支未来用以维系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这不仅严重损害美国的信誉和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影响美国国债的 发行和美元的垄断地位,使美国的经济更不景气;而且会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暴涨,抑制各国经济的增长。与此同时,美国经济自身的竞争力也受到严重削弱。美 国传统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普遍不如欧洲和日本,而由于高消费造成的劳动力成本高昂,则更使美国的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美国意识形态的霸权也处于“危机中”。“美式民主”是美国引以自豪的一种重要出口“品牌”。为此,美国大力推行“价值观外交 ”,不遗余力地向他国推销美式民主。采取的手段或明或暗,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和发动战争的方法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且不说阿富汗战争和公开用武力推翻萨达 姆政权的伊拉克战争,人们从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国相继发生的“玫瑰革命”、“橙色革命”中,也都能找到美国“输出民主”的痕迹。不过,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美国不仅在“输出民主”的过程中遭到顽强的反抗和抵制,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特别是伊拉克战争,不仅加重了政府的债务负担,削弱了美国的基本实力,而且 恶化了美国的国际环境,在政治上使美国的声誉受到严重伤害,表明绝对的军事优势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政治胜利,被视为是美国霸权开始走向衰落的一个标志。 

多极化进程孕育全球权力变局 

多极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大趋势。事实上在冷战时期多极化的趋势已经显现。冷战结束以后,世界力量格局的多极性表现得更为明显。在苏东剧 变、苏联解体后的相当一段时期内,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试图打造一个“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本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 

“9•11”事件及伴随而来的国际“反恐”斗争对全球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冲击和影响,促进了多极化进程的发展,成为构筑新的国际 关系格局的一个契合点。而这次世界性的金融经济危机,则大大加剧了多极化进程,预示着全球权力格局变革的新阶段到来。 

美国自身实力和影响力的相对衰落,是国际权力格局变化的重要表现。新兴经济体迅速崛起,成为推动全球权力格局变革的重要因素。金融海啸 肆虐,七国集团束手无策。世界银行行长佐立克提出,七国集团必须扩大为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墨西哥和南非的13国集团。这表明现存的由西方主导 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已经无法维系,必须让各大新兴国家一起参与缔造新的国际秩序。“全球经济力量向东方转移”,成为影响国际权力格局走势的重要标志。在新 兴经济体中,中国的角色显得特别突出。13亿人口、巨大的内需市场与进口能力、巨大的储蓄能力与很强的避险能力,使得中国不仅成为此次金融海啸中减灾避灾 的重要力量,而且其挑战现有体系、推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的潜力也最为强大。 

在多极化推进过程中,俄罗斯也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俄罗斯是昔日的超级大国。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发生巨变,俄罗斯从 当年超级大国的宝座上跌落下来,“沦为世界二流或三流国家”(普京语)。新世纪开始以来俄罗斯的国力有了明显提升。近十年来俄与中国、印度等国家一起已成 为世界上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国家之一,是所谓的“金砖四国”重要成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国际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的鲜明立场,使 其成为当今改变美国“一超独霸”的单极世界、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速世界多极化进程的一支重要力量。 

谈到构成世界多极化的力量中心,当然还应该提到欧盟。欧盟是国际权力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实现欧洲统一是欧洲人多年来的梦想。随着“ 东扩”计划的实施,欧盟已发展成为囊括欧洲27个民族国家、具有一定超国家性质的强大国家集团,不仅组成了单一的欧洲市场与关税同盟,并使用统一的货币欧 元,对美元霸权和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秩序构成了强有利的挑战。从这次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社会就如何应对危机的研讨中,不难看出美欧在应对这场金融 危机的看法和对策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双方争夺国际金融主导权的迹象隐约可见。英法率先倡议召开国际金融峰会,欧盟推出金融体系改革蓝图,并呼吁亚欧携手 共同应对危机,希望借此契机更多地参与相关规则的制定,让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更符合自己的利益和愿望。美国则对此表现得十分不情愿,使出浑身解数试图保住 得来不易的金融霸主地位。不过这里需要指出,尽管欧美在相关利害攸关领域互为竞争对手,但就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基本方面而言,他们又是相通或近似 的,由大西洋联盟把他们联结起来,同属“西方”世界。他们既是对手,又是盟友,显现出“多极化”进程中各“极”或各个“力量中心”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 系。 

