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以来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及趋势--上与下篇
信息来自:国际贸易 · 作者: · 日期:06-02-2016

(上下两篇原文收在文件夹第23页内,以下的内容仅为要点而已。)
 
2013-05-20

自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已进入第6个年头。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

2009年全球货物贸易额下降22.7%,减少7.4万亿美元,退回到2006年的水平。

2010年全球货物贸易额增长21.3%;

2011年世界货物贸易增长19%,贸易总额达36.4万亿美元。已超过2008年的总额。

2009年

本文仅研究G20成员国的外贸发展特点。

一、应对外需萎缩成为各国面对的共同问题

这次的金融危机,主要经济体集体步入衰退。

2009年,全球最大的三个外贸国家(美国、德国、中国)进出口额达69万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8万亿美元,下降20%。

(一)衰退呈现同步性,复苏步伐有很大的差异

1990年至今,世界贸易仅在1998年、2001年两度出现绝对值下降,降幅在3%以内。而这次却使全球贸易缩减近1/4,为程度最深的一次。

(1)第一梯队:进出口额在2万2亿美元以上的国家。

主要是美国、德国和中国。美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也是全球第一贸易逆差大国,其对外贸易的变化将对全球贸易格局和发展趋势产生重大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是进出口贸易额减少最多的,2009年比上年降幅达23.4%,一下子减少了8000亿美元,相当于韩国贸易总额。

2009年进口增速明显高于出口增幅,进口额比上年减少5655亿美元,出口额减少2383亿美元,导致贸易逆差比上年急剧缩小3270亿美元。2009年千国贸易比上年减少6000亿美元,中国减少3500亿美元,

(2)第二梯队:进出口额在1万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之间。

主要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四个国家。这四个国家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降幅都超过20%。但进口规模下降比出口都略多一点、日本受金融危机影响巨大,汽车和半导体等电子部件出口大幅下降,导致贸易顺差消失殆尽,2009年仅剩25亿美元,只相当于韩国贸易总额的0.2%。英国、法、意大利三国类似,出口下滑较为严重,表现为贸易逆差规模迅速缩小。

(3)第三梯队:进出口额在1万亿美元以下。

近几年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调整过度消费模式,这对美欧市场依赖程度较大的国家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比如,俄罗斯是降幅最大的,达35.7%。美国的第一贸易伙伴加拿大降幅为26.8%。韩国对外贸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由上年的顺差148.7亿美元变为逆差132.7亿美元,2009年进口下滑非常厉害,才导致又出现顺差38.7亿美元。

就复苏进程来看,从2008年到现在,可以简单划分成两个阶段:

(1)2008-2010年为第一阶段。

G20成员几乎全部都在2008年第四季度开始出现负增长,2009年无一例外,外贸都出现过绝对下降,除中国、印度、澳大利亚以外,其他各国降幅都在20%以上。

2010年,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西、中国五个国家外贸额快速恢复到2008年水平。

2011年,发展中国家恢复程度明显好于发达国家,法国、意大利表现最差,依然略低没有恢复到2008年水平,美国、德国、日本超过2008年的10%左右,仍然低于全球贸易全球贸易整体增长幅度,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都已超出2008年的40%以上。

(2)2011年至今(2013年为第二阶段。

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地缘政治冲突不断等一系列因素影响,全球外需增长疲软。进入2012年,上一年20%以上的增速完全没有了,各国外贸增速出现大幅度下滑,欧洲主要国家都是负增长,其他国家增幅也都在5%以下。

比如,2012年前三季度,美国仅增长4.4%,中国也仅有6.2%。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12年世界贸易增速仅为2.5%,2013年增长4.5%,进入一个相对低速的增长时期。事实上,在金融危机之前,2003-200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均增长都在15%以上。

(二)危机始发于美国,影响深远

2006年美国是全球127个国家的最贸易伙伴,美国国内需求下降对全球各国产生负面影响大,亚洲金融危机只是区域的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统计,1998年时,全球对外贸易依存度(进进出口额/GDP为37.2%,2008年提高到52.5%。各国受国际市场的变化影响更大,也更明显。

(三)面对种种不利书面,各经济体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危机促进发展,概括起来,各经济体应对危机有以下几种主要做法。

(1) 调整关税率。

这是普遍的做法,如印尼取消棕油的出口关税。俄罗斯大幅度降低能源产品出口关税,对镍等金属产品出口实行零缴税,对本国能够生产的产品则明显提高了进口税,以振兴国内实业。巴西降低了部分国内产不生产或紧缺的机械设备产品的进口税。

