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服务业 改善就业结构
信息来自: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作者:李晓春 · 日期:14-03-2016

2009-5-31

   摘要:本文考察了南京三产就业比重演变情况和就业弹性,预测了2010年服务业就业吸纳规模。服务业已成为并将继续成为南京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要加快南京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确保南京经济战略实施。 

  关键词:南京服务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的服务业获得较大发展,2005年服务业产值比重上升到47%;服务业的就业比重也有较大上升,由1978年的不到20%上升到 2005年的45%。服务业在促进南京市经济发展和缓解就业压力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也必须看到,南京市服务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仍很大, 服务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至少有20个百分点的差距,仅达到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水平,也低于日本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一、南京市服务业发展和就业结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起,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由“工业型 ”向“服务型”转变的总趋势,服务业占GDP比重不断上升,在发达国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由于技术进步,制造业等行业的劳动生产率 提高,导致就业率下降。为解决就业问题,从服务业人手进行结构性就业转移,在服务业中寻求就业岗位就成为各国的选择。近几年,南京市服务业一直保持稳定增 长,连续多年高于GDP增长率。在产业新增税收中,服务业比重达30%,对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服务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 提升,推动城市集聚辐射能力的提高。据统计,南京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次于上海,居长三角地区第二位,占南京市都市圈总量的43%。南京市一批有实力 的企业,以每年20%至30%的速度向外扩张,苏果超市、苏 宁电器等一批连锁企业,在外省市设立了1 700多个网点,年销售额近400亿元。服务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优化了南京市地区的产业结构。服务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带来就业结 构的演变,南京市服务业在推动就业方面效果非常明显。城市大规模拆迁形成的刚性购房需求及政府为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而推出大量经济适用房的政策,带动了房 地产业及社区服务、商贸、物业管理、商务、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行业全方位的快速增长。以IT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给信息技术、电子传媒、电信业等带来了机会,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这些都促使劳动就业的重心持续向服务业转移。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还存不少问题。如,服务业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新兴的以网络为业务基础的现代服务业在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低,与就业的关联度也不高,这与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素质要求高,限制了低技术水平劳动力的进入有关。 

  二、南京市服务业就业状况实证分析 

   (一)服务业成为南京市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从1995年的79.11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42.62万人,降幅为 46.13%。上世纪90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总量上有所下降,但总体变化不大。服务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2005年比1990年增加了近一倍。三大产 业就业结构的演化有如下特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南京市的第一产业已无能力吸纳就业并排斥劳动力;1998年是南京市第二产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转 变的年份,1998年后服务业较第二产业具有更强的吸纳就业能力。 

  1996~2005年,南京市第一产业就业弹性除1997年以外都为负 值。这表明第一产业已不具备继续吸收劳动力的能力,而且出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外移的现象。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从2002年开始,由负值转为正值,表明 由排斥劳动力转为吸纳剩余劳动力。而服务业除1999年以外,就业弹性均为正,最高达0.605,成为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良好途径。可见,服务业已成为并将 继续成为南京市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 

  (二)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联性分析。就业结构偏移度指某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该地区就业总人数的 比重与该地区产业生产总值与该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之差。偏移度大于零,称为正偏移,表明该产业内部就业已饱和,有劳动力外移的压力;偏移度小于零,称为负 偏移,意味着该产业存在继续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通过对表3数据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可看出南京市地区服务业就业结构偏移度的变化情况。农业都为正偏移,制 造业和服务业均为负偏移。这表明,南京市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农业较高;农业内部长期存在隐性失业,劳动力过剩。但这种偏离程度呈下降趋势,表明今后 南京市的农业部门会继续释放出剩余劳动力,但不会大幅冲击劳动力市场。另一方面,南京市服务业就业结构偏移度逐渐向零靠近,从1995年的-0.11上升 到2005年的-0.02。这表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演化差距在逐年缩小,结构调整逐步规律化;也表明了服务业就业空间在缩小并趋于饱和,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在逐年下降,传统服务业经过多年恢复性增长后逐渐步入稳定发展阶段。 

   2001年服务业新增就业人数为4.82万人,而2005年新增就业人数为4.83万人,这说明服务业的结构偏移度虽有向零靠近的趋势,但服务业吸收就 业的绝对人数并未减少。这是因为南京市近年来以物流业、软件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显著,物流业实际到资同比增长23.7%,软件业的项目数和协议外资 分别同比增长33.3%和24.7%。此外,英国渣打银行、恒生银行,比利时联合银行等已在南京市设立分行,为南京市的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使服务业保持 吸纳就业人数的绝对规模。因此,发展现代服务业能使服务业保持并扩大就业水平。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1964年)利用多国模型对GDP和就业在三产中 的结构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归纳出人均GDP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如表4。2005年南京市服务业从业人数为124.51万人,就业比重为 45%,就业增长率为3.51%,就业结构偏移度为-0.02,当年人均GDP为4 087元,折合成为上表年份的美元进行比较,可看出南京市服务业就业偏移度明显高于表中相应的数据,这意味着南京市现有的服务业就业比重提升空间有限,需 要寻找新的增长点带动服务业就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为最终消费者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金融、 物流、保险、房地产、咨询、信息服务、科技开发、商务服务、教育培训等行业,它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发达国家服务业内部结构发展方向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 和消费性服务业下降。从表5可看出,2003年以后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发展趋势不明,其中的金融业就业比重不升反降,表明南京市现代服务业发展 不足。因此,南京市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加快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注:有关表无法下载)

  四、政策建议 

  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优先发展生产性的服务业,以促进就业结构的改善。从市场需求的角度看,如果今后南京市不能形成新的市场需求,就不能扩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坚持发展制造、科研为主导的经济政 策,就能创造出新的需求,使产业发展与服务业的发展相辅相成。在南京市侧重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既可以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使高新技术产业、 先进制造业尽快成为南京市产业经济的主流,又可以为南京市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创造市场需求,扩大就业,收一举三得之效。但特别注意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做好人才准备。作为省会城市,南京市拥有43所各类高等院校和105家科研院所,科技实力雄厚。政府可出面引导建立多形式、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体系;改 进高校专业课程设置,使毕业生更适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