日本与美国的关系也属类似的情况。日本是美国在亚洲最重要的盟友之一,美日同盟被视为美国亚洲政策的基石。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奉行“从美外交”,心甘情愿地充当美国“随从”的角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美国看好中国的发展势头已为世人所知。但这也引起日本的疑虑,担心美日同盟关系松弛危及其在亚洲的“老大”地位。其实,正如一位日本学者指出的,能否甩掉冷战时代的残渣,开创新的外交前景并创建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机制,是当前日本外交面临的重大抉择。应该说,目前的国际局势有利于日本外交做出相应的抉择。当前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推动国际金融体系加快改革步伐,有助于日本摆脱美国“管理”的欲望。而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发展中日关系的“和则两利、斗则俱损”方针表明,中国主张把中日关系问题放在全球化视野下予以考量。面 对美国力日渐衰弱、世界多极化方兴未艾的形势,日本不能不考虑自身的利害,在不刺激美国的情况下,与其它相关国家寻求加强关系会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显然, 如果中、日两个东亚地区大国携手合作,不再进行无谓的争斗,共同承担起亚洲发展的‘双引擎’角色,则不仅有利于两国自身的发展,而且可以为改变亚洲区国家 在国际上的地位、推动建立民主、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不过这里还应该指出,多极化世界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过程,“全面改革”乃至建立“全新的”国际金融体系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目前美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仍举足轻重,其实力仍无他人可比,美国决不会轻易放弃其“超强霸主”地位。各种力量中心内部存在的错综复杂矛盾和利益冲突,也会对其进程形 成制约。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复兴 

苏东剧变后,西方曾期待中国等一批尚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作用下,也会步苏联等国的后尘改帜易色。但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不以人们 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中国、古巴、越南、朝鲜、老挝等社会主义国家不仅顶住了国内外的压力坚持了下来,先后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并在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诸 多领域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占世界人口1/5的中国,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也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生巨大变革,扬弃了僵化、教条和违反客观规律的部分,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在国家主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创立了中国式的经济运行 模式。正是由于中国经济实践的巨大成功,才使得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学说获得了新的活力。中国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和向心力,特别是对 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此次金融经济危机,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活力和影响力,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 ”的框框,又不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而是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相结合。在强有力的国有经济支持下,政府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调控 和监管,使得中国具有较强的规避危机与应对危机的能力。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在首先做自身工作的同时,应该也有能力同国际社会一道为维护国际金融和 经济稳定做出贡献。这是一次提高我国对国际金融规则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话语权,营造有利于金融开放外部环境的良好机遇,也是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的有 利时机。危机也为中国调整自身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企业兼并重组、探索科学发展机制和完善对外开放格局提供了机遇,有助于中国进一步推动国际公平合理的经 济政治秩序的建立。 

第三世界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左翼进步运动的发展 

世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体系的对立和斗争,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之间的发展与遏制 及“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是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而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其他非西方国家的人民群众和进步力量,反对美国霸权与西方控制、维 护国家主权与民族利益的斗争,则是世界反资本帝国主义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第三世界与其它非西方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国家权益斗争 所取得的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1、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左翼得势 政局明显左转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高度集中的苏式计划经济发展模式的欠缺及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充分显现出来。于是美国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就推出了“华盛顿共识”,作为苏联计划经济的替代物向世界推广。“华盛顿共识”的核心,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美英等国所采取的新自由主义经济 理念。在拉美和东南亚出现金融危机后,美国借机强行推销这一理念,并被看作是拯救世界各国危机的“良方”。 

拉美地区曾是“华盛顿共识”的最初试验区。美国利用拉美国家需要大量外资来摆脱债务危机和经济危机的迫切心情,在该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 经济理念。“华盛顿共识”的实施,尽管使一些国家在一定时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广大拉美国家却也因此积累起成堆的经济、社会问题。许多拉美国家不仅没有摆 脱贫困,反而加剧了两极分化,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拉美左翼力量不断上升,政局开始向左转,先后在近十个国家上台执政。为对抗 美国兜售的自由经济模式,以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为首的一些拉美左翼激进势力掌权的国家提出替代战略,在经济发展中日益强化国家的作用。查韦斯总统甚至提出 在委内瑞拉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的主张。尽管以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作为衡量标准,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仍相差甚远,但这无疑是发展中国家探索新的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一种可贵尝试。 

