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福利: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理论和政策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4-03-2016

 

欧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前后的就业模式和对待弱势群体的方式 

历史阶段
就业模式
工业化和都市化前
工作场所和家庭生活同在一个小区,没分离。
 
没有失业概念,也没有“工资就业”
 
社区就业或就业的社区并没有出现。
 
当时的劳动基本上是“无薪”的。
工业革命和都市化初期
就业场所和家庭生活场所混合在一起,仍分不清。
 
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也分不清。
 
逐渐出现“社区就业”,现代城市开始萌芽。
 
开始出现“工资就业者”。
工业革命和都市化时期
就业场所与家庭生活场所分离。
 
现代城市逐渐形成,工作地点与住所完全分开。
 
出现“社区就业”。
 
无薪劳动者变成“工资就业者”。
 
工厂和服务业明显集中在城市。
 
出现雇主(资方)、雇员(劳方)、工会、政府关系。
 
 
历史阶段
对待弱势群体的方式
工业革命和都市化前
没有失业的概念
 
没有对待弱势群体的政策
 
当时只强调“道德”,民间的互相协助精神。
工业革命和都市化初期
基本上与工业革命前差不多,没有明显的扶弱政策。
 
“社区就业”和“工资就业者”出现后,失业者明显出现。社会结构变化了,城市生活与乡村社区的生活不一样。
 
经济研究也明确有了就业与失业的概念。
 
政府都注重就业机会的增长。
工业革命和都市化期间
出现“失业津贴”。甚至出现“喜痞士”,只靠津贴。
 
稍后政府负担重了,开始考虑是否“值得津贴”。
工业革命和都市化后期
英美右派上台,强鼡工作而不是津贴。
 
以工代赈,提倡积极公民政策。
 
社区就业成为地方政府的核心议题。
 
注重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政治与选票的因素)。
近代
提倡具“社会目标”的企业。(Social Enterprise
 
企业兼备经济与社会双重特性,形成第三体系。
 
社会企业主要不是利润最大化,兼顾社会责任。操作模式同在一个市场,与一般企业的模式相同。如比利时的社会目的企业、意大利的社会合作社、芬兰的社会公司、德国的另类企业、法国的工作整合社会企业、协会、合作社。
 
 
 
西方的社会企业或另类企业和私人企业的异同
共同点:
在同一市场中操作,操作模式与私人企业一样。
异点:
社会企业跨越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兼备社会和经济双重特征。
特点
社会企业多属中小企业,又被称为通过工作培训中小企业,通过社会就业协助弱势群体进入经济主流。
 
 
 
社会企业的争论性
右倾派系的观点
贫困与劣势成因主要是个人因素。
 
缺乏工作动机
 
依赖性强
 
缺乏责任感
左倾派系的观点
社区企业的工资是低的,员工质量不高,无工作动机的说法是上不住脚的。
 
市场分为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社区市场是次要市场和边缘市场,就予以协助。
没争议点
推行“工作福利”(Workfare)。
 
 
 
对中国的启示
 
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就业问题,中国人口特别多。
 
为弱势群体提供工作是最好的福利。
 
地方政府和社区可扮演主要的角色。
 
劣势群体的就业与福利问题需要政治制度、经济市场、社会环境、文化模式和个人努力的有机结合。
 
中国企业应弘扬社会责任感,非只顾赚钱。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