(2)大幅度扩大出口企业信贷规模。

印度将出口信贷利率降低2%,并拿出2.2亿美元用于退税。2009年3月份,日本动用52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帮助缓解海外日本企业的融资压力。韩国央行和财政部分别为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100亿美元和60亿美元的贷款援助。

(3)出台中小企业援助计划。

韩国政府制定了投资贸易振兴公社计划,选定了一千多家具有出口潜能的中坚企业,集中进行为期一年的援助,将出口在10万美元左右,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零部件、服装、服务业的中小企业纳入援助计划,帮助实现100万美元的出口目标。

(4)本币贬值。

2008年12月11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再一次允许卢布兑外汇率下跌1%,达到31.87卢布。2009年一季度,韩国、例子尼、马来西亚、墨西哥货币对美元分别贬值9.6%、5.4%、5.3%和2.7%,以挽救出口大幅度下滑的颓势。

(5)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发展。

印度提供财政支持皮纺织行业。。。

(6)开发新市场和促内销。

美国提出倍增出口计划。

(7)除此之外,很多国家违背自由贸易化精神,启动贸易保护主义,以争夺市场份额。

提高关税、设置非关税壁垒、出台购买国货条款、滥用反倾销措施等。

二、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外贸发生重大结构性变化

目前,201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在50%左右,主要贸易伙伴需求萎缩对中国外贸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 贸易额增速下降伴随着绝对值同步下滑,呈现古典型波动。

在经济学上,增长率、总量两个指标都出现下降,就属于古典型波动;只有增长率下降,总量还在增加,则属于增长型波动。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起始的13个月中都是负增长: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中国出口连续13个月负增长,严重程度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外贸历史中有两次长达8、9个月的负增长:在中国外贸历程中,1995年11月起出口曾连续8个月负增长,1998年8月起9个月负增长。

从单月贸易额看,2008年12个月中有8个月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这表明进出口迈上一个新台阶。2011年12个月中有8个月份超过3000亿美元规模,这表明进出口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全球金融危机前2005-2008年是中国外贸顺差飙升的3年。2005-2008年,是中国外贸顺差飙升的3年,一度高达2955亿美元,超过德国列世界第一位。

金融危机以后,顺差规模大幅缩减,但顺差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金融危机以后,顺差规模大幅缩减,外贸发展更趋平衡,但顺差仍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与欧美元等传统市场双边贸易不平衡程度加深,顺差来源集中度明显增加。

(二)两种贸易方式所占比重发生逆转,2008年成为一个“拐点”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从无到有,取得飞速发展,所占比重急剧增加,从1994年加工贸易比重首次超过一般贸易,并一直持续至2007年。

但2008年,加工贸易结束了过去连续14年所占比重超过一般贸易的局面,自2010年一般贸易比重超过50%,重新占据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金融危机之前,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均保持高额顺差,加工贸易占据主导地位。

但在2009年开始,一般贸易转变逆差,规模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也保持扩大态势,反映出从过去的简单加工向深加工配套深化,国内配套、增值率逐步提高。

(马来西亚也是出口导向型国家,2008年前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比重差距如何?金融危机后的比重又如何?过后的深加工配套和增值率是否上升?)

(三)贸易结构整体优化,出口进口大类商品地位进一步巩固

首先,中国传统出口商品依赖发达国家市场。2008年,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261类产品中有103种30%以上的份额为美日德三国,其中22类产品一半以上的出口市场是这三国国家。金融危机爆发后,三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是巨大的。

其次劳动密集型产品需求弹性小,受金融影响相对较小,轻纺产品出口降幅明显低于其他产品。

再次,金融危机以后,机械设备、杂项制品出口比重略有提高。机械设备最大出口类别地位继续巩固,比杂项商品类比重高出21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2008年中国初级产品进口比重上升了6个百分点,其中非食用原料,矿物然、润滑油及有关原料一跃成为第二大、三大类进口产品。

最后,目前中国贸易结构呈现两个60%的明显特征。

一个是机电产品占六成,2011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为57.2%,高新技术产品28.9%。

另一个是中间产品占六成。目前消费品、中间品、资本品贸易额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约为20%、60%和20%。

(四)私营企业贸易比重超过国有企业,各种性质企业均衡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为了转型,国有企业受影响最大,民营企业表现较好,国有企业所占比重继续下降,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显著上升。

2008年,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在进口总额中的比例为23.9:55.1:21.1,2011年调整为20.9:51.1:28.0.。

