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业界与学界合作 打造知识经济新时代
信息来自:南洋商报 · 作者:游燕燕 · 日期:08-05-2017

2015-12-22

在这追赶知识经济浪潮的时代,业界与学界的合作关系日渐紧密。双方的合作不仅限于提供实习机会,为国家发展达到创新与成长的目标更被高度重视。

许多人认为,比起其他发展国家,大马的知识经济似乎落后一大截,而且显得力不从心;无可否认,这是事实。有鉴于此,我们更要了解个中原因,探讨业界与学界之间的鸿沟,拨开迷雾,才见蓝天!

2015年“第11届默迪卡奖圆桌会议”(Merdeka Award Roundtable)探讨的议题是“为创新与成长加强业界与学界的合作”;换言之,就是一个巴掌拍不响,双方都有责任。

这次受邀参加小组讨论的嘉宾包括马来西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MTDC)总执行长拿督诺哈林尤努斯、PlaTCOM Ventures副主席比润妲姆如蒂、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副校长(研究与创新)阿曼法乌兹伊斯迈尔教授、国家创新机构(AIM)总执行长马可罗萨里欧及马来西亚专才机构(TalentCorp)总执行长佐汉玛莫么利肯。

马来西亚对提升价值变动与知识经济怀有很大的志向。创新是引领成长的第一动力,而业界与学界之间的合作是促进创新与成长过程的关键。且来听听5位来自相关领域的专人分析目前概况与所面临的挑战!

●拿督诺哈林尤努斯:需企业与政府参与

首先,我们必须懂得分辨知识产权商业化和技术转移。前者是通过大学提供的知识和技术专长,把技术以产品的形式进行商业化,进而与相关业者展开合作;后者在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的转移或知识的应用过程,不仅需要依靠大学自身知识力量的优势,还需要企业、政府等的共同参与。

究竟大学需要做些什么呢?在90年代,商业化的构想非常新颖,很多教授认为那并不重要;现今,商业化的影响力涉及一个国家的发展,大学必须适应和面对这个事实。经营大学也应具备经商的思维,别只是等待业界或政府关联公司授予合作项目,而是要主动追求和执行。

多加推广大学研究和成功案例

由于缺乏沟通,很多业者对大学正在做或已有成果的研究并不了解。我们应该多加推广大学的研究强项和成功案例,让有关业者发现其潜能,对科研成果所开发的技术产生信心。

其实,我国也有一些业界与学界合作的成功例子。比如,橡胶木业和油棕业是最佳知识产权商业化的例子;此外,马来西亚工艺大学(UTM)创立的先进膜技术研究中心(AMTEC)和噪音与振动研究所(IKG)也是世界级的研究中心。

大学经常会被问同样的几个问题——“你们花费了多少研究经费?”、“科研成果是否有进行商业化?”可是,却从来没人问——“你们是否有在业界投入研究成果的相关服务?”、“这项研究的回酬价值是多少?”如果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问题,相信业者对学术界的研究将产生更大的信心。

●PlaTCOM Ventures副主席比润妲姆如蒂:把创意产品商业化

从我国学界的整个生态系统来看,当中缺少了一个组成部分,即技术转移办公室(TTO)。技术转移办公室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关键环节,同时在科研成果从大学、研究机构向业界转移的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

目前,本地的技术转移办公室面临职员缺乏技能的问题。即使经过培训,职员流动率还是特别高;其最大原因是人力资源共用以致职员需随时被调派到其他地方,而大学方面却缺乏接续的管道,间接影响了大学与业界之间的沟通。业界无法得知或不清楚有关大学的科研成果,导致对本地大学的“产品”失去信心;因此,业界和学界思维和期许产生了不匹配的状况。

在学界方面,他们以基础研究为主,现今也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倾向于应用研究;在业界方面,他们则尝试辨认具有商业化潜能的创新点子和研究项目,以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然而,双方却因着对对方的思维、科研成果与市场进展和需求不了解,而错失了合作机会。

建立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了加强业界和学界的合作关系,我们必须有一个中立的平台。有鉴于此,政府设立了PlaTCOM Ventures,主要是把创意产品商业化,并协助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融资、技术原型、设备、测试、验证和认证及产品化。

其实,大学确实生产了不少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问题是为数不多,无法引起业界的兴趣。我们必须提升科研的素质和数量,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同时让业者了解科研成果的市场策略和潜能,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马来西亚科技大学(UTM)副校长(研究与创新)阿曼法乌兹伊斯迈尔教授:文化障碍与基金局限

创新点子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是要将之化为产品或服务的形式打入市场。我国在这过程中究竟面对什么障碍或局限?

