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理想蓝本:美国?还是日本
信息来自: · 作者:白益民 · 日期:15-04-2016

2012-09-26   

   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主要是在学习美国。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来构建中国的改革路径,这一选择让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也带来一系列发展问题,如经济结构不合理、外贸依存度太大、社会贫富分化、持续增长存在严重隐患等。回顾过去,对比中外,我们有许多东西要反省和调整。蓦然回首,一衣带水的日本,或许对我们经济发展更具有参考价值。

  美国经济模式通过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教科书而广泛传播,不仅渗透到全世界的院校,而且渗透到全世界制定政策者的思维之中。急于改变自己落后经济状况的中国,受到这一思潮的影响也颇为深入。但是,在经过近30年的理论借鉴后,我们却突然发现,对后发国家而言,更值得学习的,也许是日本的经济模式。

  总体上看,与美国模式正相反,日本经济模式是非“金融化”、非“股票化”的典范。日本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遗产是“生产至上”,即“造物文化”远远优越于“挣钱文化”;“生产”比“挣钱”更具有价值。再加上岛国贫乏的自然资源,“生产至上”的价值观体现在日本微观经济各个层面。

  日本经济有社会主义特色

  单从宏观经济领域考察日本经济模式的本质有一定片面性,日本经济模式真正优势和特点在微观经济领域,堪称“微观经济的王者”。日本经济体制保留着战时统治经济的属性,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有西方学者称“日本经济体制从外看是资本主义,从内看是社会主义”。

  日本在战后实施经济管制和政企不分的国策,1946年8月,经济界成立了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它是战前的日本经济联盟会及战中的重要产业协议会的延续,这个团体包括了所有的大型工业企业、金融企业和高技术工业。1948年2月,在已经存在的行业协会、地区企业协会基础上,进一步成立了日本经营者团体联盟(日经联),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也被联合。

  2002年5月,大企业团体经团联与中小企业团体日经联合并,组建了新的经团联,会员总数1,623个公司、团体。其中,日本的主要企业1,306个、行业协会(如日本钢铁联盟、日本自动车会等)性质的全国团体129个,地方性质的经济团体47个。时任会长乃丰田前总裁奥田硕,副会长则是新日铁、三菱重工、住友商事、东芝、SONY等日本大公司的总裁,现任会长为佳能前总裁御手洗富士夫。

  除了有全国性质的经济指导机构外,日本企业还建立了各式各样的集团,我们把这些集团划分为“横向企业集团”和“纵向集团企业”两种。“横向企业集团”是主要的集团企业为加强彼此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群,如三井、三菱、住友、富士(芙蓉)、三和、第一劝银这六大财团。“纵向集团企业”是一个在母公司一元化、垂直领导下活动的有机的事业集合体,如丰田、东芝这样的大型制造企业集团。

  日本经济模式在高速发展时期采用的是类似于社会主义国家的完整产业链构建,金融部门向重点产业低利融资,日本企业自我资本很少,大部分是银行的金融资本。日本没有资源,要靠出口换取资源。输入则严格限制,强制进口替代,积极导入技术。在整个产业上大集团协同作战,即协调统一发展,着力发展重化工业、装备业、电气电子等基干产业。

  对内分权,对外联合

  为什么日本在战后采用现在认为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而没有造成效率和效益的低下呢?这是充分竞争和外界压力的结果。

  日本在经济上面临竞争和压力,采用资本主义式的计划经济增强企业竞争力,某种程度上和中国采用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构建自主工业体系的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区别在于,中国曾经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财团”,绝对集权,导致僵化。而日本有6大财团,通过市场作用,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形成“幕藩体制”,达到集权与分权的对立统一。

  日本作为一个资源匮乏、国内市场狭小的国家,如果不能进入国际市场,无疑就是死路一条。虽然当时日本的经济竞争力非常有限,但是加入关贸总协定(WTO前身)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入关后,为了应对国际垄断资本的巨大挑战,日本政府和经团联等机构积极推进了诸多保护本国产业促进民族企业发展的计划和措施。就在日本195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后的几年中,日本六大财团逐渐恢复和形成。

  为了推动制造业的超常发展,综合商社作用不可估量。综合商社作为日本财团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的先锋军,在整个60、70年代上演了一幕幕所向披靡的动人画面。日本的电器、电气产品和汽车席卷整个美国、欧洲市场时,综合商社便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正是这一时间开始,日本采取“稳定股东工作”的措施,重新组建以主办银行和综合商社为核心的、聚集大型企业形成的、以相互持股和内部董事为特征的财团体系。与此同时,国家经济命脉真正掌握在这些财团企业内部培养起来的、高度忠诚的、具有责任感的、实践型的职业经理人。这种由财团机制建立起的日本模式,或由此形成的东亚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在短期内迅速跻身于经济强国、并形成持续发展能力的成功典范。

  任何企业的合并,其本质都是人员的融合,日本集团企业长期的军队化体制和共同的文化传承,大大降低了企业间融合的成本。力量聚集的同时并没有让企业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中国的经济学家们一直认为在中国企业做大很容易就做亡了,这一方面是中国企业做大的时候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而产生统合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缺乏企业间融合的外部环境。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