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经济结构
信息来自: · 作者: · 日期:16-02-2016

信息化经济结构

信息经济既具有与其他经济一样的特征,也具有一系列它所特有的结构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的广泛应用,近些年来,世界信息经济的结构正在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信息经济的结构特征越来越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传统的企业结构都是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而新兴信息企业结构都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不但投资少,效率高,最终还将把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得到全面发展。

2.信息经济的劳动力结构是智力劳动型的。企业结构的状况决定着劳动力结构的状况,由于新兴信息经济的企业结构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而以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软件编制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主的劳动力结构也必然发生根本变化,传统体力劳动者将经过再教育成为新的脑力劳动者。

3.信息经济的产业结构是低耗高效型的。这些以新兴科学知识和高技术为基础的尖端信息产业群,具有高效率,高增长,高效益和低污染,低能耗,低消耗的新特点。在传统产业日益衰落的过程中,专业化,小型化的新兴产业却在迅速发展。这种产业结构及其技术结构的变化,将会使劳动生产率获得极大增长。

4.信息经济的体制结构是小型化和分散化的。小型分散化的水平网络式的管理体制将代替集中,庞大而又互相牵制的传统金字塔型的体制结构,小公司,小工厂等横向组织将代替大公司,大工厂等纵向组织。信息经济的体制结构小型化和分散化,绝不意味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降低,而恰恰相反,通过信息化,生产在更广泛,更深入的程度上社会化了。

5.信息经济的消费结构将是多样化的。传统工业生产是大规模的集中性生产,产品单一,规范化,虽然成套生产,但是品种少,规模单调,不能及时满足多种多样的社会需要。由于信息经济的生产机动灵活,分散化,它所提供的消耗品将是更加丰富多彩,更符合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

6.信息经济的能源结构是再生型的。传统经济的能源结构是非再生型的,如煤炭,石油等,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不能再 生,而且浪费大,效率低,污染严重。信息经济的能源结构主要是再生型的,如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等,它们不仅可以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有用, 干净,效率高。

 

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陈清泰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是中央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内在要求,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解决经济运行中资源环境压力大、流动性过剩、农民增收难等突出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信息化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的方向。

一、发挥信息化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

——信息成为生产要素,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特征。信息化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催生了新兴科技产业和信息服务业。

——信息技术应用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及时,在促进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的同时,有利于支持决策,捕捉商机,拓展市场,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信息化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信息产业是高新技术产业中最活跃的部分,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信息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代表,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同时,应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改变其设计、生产和流通方式,有利于推动企业流程再造与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

——信息化是推动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的重要引擎。对技术创新而言,通过信息技术推动相关科学知识、技术诀窍和金融、人才、专利等创新要素信息扩散,可以促进创新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获取,降低创新成本;对体制创新而言,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要改进生产手段,优化生产流程,而且要求组织调整,管理体制创新,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甚至法律法规体系。

在推进信息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要特别关注两点:

一是要注重发挥信息化对观测经济结构调整状况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显著增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清晰、完整掌握经济结构调整的动态信息,科学、深入分析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关系,以推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等传统产业改造和转型,支持高技术、高就业、高利润等新型产业发展。

二是注重发挥信息化对提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科学性的重要作用。发挥信息化条件下显著增强的知识处理能力,严谨、完备描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特征,准确、合理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

二、促进信息化与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密切融合

(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并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现代农业,要充分考虑人多地少的国情,适应以家庭承包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特点,广泛应用农业科技信息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土地产出,增强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围绕城乡“信息不对称”的突出矛盾,抓住市场、科技、生产、流通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关键环节,深化信息化服务和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

——建设涉农信息资源体系。要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多样化需求,统筹规划与整合开发市场、科技、农资、气象、水利、生态环境、质量安全、政策法规等信息资源和特色农业信息资源,加强农业实用技术信息数据库建设,形成功能完备、内容丰富、质量可靠的涉农信息资源体系。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综合利用网络、呼叫中心和广播电视等信息技术,结合传统手段,加强对农民特别是农技推广员、农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大户等的科技信息服务;创新农村科技信息入户模式,提升农业科技推广的信息服务实效。