我以大学的立场分析出3个关键点。第一,文化。在大学的传统学术思维上都是以教导、监督、发表刊物为主。知识经济时代已来临,学者在思维上必须作出改变,除了基本的学术工作,也要善用知识和研究生产对社会、业界和经济有益处的产品。若要达到知识转变成经济的目标,我们一定要克服文化和思维上的障碍。

第二,业者和学者的认识。一般上,学者对业界的认识有限,而业界对学术界在做什么也毫无概念。唯有提升对双方的了解,才能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第三,产品商业化。除了进行基础研究,在新经济体系下,我们必须将之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积极推动研究、开发及商业化(R&D&C)。

我们也发现,我国业者或投资者不太愿意投资于本地的产品开发。大学若要把科研成果商业化,必须获得业界的资助。举个例子,基础研究的经费需约10令吉,产品开发的经费可能需约100令吉,庞大的研究经费仅靠大学一方是无法承担的。

需要业界的资助

我国共有5所研究型大学,不仅拥有80%的商业化产品专利,也是各项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对国家与社会带来很大的贡献;可是,还是有很多人对研究型大学从事的研究工作并不了解,这是最大的问题。

根据我在大学研究领域的多年经验,期间的科研成果并不少,可是每当来到产品商业化的阶段时,业界最后还是会选择国外的产品,这是一个令人沮丧的情况。因此,改变人们的观点和思维很重要。我国不乏产自本地的技术与服务,如果连本地人都不用,谁会用?

●马来西亚创新机构(AIM)总执行长马可罗萨里欧:将知识产权变财富

近年来,我国业界与学界之间的合作可说是跨前了一大步。不过,在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商业化方面,大马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在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方面,马来西亚创新机构将会通过四大支柱,即中小学教育系统、高等教育、市场领域及政府来培养创新的经济生态。至于创造财富,主要着重于将知识产权转变成实际财富。

可获扣税

为鼓励业界加强与学界合作,培育可用人才,政府实施的措施之一是因投资于研究项目而遭到亏损的业者可获扣税。

一般上,业界是根据大学的科技成果挑选适用的“产品”进行商业化,可是可用技术却被局限,这延伸至另外一个问题——研究资金,提供给大学的研究资金必须持续提供直至研究完成,然而具体的期限无人知晓。

政府在这方面也作出了努力,设立了一个“公共基金投资委员会”(JKPDA),负责调整所有政府部门和机构的研究资金应用,其中有46间政府机构为产品开发和商业化提供资金。

●马来西亚专才机构(TalentCorp)总执行长佐汉玛莫么利肯

妥协中寻平衡点

业界与学界的合作关系就像一场婚姻,双方必须拥有相同的语言,了解对方的想法,从妥协中找出平衡点。

我们从一项调查报告中发现,业界与学界之间的对话确实不够。有时候,双方提出的问题很多,却没有继续跟进对方是否正在解决问题或已把问题解决。无可否认的是,双方的合作关系已建立起来,当中也有不少显著的成绩,但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善用现有人力和资源

大学的主要“产品”是人才,这是一个挣扎点。本地大学依然存在着观点差异的问题,部分雇主对本地毕业生抱持什么观点?是否对他们有信心?我们必须更努力地让大学毕业生迎合雇主的要求,大学实习计划在这方面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我们不能经常以发展国家的成功案例作比较,因为他们拥有庞大的资源。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的经济和资源发展情况,善用现有的人力和资源,与业界专注的发展趋势并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