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教育改革纲要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9-02-2016

 

第一节、信息化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第二节、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

第三节、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第四节、住处民化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节、信息化的概念、特征与意义

(一)信息化的概念

(二)信息化的特征

1、信息化兴起是社会信息化的产物

2、信息化兴起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3、信息化的兴起与发展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必然

(三)信息化的意义

1、现代化的标志

2、社会管理的高效性

3、优化国民素质的新动力

第二节、信息化对教育的挑战

(一)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

1、传统教育的特征

1.1、教育研究形而上学化

1.2、科学观狭窄化

1.3、教育价值取向单一化

1.4、三个中习: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

2、传统教育的局限

2.1、目标制定的局限(围绕考试范围,填鸭式的教学)

2.2、教学内容的局限(统一教材。。。。。。)

2.3、教学手段的局限(强记,忽视获取知识的方法)

2.4、教学评价的局限(以考试为中心)

2.5、教学中心的局限(重视“教”的艺术,忽略学生“学”的艺术)

2.6、教学时空的局限(限于课室,课时,现代用广播,远程教育,全球教学。

3、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3.1、教育目标多元化(适应环境变化、具创新能力、品德、健康、现代人)

3.2、教育内容立体化(网络教育模式为立体模式)

3.3、学习过程个性化(教师统一教学为主体,学生为主体)

3.4、教学手段网络化

3.5、信息传输数字化

3.6、教育体制弹性化(随着知识的迅速更新,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地“充电)

3.7、教育体系终身化

第三节、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内容包括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韩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略)

第四节、住处民化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

1、知识观的更新

2、教育价值观人更新

3、人才观的更新

4、学习观的更新

5、师生关系观的更新

6、教学环境观的更新

7、教育管理观的更新

(二)教学过程的优化

1、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

1.1、整合的内涵(有利于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课程和学科课程信息化,课程评价信息化。)

1.2、整合的目标

1.2.1、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1.2.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能力,从知识累积转为知识创新。

1.3、整合的原则

1.3.1、改变传统的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

2、教学过程的重构

信息技上了一个定义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结果是新的教学过程观的构建。这种新型教学过程观体现了师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体验性“、”互动性“、“建构性“等特点。

2.1、体验性: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协作性学习”、“基于项目性的学习”、“在做中学”等等的重要性。

2.2、互动性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3、“建构性”主张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教育信息化不是把零碎的、不分巨细的内容硬塞给学生,让学生强化记忆,应付考试,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学习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一种终身学习的能力。

3、教师发展的要求

3.1、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给文盲下了个定义:现代文盲是指不能识别现代信息符号,不能应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和管理的人。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就是“扫盲”。

2、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收集信息、选择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以及开发信息资源的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人的最基本能力。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

3、从信息论的角度讲,教学的过程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处理、传送和接受的过程。教师应具备以下较高的信息素养:

1、信息意识

2、信息知识

3、信息能力

3.2、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现代信息技术的要求来看,信息社会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角色形象,这种角色是多元化的。

1、帮促型

2、伙伴型

3、科研型

4、学习型

讨论与实践

1、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有哪些主要和特征?

2、信息化对当前教育改革提出了什么具体的要求?

3、世界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哪些主要的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