除拉美外,亚洲和非洲的某些左翼政党,也在一些国家单独或与其他政治力量一起取得全国性或局部地区的执政权力。2008年5月28日, 尼泊尔制宪议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废除君主制、宣布尼泊尔为联邦民主共和国的决议,标志着尼泊尔共产党(毛泽东主义者)所推行的尼泊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印度共产党人在参加印度地方长期执政方面也创造了奇迹:印共(马)从1977年起,在西孟加拉邦连续执政29年。此外,它与全印共产党还在喀拉拉邦和特里普拉邦长期执政。印共在旁遮普等邦也参加过联合政府。南非共产党有着悠久光荣的斗争历史,曾长期被南非当局宣布为“非法”组织。1990年2月重新获得合法地位。南非共在长期的反对殖民主义与种族主义的斗争中与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结成联盟。南非共产党始终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其最终奋斗目标,但认为 南非基本上是一个经过特殊殖民主义发展的,依附性较强的资本主义社会,当前的任务仍是推进以黑人彻底解放为目标的民族民主革命。新南非成立后,政局基本上 保持了稳定,其中由非国大、工会大会、共产党和因卡塔自由党组成的执政联盟对于稳定南非政局发挥了关键作用。 

2、独联体国家反对西方“民主”输出与“颜色革命” 的斗争取得进展 

苏东剧变后,无论东欧国家还是俄罗斯和原属苏联的各共和国,都纷纷采取西式民主制度,推行新自由主义的苏东版—“休克疗法”式的经济改革。 但事实证明这些国家在实施西式民主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后,不仅政局动荡,而且经济持续衰退。经过近十年的惨痛教训后,俄罗斯率先反思。以普京上台为标志, 开始重新回到俄罗斯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上来,并努力探索适合自己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与此同时,西方也乘机在一些他们视为“改革不力”或“不彻底”的独联 体国家大肆推行“颜色革命”。但对西方来说,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美国主导的“颜色革命”尽管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成功导致政坛换马,却在 乌兹别克斯坦安集延地区发生的骚乱事件中受挫而告失败,并引发其他独联体国家的高度警惕和抵制。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纷纷推行具有本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与此同时,俄也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俄罗斯才是西方推行“颜色革命”所最终和真正要指向的目标。为对抗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社会矛盾和人们的不满在俄国内制造“颜色革命”、“街头政治”一类的突发事件,俄罗斯成立了“纳什”和“青年近卫军”等组织,使其成为保卫俄罗斯政权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俄还通过立法程序制定了对非政府组织进行严格控制的法案,旨在阻止有外国资金支持的非政府组织在俄罗斯“从事政治活动”。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摩尔多瓦共产党人重回政坛的问题。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共和国于1991年8月27日宣布独立。与此同时,受前苏共垮台的影响,作为苏共地方党组织的摩尔多瓦共产党也随即自行解散。一部分党员组成了“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但被迫转入地下。 1994年“禁共令”解除后,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开始恢复活动,并进行了重组。独立后的摩尔多瓦由奉行资本主义的中右翼政党执政近十年。但由于民众不满现 状,有较强的怀旧感,所以摩共重建后就拥有较为稳定的社会基础,很快成为政坛的一支主要政治力量。在1998年的议会选举中,摩共取得重大胜利,为 2001年大选获胜奠定了雄厚的基础。2005年,摩共在议会选举中再次胜出得以连续执政。这样,摩尔多瓦就成为苏联解体后在前加盟共和国中出现的第一个 由共产党重新执政的国家。 

3、美国“大中东民主计划”的破产 

苏东剧变、苏联解体后,美国凭借其一超独霸的经济军事实力,以推行自由民主为口实,到处干涉别国内政颠覆它国政权,试图建立美国霸权的一统天下。美 国推行的所谓“大中东民主化计划”,就是在这一旗号下出笼的。以武力推翻萨达姆“独裁政权”为目标的伊拉克战争则是这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种种 事态发展显示,布什的大中东民主计划已经破产。美国在伊拉克嫁接的美式民主政权并不像美国宣扬的那么“民主”。小布什在离任前突访伊拉克,本来想炫耀伊拉 克的民主政权,但不料却遭到记者“扔鞋羞辱”。伊拉克不是更民主了,而是暴力肆孽,社会一片混乱,在伊拉克和整个伊斯兰世界引起强烈反弹。美国竭力支持中 东其它国家进行西式民主选举的结果更令美国难堪。在巴勒斯坦首次公开选举中获胜上台的,是曾经被美国定义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于是,美国反过来又对哈马斯 政府进行公开抵制和打压。此类现象在伊朗等许多伊斯兰国家也普遍存在。相反,许多没有进行西式民主选举的国家反而与美国保持了密切关系。西式民主不仅导致 反美反西方势力上升,还导致恐怖主义活动在中东地区的泛滥。萨达姆时期,伊拉克国内并没有多少恐怖事件,但恰恰在美国推翻萨达姆后,伊拉克成了中东地区的 恐怖主义温床。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