私营企业成为进出口的“生力军”,角色地位不断提升,出口比重由26.6%提高到33.5%,进口比重由14.1%提高到22.1%,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主体中具有增长潜、对中国外贸发展影响深远的组成部分。

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2012年新推出的的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前三甲(华为、江苏沙钢、黑龙江联合石化)进出口额比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统计的前三名(中石化、中石油、富泰华)规模还大一点;第一名华为进出口总额也略超过中石化。

(五)市场多元化战略稳步推进,新兴经济体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

金融危机后,中国积极稳定和拓展外需,努力保持既有市场份额。综合来看,中国在伙伴国中的贸易地位日渐上升,传统市场份额上升,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在上升。

中国在澳大利亚、韩国出口市场中,已占到1/4以上。而在伙伴国进口市场中,绝大多数都超过10%。

2008-2011年,出口方面,美德日三国占中国外贸总额比重减少1个百分点,G20中17个个发展中经济体已占到25.6%,提高1.1个百分点;

进口方面,美德日占23.6%,降低1.8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占35.1%,上升2个百分点。

根据美联社统计资料,2011年中国是124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美国则是76个。

近年来,韩国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为断提升,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对中国外贸的意义甚至已经超过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

目前,韩国成为与中国外贸额超过2000亿美元规模的少数贸易国家或地区之一,仅次于美国,日本和香港,是中国的第四大出口市场、第二大进口国,而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进口市场。韩国成为最成功的以中国为市场拓展本国经济的国家。

如何认识这些新的结构性变化?

总体来看,这些变化都是良性转变。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显示出工业制成品,特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体现了由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向高技术产品出品为主的飞跃。

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的积极互动展示出国内产业阶段性发展的良性循环。贸易主体的市场化特征逐渐形成,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未来一个时期内,上述新的质变不可能发生大的逆转,相反的还会不断强化。

目前的国际经济趋势对中国国内外的环境也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从国际来看,世界主要经济体实现复苏仍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融资环境没有明显改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盛行,都将对中国外贸快速增长带来新的挑战。

从国内来看,国内开放水平与风险程度在同步增加:关税总水平不断下降,进口配额和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全部取消,服务贸易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一些国家频频对中国纺织品、鞋类等产品制造贸易摩擦,不仅影响出口这些产品的企业,还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和就业造成重大的影响。

三、全面塑造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

由于人口众多,市场巨大、资源丰富、增长快速、贸易甚至是军事上,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都已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市场。特别是机电产品零部件的主要出口市场。

1992-2011年,中国对23个国家出口额增加了4860亿美元,比美日两国(4530亿美元)还多出300多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出口增量的26.8%。

中国从新兴经济体获得能源和资源供给,是满足中国工业化巨大消耗的必要条件;中国也是这些能源和资源的主要进口国,占它们出口的70到90%以上。与这些国家的贸易不仅是贸易领域的事,也是中国能源战略的大事情,

受发展阶段、地缘政治、生产力、自然条件、国际生产关系、市场规模、国家干预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里之间的贸易拓展面临很多困难,主要表现在:

(1)伙伴国经济特征差异大,决定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程度不一。

。从人均GDP来看:新加坡最高达46000多美元,而印度、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家仅为1000美元左右。这反映出很多国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既有产业间分工的基础,也有产业内分工的前提。

。从外贸依存度来看:新加坡最高,达391%,越南、中东欧国家也都超过100%,最小的是巴西、巴基斯坦,仅为20%左右;

。从物流绩效指数来看:最高的是新加坡,为4.09,最低的是乌克兰、越南、埃及、秘鲁、俄罗斯。

。进口税率、关税收入占总税收比重两个指标有四种组合。

。第一种是“双高型”,这类国家对伙伴国产品征收高关税,并且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很高,一般来说,这些国家在推动双边自由贸易上进展不大,因为东道国担忧降低进口税率对国内冲击很大。印度比较符合这一特征。

。第二种是“双低型”,这类国家进口税率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关税及进口税率并不会对国内造成较大的冲击。一方面说明这些国家贸易保护程度较小,另方面说明这些国家降低进口税率不会对国内造成较大的冲击。捷克、智、波兰、土耳其等国家符合这一特征。

。第三种是对伙伴国产品征收高关税中,但关税及进口环节税占总税收的比重很小。这说明这些国家贸易保护程度较高,但是降低进口税率并不会对国内造成较大冲击。巴西、阿根廷等符合这一特征。

