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改革,让数字充满民生魅力
信息来自:中国江西网 · 作者:张若渔 · 日期:29-03-2016

2008-01-18 

  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在近日召开的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强调,2008年将积极创建和完善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专业统计,“完善CPI的编制工作,研究建立城镇居 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制度,研究改进城市房屋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完善居民个人收入统计监测体系。”(《东方早报》1月17日)

  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曾指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就是“缺乏数目字管理”。时至今日,这样的说法似乎仍然没有过时。诚然,当前我们在数目字管理的 能力上已非吴下阿蒙,但无法抹煞的事实是,数目字与现实的隔阂与断裂依然清晰可见:一方面,中央与地方“数据掐架”;另一方面,官方数据与民众感受“分道 扬镳”。如何跳脱出人言人殊的“统计迷局”、提高数目字管理的能力,无疑是摆在政府统计部门面前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当然,数据统计 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细部,事无巨细、牵动万千,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能不温不火、步步为营地积累尺寸之功。以时下之形势,国家统计局选择“与民生密切相 关的专业统计”改革,可谓是向时而动,拿捏社会脉搏、回应民众痛点。“数目字管理”以民生向度为标尺启动统计制度改革,来得恰逢其时。

   统计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民生冷暖、政府决策,乃至整个经济体的稳健运行。如果统计制度漏洞颇多、统计数据失真,必将扭曲市场预期与政府行 为,导致社会资源分配失序,经济体系因寐于形势身陷乱局却不自知,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而民生福利被压抑、侵蚀的状况更是在所难免。

  检视统计制度的种种痹症,不外乎两点:一是统计数据不能显示宏观经济形势尤其是居民消费形态的快速转变,呈现滞后性;二是统计数据的覆盖面狭窄,留下大片真 空地带,呈现空白性。而不管是滞后和空白,都是统计制度的不能承受之重。就以众所瞩目的CPI为例,这个最为人诟病的统计数据长期把楼价、股价、教育消 费、医疗保健消费等等抛在计算体系之外,居民的消费支出一下子被削去半壁江山,这固然能让CPI看上去不那么惊悚,但毫无疑问,这种计算模式因罔顾经济环 境的变化和民生负荷的高昂,绝不是科学和准确的,也是不负责任的。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有赖于统计制度的合理性和专业性。在经 济发展一日千里、居民消费形态呈现多元化的今天,统计制度紧密跟踪时势变化,实现与经济环境丝丝入扣地对接大势所趋,否则统计制度不仅不能为国民经济指点 迷津,反而是一股反噬性的力量。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目力所及的深重现实。国家统计局变革制度的努力,想来也必是基于当下的种种忧虑。在此之际,我们同时 也呼吁,统计制度,包括数据编制的过程、程序等等步骤,能否公开化和透明化,这样岂不是更能促进不管是政府、经济组织还是个人决策的理性和科学?在信息时 代,这显然也是知情权的一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