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
信息来自:理论网 · 作者:中共厦门市委党校 李树毅 · 日期:02-04-2016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二者的融合

  提高技术创新的质量,首先要改变经济、技术两张皮的现状,让技术和经济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实现技术与经济一体化,使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技术 与经济是人类社会进行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其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相互依赖,又互为作用、互为制约的辩证关系。一是经济发展 的需要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动力。国内外的经济发展史都证明了任何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都取决于经济的发展需要,经济上的要求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动力,是技术发展的 起因和归宿。18世纪以蒸汽机为主要标志的欧洲产业革命,19世纪开始的电力时代和20世纪中叶以来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都是很好的例证。二是技术进步是 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手段。技术,无论是经验形态的技术还是物化形态的技术,都是重要的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技术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它将为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缩短空间、促进交往、节省人力物力和发展生产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振兴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三是技术的发展也要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在技术的先进性和经济的合理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在今天,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经 济上的需要,而且取决于是否具备广泛使用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包括与技术相适应的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因为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采用新技术时不能不凭借当时 当地的具体条件,而条件不同,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果也不同。这也正是为什么在相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中,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会创造出极为悬殊的劳动生产力的 原因之一。也是为什么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地区和部门不采用先进技术,而采用适用技术的原因所在。所谓适用技术,就是此时此地能被采用,而且在 生产中能起积极作用,见效快、效果好的技术。这种技术与某一时期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条件比较一致,容易被接受,因而被广泛采用。

  基于技术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如何根据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相结合的原则取得最大经济效益,是技术与经济合理融合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解决技术经济 两张皮任务的根本所在。但现在生产领域对专业研究院所及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难以形成现实生产力。原因是这些“成果”往往是科研单位自行选择的项目,立项之初往往没有经过充分的市场需求调查,研发过程中没有进行经济分析,形成“成果”后也没有相应的市场前景。这样的“成果”要生产单位如何转化成果 转化?!是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技术、经济两张皮的产物,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科研单位找企业,换句话说,就是项目找企业,而不是企业找项目。要切实解决 科研成果转化不力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合作创新,积极推动多种形式的产、学、研联合。推进科技经济一体化,使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实现以生产企业为基础的产、学、研的直接结合。企业所需技术可以是内生的,也可以是外来的。目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经济技术实力都还不强,内生技术不多,要大量借助科研单位和高校的研发力量。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科研单位很难在研发过程中注意到生产技术问题,导致企业在技术应用过程中总会产生这样或 那样的问题。这使得企业对国内科研单位的信任度不高,往往更偏向于向国外同类型企业购买成熟技术。而科研单位也总会埋怨企业“崇洋媚外”,对他们的要求太苛刻。这种由于体制所引发的问题还要双方共同努力逐步解决,这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二、技术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根本推动力

  技术创新能力既决定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现在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增强技术创新 能力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技术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技术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近现代世界历史表明,技术创新是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的 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技术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自然,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发展和应用,最后转化为生产力,离不开观念的引导、支持和制度的保障。可以说,观念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制度创新是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保障。但发明一项新技术并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新产品,占领市场并最后取得经济效益,这是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实现的。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 来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竞争的实质是通过“制造差别化”来战胜竞争对手。技术创新可以利用自己研究开发的优势,在产品的品种、性能、质 量等方面制造差别化;也可以利用先进的工艺设备,通过大规模生产降低产品成本,建立同等质量下的低价格优势;还可以利用流通领域的能力,通过优质的售后服 务创造服务方面的差别化。不管哪一种差别化都可能获得竞争优势,但任何一种差别化都离不开技术创新。因此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 争力的中心环节,技术创新能力直接决定国家竞争力。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主要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引进外国直接投资,以市场换技术的方式,促进 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开始显现。一方面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中国难以从单纯的 劳动力比较优势当中获得应得的利益。另一方面在一些产业领域,正在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对外技术的依赖,大到飞机、小到日用品,国外品牌和技术主导的格局日 益显现。在一定的条件下,技术可以引进,但技术引进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不可能引进的。实践证明,技术创新能力是内生的,需要通过有组 织的学习和产品开发实践才能获得。中国的产业体系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并适时转化为适度的知识、资产,就必须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平台,培养锻炼出自己 的技术开发队伍。实践表明,真正核心技术是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得到的,我们应当依靠自身的创造,在发展技术上,通过自主创新,提升产业素质。把资源决定比 较优势转化为核心技术的竞争优势,应成为当前中国技术进步的立足点。但坚持自主创新也绝不是排斥技术引进,关起门来搞创新,而是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把学 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自主创新类别包括三个方面创新:(1)原始创新;(2)集成创新;(3)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三类中,原始创新的难度最大, 把它放在首位是必需的。但从数量上来说,鉴于中国目前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原始创新不可能,也不应该占很大比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上看,也没有哪一个国 家的原始创新能在创新整体中占有最大比重。集成创新,是指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有机地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是各国尤其是 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方式,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步伐加快的情况下尤为重要,也是中国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一般来讲,单纯的技术引进比较少,更多的是以设备带 技术。我们从新中国建立以来就引进了大量的设备,但创新的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情况下买了装备却没买来技术。其实日本、韩国在发展中走的也是这条捷径,为什 么他们成功了,我们的效果却不理想呢?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科学技术和经济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具体说来,企业引进了设备,只负责制造产品,却不承担相应的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任务,也没有这方面的资金。企业的技术力量也不足以承担如此重任。科研单位有实力,却接触 不到设备,两者因为属于不同部门管辖,缺乏横向联系。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没有彻底解决,在国有企业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大多数企业只有买设备的钱,没有买技术 的钱,更没有用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预算。二是引进设备所带来的技术也是有层次的,包括生产技术、设备运行技术、产品开发技术、产品设计技术、测试检验技术 等。应该说多数企业比较好地掌握了生产和运行技术,但至于其他技术,尤其是设计技术,企业消化得很少。至于产品开发技术一般来说对方是不肯转让的,不少引 进单位争取也不够。以上两个原因造成中国企业不能自主地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依靠不停地引进升级设备实现产品更新。这就是所谓 “反复引进”。我们当前的主要任务应该是花大力气加强对已引进技术项目的消化吸收、改进提高,这是花钱较少、效果较好的路子。今后也还要继续引进,但应做 好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以上三种类型的自主创新中,在中国现阶段,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应该是大量的。一般说来原始创新的源头在高校和科研机构, 之后才有企业的介入,而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两种类型主要在企业。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提高国家竞争力必须以技术创新或引进技术再创新为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