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产业结构不平衡原因剖析
信息来自:商业经济研究 · 作者:崔新生 · 日期:26-04-2016

2008

        内容摘要: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两个方面看,广东产业结构均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GDP比重水平偏低,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就业结构方面,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而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偏小。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广东   产业结构   不平衡

        产业结构的状况,既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正确认识产业结构现状和变动的原因、规律和趋势,有助于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广东产业结构不平衡的现状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曾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违背了先农业后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一般规律。从而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广东也如此。

        (一)广东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平衡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后,广东第一产业比重表现为上升态势,到1982年开始则是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则先降后升,到1984年又开始回落,而1991年开始则是稳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1986年后又开始回升。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广东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的状况有所改变,产业结构逐渐地趋于合理。

        对于各个国家工业化过程中结构转变的一般趋势和特点,自从库兹涅茨开创了多国数据实证研究的先河之后,已有不少经济学家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关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已基本形成共识: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高。

        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相比,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以及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现代发展中国家相比,目前广东第三产业比重水平均偏低,而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2004年,广东人均GDP达到19316元,超过2300美元,而三次产业比重为7.8%∶55.4%∶36.8%,第三产业比重水平明显低于目前发展中国家48%的平均水平,甚至低于低收入国家42%的平均水平。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中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三次产业GDP的比重15.4%∶43.4%∶41.2%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二产业比重则明显偏高。

        目前,广东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方向应该说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是一致的,即三次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或“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演进。今后广东三次产业中要逐渐加大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产业的比重。

        (二)广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不平衡

        2001年,广东人均GDP为13162元,约合1645.95美元,与当人均GDP达到1400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第二阶段时,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28.6%、30.7%和40.7%国际经验相比,广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过大,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就业比重偏小。2004年广东人均GDP为193160元,超过2300美元,当年广东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为:34.7:36.9:28.4。与赛尔奎因-钱纳里标准模式中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相比,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今后广东三次产业就业中要逐步减少第一产业、将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适度的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去,从而增大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就业人数的比重。

        虽然广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存在不平衡的现象,但从广东历年三次产业的就业情况来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均先是增加,而后则减少。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和比重则均是持续的上升。这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基本趋势:由“一、二、三”向“二、一、三”或“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演进的规律基本吻合。

        广东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探讨

        城市化滞后制约三次产业发展的均衡。2002年,广东的人均GDP达1816美元,已接近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城市化水平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约低13个百分点,也低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约10个百分点。2003年,人均GDP达到2037美元,广东省城市化水平为57%(“五普”人口统计口径),城市化水平比世界中等收入国家低出十来个百分点。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载体,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具有互动关系,从世界各国看,两者发展速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市的规模均呈正相关。城市化滞后显著加大农村的人口负担,加剧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紧张关系,恶化农村乃至全社会的生态环境。城市化滞后还会使农业劳动力严重过剩,影响农业经营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低下的比较收益制约着农民收入的增长和农村市场的开拓。由于城市也是信息、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城市数量不足会减少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全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广东城市化水平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了三次产业发展的均衡。

        区域发展不平衡。虽然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2002年,人均GDP约4143美元,而山区、东西两翼经济发展仍处在工业化的初期,人均GDP仅为792美元、1008美元。山区和东西两翼农业仍占较大比重,工业远未充分发展,建立在农业和工业发展基础上的第三产业还很落后。这种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广东三次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非公有制比重过低、垄断过度、竞争不足。广东在商业、餐饮业、运输业中的传统产业市场化程度比较高,但第三产业中其它领域市场化程度则相对较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如金融、保险、电讯、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的状态,从而影响这些行业的发展。

        制造业中加工贸易规模过大相应压低第三产业比重水平。由于加工贸易出口的原料和市场大都在境外,为其配套的交易服务和相应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服务也大都发生在省外与国外,因此,加工贸易规模在经济中过大必然会相对压低当地第三产业的比重。广东“三来一补”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挤出”效应,是影响广东第三产业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原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为了加速工业化的进程,学习前苏联的经验,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产业政策,虽然在一段时间内促进了经济快速增长,但违背了先农业后工业,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一般规律。从而农业、轻工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工业化进程。广东省自然也不例外地沿着这条路发展,从而造成三次产业的比例不合理的状况。

        广东实际省情所致。广东农村人口所占比重很大,2000年末,广东农业人口5160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0%左右(《广东统计年鉴》,2001年)。要在短时间内使广大的农村走向城镇化的道路,确实会有很大的难度,这必然会造成在一定时期内广东的第一产业中存在大量的从业人员,而难于快速的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中去,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偏小的状况。

        第三产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不够高。广东第三产业对外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如2003年,广东省新批服务业项目2086个,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和实际吸收外资分别为38.29亿美元和21.5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9.8%和21.5%。而第二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为77.29亿美元,占全省总额的77.2%。
 
 

        参考文献:

        1.广东统计信息网.对广东第三产业比重的看法. http://www.gdstats.gov.cn/tjfx

        2.广东统计信息网.广东省统计局关于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