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马人均收入和贫富不均的变化
信息来自:摘自星洲日报/财经 · 作者: · 日期:27-02-2016

2011-11-17

过去多年来的家庭收入调查显示,只有顶层 20% 的大马收入群取得最强劲的收入成长,尤其是自 1990 年以来,此趋势更为明显(见图一)。 
 
 
底层 40% 家庭的平均收入成长缓慢,在 2008 年平均只赚取 1222 令吉。 

即使绝对贫穷率已大减,但底层 40% 家庭的收入仍然极低,特别是乡区的家庭。 

财富分配的情况无法令人满意,令很大部份的大马人无法分享到国家进展的成果。长期而言,这将打击社会流动性,令大量大马人无法完全发挥和发展他们的潜能,以便为国家作出贡献。 

大 马正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 1957 年,刚独立的大马就像一无所有的初生儿,属于低收入国,过后努力发展经济,于 1992 年晋身为中等收入国。在 1970 年代,大马从原本极赖农产品,成功转型和多元化至制造领域。制造品出口带动大马经济成长。政府的前瞻眼光、人民的高储蓄率以及强劲的外来投资,协助打造大 马成为本区域基建发展最完善的国家之一。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中等收入国是指人均收入介于 3 千 856 美元至 1 万 1905 美元的国家。 

但自从成为中等收入国之后,大马便停滞不前,一个国家要从低收入国转型为中等收入国会比较容易,只要能善用其天然资源和低成本优势以吸引投资。 

但是,低成本的优势稍纵即逝,其他更具成本竞争力的国家如中国和越南兴起,令大马的竞争优势不再。 

如果缺乏新的利基优势和策略重组计划,许多国家将无法突破中等收入的瓶颈,而形成中等收入陷阱的现象。 

虽然大马的收入继绩逐步走高,但是仍低于高收入界线(见图二)。 
 
 
政府需新政策应付挑战 

大马政府在 1971 年推行的新经济政策,成功减少了贫穷和显著的解决种族之间不平衡的问题,但是,这项以种族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存在弊端,在落实过程中也增加了经商的成本,因为寻租、带来了任人唯亲和不透明的政府采购,这助长了贪污活动。 

在 1971 年, 49.3% 的大马人生活在贫穷线以下,其中马来人占了 64.8% , 39.2% 为印度人以及 26.0% 为华人。再者,当时社会、经济极度不平衡,土著只持有 2.4% 企业股权,赚取的平均家庭收入只是国家中值的 65.0% ,主要在传统乡区工作(土著占此领域的 74.0% )。 

新经政策消除贫穷重组社会 

由于这种不平衡无法完全靠市场力量来纠正,政府于是推行了新经济政策,其目的是要消除贫穷和重组社会。 

重 组社会的政策和措施集中在收入平等、就业和创造土著工商业社区。其中供应面的政策是透过教育培训、奖学金和设立精英学院以提供能力,供应面的措施则包括透 过外资委员会( FIC )、工业协调法令、私营化和国民投资计划( PNB )以分配企业股权给土著,同时政府也设立了人民信托局( MARA )、国家企业有限公司( Perbadanan Usahawan Nasional Berhad )和国民投资公司( PNB )以提供支援和特别协助,促进土著参兴企业活动。 

虽然新经济政策在 1990 年结束,其分配财富的主轴仍透过国家发展政策( NDP )、国家宏愿政策( NVS )和国家使命( National Mission )沿续下去。 

新经济政策成功达成原订目标,大马整体贫穷率从 1970 年的 49.3% 显著降低至 2009 年的 3.8% ,而大多数人的一般生活水平都已提高,同样的,各族间的经济不平衡也大幅减少。 

新 经济政策成功创造了土著专业人士和中产阶段,在高增值领域的就业机会更为平等。 2008 年,土著占管理和专业阶层的 51.0% ,土著专业人士如医生、会计师的人数从 1995 年至 2008 年大幅增加,在绘测师中占 60.0% 、医生占 53.0% 以及 52.0% 的工程师是马来人。 

固打制不再适合 

但是,政府意识到在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下,目前的挑战是需要不同的做法。过去纯粹以固 打制的工具不再适合及可持续,将会淡出,取而代之的是以市场友善和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措施。同时,新经济政策的原订目标,如国家团结和社会包容,将持续下 去,惟会以略为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时也改善社会各层面的流动性以及确保收入鸿沟不会扩大。 

经济转型 2020 欲晋高收入国 

随著贫穷率已减至 3.8% ,根据第十大马计划,目前政策的重心是提升底层 40% 家庭的收入水平。 在 2009 年,底层 40% 家庭每月收入低于 2 千 300 令吉,共有 240 万户家庭,其中 1.8% 户是最贫穷家庭, 7.6% 为贫穷家庭以及 90.6% 为低收入群。从图三显示, 2009 年底层 40% 家庭的月收入为 1 千 440 令吉。
 
 
底层 40% 家庭的结构也显著改变。在 1990 年,35.3% 收入介于 500至 999令吉,以及25.3% 收入低于 500令吉。来到 2009 年,则分别降至6.1% 和 1.2% 。 

如今底层 40% 家庭是归类于 1千至 1 千499令吉,以及 1千500 至2千令吉。 

在1990 年,60.6% 家庭收入在 999 令吉或以下,和不到 1.0% 家庭是月赚 7 千以上,而在 2009 年,整体收入分配较为平衡。 

在2009年,底层40%家庭平均分布于城市和乡村,65% 位于柔佛、吉打、霹雳、砂拉越、沙巴和雪兰莪 6个州属,73% 为土著家庭。 

在第十大马计划下,政府以 3 大策划来改善他们的生活,首先是透过教育和企业家计划以建立其能力和增加收入,其次是加强基本的设施以改善生活水平,第三则为针对特别族群如沙巴和砂拉越的土著,西马的原住民、新村的华人和园丘工人提供特订的计划。 

政 府的目标是将贫穷率从 2009 年的 3.8% 减少至 2015 年的 2.0% 、底层 40% 家庭的收入中值从 2009 年的 1440 令吉提升至 2015 年的 2300 令吉、改善整体收入不均,将基尼指数从 2009 年的 0.441 降低至 2015 年的 0.420 、底层 40% 家庭的大马教育文凭( SPM )资格人数从 2009 年的 30% 提高至 2015 年的 45% 。 

李兴裕说,大马贫富不均的现象很明显,因此纳吉政府才推动经济转型,致力于提高人民收入,放眼在 2020 年成为高收入国。 他指出,经济转型计划听起来不错,但执行起来,还有漫长道路要走。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