。第四种是对伙伴国产品征收低关税,但关税及进口环节占总税收的比重较高。这说明这些国家贸易保护程度较小,但是降低进口税率会对国内造成一定程度的冲击。比如菲律宾2010年进口税率为5.3%,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但关税、进口环节税占总税收的比重达23.7%。

(2)双边经贸依赖程度呈现非对称性。

。由于经济规模、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双边依赖关系相差很大,严重不对称。2011年,韩国、巴西、智利、越南、秘鲁对中国市场依赖程度最大,约1/5的市场份额来自中国。

。印度尼西亚、印度、泰国、新加坡在中国外贸中仅占1%-2%,但中国在这些国家外贸中比重都超过10%。

(3)贸易商品结构、区域结构雷同。

。2011年,按照国际贸易分类标准,23个贸易伙伴中除了智利以外,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都是机械设备(SITC第7类),最高的比重达80%,最低的也有30%。

。出口贸易结构的单向化、单一化,体现了双方比较优势,但仍会引起对方国家的担心和不满。

。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很多国家出口、进口目的地市场高度雷同比如墨西哥80%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哥伦比亚40%的出口市场是美国

。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欧盟是最大的市场,俄罗斯55%的市场是欧盟。

。东盟国家进口市场则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4)贸易摩擦问题突出。

。资料显示,2008年,在122个对华贸易额超过亿美元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有89个对中国是逆差,其中45个国家对中国进出口入超在10倍以上。

。与众多发展中国家贸易严重失衡直接关系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据WTO统计,1995-2011年,中国共遭遇853起反倾销调查,而由印度、阿根廷、巴西、土耳其、南非、墨西哥、韩国等7个新兴经济体发起的就达到429起,占了一半,是美国、欧盟总和的两倍。

。综合考察23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摩察情况,以发起反倾销调查为例,印度对其他国家实施反倾销措施最多(656起),尤其是针对中国(147起)、韩国(49起)。同时,中国、韩国是被发起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别为853例、284例。

在传统的发达国家以外,中国要全面塑造与发展中经济体的关系,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第一、在战略上高度重视发展中国家,发布中国对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政策文件,明确政策导向。建立政府主导,政府部门、驻外商经处、社会中介组织及企业共同参与的外经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建立有效的海外贸促机构。实现对外贸易政策与对外投资、对外援助、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政策的协调配合,通过各种途径促进中国对新兴经济体贸易关系的快速发展。加强中国与巴西、阿根廷、印度等主要国家的经贸混委会机制,妥善处理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和经贸争端问题。充分运用各类多边合作机制,与新兴经济体一道,逐步提升活语权和国际影响力。

第二、相互创造需求,开展重点领域合作。中国与发展中国家有着传统友好关系,发展目标相近,应仔细挑选恰当的贸易商品类别,加强物流管理效率,为中国的生产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初级产品或原料来源。要以投资带动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和适用技术输出,加大技术装备和短缺能源资源进口规模,更加平衡地以展双边贸易。

第三、积极寻求与发展中大国和主要能源资源出口国建立双边自由贸易区,最大程度上实现“贸易创造”效应。目前,中国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伙伴国家还缺乏像巴西、印度、俄罗斯这样的发展中大国,而这些国家人口众多、经济增速快,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对中国未来的机电产品出口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的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伙伴中也没有包括主要的能源资源出口国,而发展同这些国家的自由贸易关系,对于保障中国以较低成本获得稳定的能源资源供给十分重要。

在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潜在伙伴国:

(1)韩国。

经过长期的高速增长,中国、韩国都需要尽快拓展国内发展空间,增加市场准入,扩大贸易份额,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无疑是现实的最佳选择。在中韩之间建立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条款在内的双边自由贸易区,具有重要的现实紧迫性。可喜的是,2012年5月,中韩双方已宣布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应力争尽早签订生效。

(2)其他金砖国家。

目前中国和俄罗斯、巴西、南非、印度达成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而且运转良好。下一步,我们需要以其中某一个国家为突破口,进一步强化经贸易关系,尝试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区协定,并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合作机制达到一个新水平。巴西无疑是一个优选对象。目前,中巴经济总量相差2倍,巴西经济总量全球第六,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巴西最大贸易伙伴,巴西是中国的第十大贸易伙伴,双方经济总体呈现互补性竞争,合作空间巨大。

(3)中东欧国家。

要重视开展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关系,以波兰、匈牙利等国家为主,尝试建立更为密切的贸易、投资合作安排,促进货物服务贸易、投资、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加快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