——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围绕市场需求,加强农业市场信息服务,特别是要加强国家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和应用,注重农产品供求信息、批发交易与期货交易信息的采集、汇聚、整合和开发,强化市场预测和决策支持功能,向生产者提供准确的导向信息,抵御市场风险。

——重视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造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精确性。

——推进市场流通信息化。加强农业、商务、邮政、质检等部门涉农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城乡一体化市场流通信息服务。

——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整合。继续加强通信和广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网络资源和信息传播渠道整合利用。

(二)促进服务业发展

第一,借助信息化条件下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金融保险业要借助信息化设计产品、拓展渠道、管理风险;现代物流业可以借助信息化规划路由、跟踪进程、管理客户;管理咨询业要借助信息化整合知识、分析案例、设计方案。

——依托信息通信技术,发展涵盖信息通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和信息内容服务的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市场结构,推动有效竞争和技术、商务模式创新。建立和完善信息服务领域的法规、标准、统计指标、产业分类和企业、产品的认证制度。加强信息服务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特别是要进一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不断创新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内容。要加强电子商务信息、供应链、现代物流、交易、支付等管理平台和信用自律体系建设,为电子商务应用主体提供灵活、便捷、安全、高效服务。

积极推进中央企业和中小企业信息化,鼓励企业链接社会化的电子商务平台,更好地融入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

第二,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面向中小企业的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推广信息化应用服务,引导商贸、旅游、餐饮和社区服务等就业容量大的传统服务业创新发展模式,注入发展动力。

(三)促进工业结构调整

第一,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

——要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石油、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信息监测与分析,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为目的,加强信息化应用,服务于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服务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调控目标的实现,推动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通过利用智能化、网络化手段,提高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在基础制造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国防安全核心关键技术及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元器件等领域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的设计与制造,促进制造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转变。

一是在生产控制层面,要以网络化数控设备为基础,围绕创新研究和开发设计、工艺管理和加工制造、过程协同和质量控制、物料配送和产品管理等生产制造的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

二是在资源配置层面,要以成本分析为基础,围绕外部协作、内部计划、及时响应等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市场响应效率。

三是在规划决策层面,要以信息管理为基础,围绕产品市场与客户关系、人力资源与资本运作、发展战略与风险管理等关键环节推进信息化,以提高企业开拓创新、管理风险的能力。

第二,坚持自主创新,发展新型工业,特别是在一些重要领域要有所作为,着力形成研发、产业与应用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无线射频等领域,加快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家标准的推广应用,实施自主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加快推进高性能计算、可信计算、无所不在网络及其信任体系的研发和产业化。
 

吕新杰:信息化助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

2013-11-20  来源:通信信息报  作者:陈丽容
 
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作为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电信运营商只有强化宽带网络建设,不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信息化应用等,才能更好地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备受关注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于日前闭幕。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全文播发,就下一步改革做出全面部署。作为改革重点,经济改革由此备受瞩目,而随着信息技术不断革新、全球化脚步持续加快,加上信息消费有着低碳环保、可持续性强等优势,都将推动信息消费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那么,应该如何发挥信息消 费作用?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就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分析师吕新杰。

记者:信息化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国家陆续出台的宽带战略以及信息消费战略都说明了这一点,那么,您如何理解信息化在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吕新杰: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对我国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促进电子商务、软件外包、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兴业态的发展;使传统行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各流程更加高效,大幅 度提升其生产效率,最大化地利用劳动力、原材料等资源。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将使宽带这条高速公路更加畅通,将优化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环境,将支持并推动 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化更快速发展。而且有众多研究表明,宽带比其他ICT技术更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并且对发展中国家的作用更为显著,仅在提升生产率方面,宽带平均每年帮助制造业提高5%、服务业提高10%、信息产业提高20%的生产率。

同时,信息消费在优化消费结构的同时,也会反作用于产业结构,使得较落后产业中的资金、人才、技术向更高的产业转移。信息消费具备极强的国民经济产业关联效应,信息产品与服务所对应的产业跨了第二、 第三两大产业,与上下游行业的联系非常紧密,扩大信息消费对于产业结构升级作用显著。

记者:从现实情况看,您认为应该如何发挥以上两个战略的作用以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如政策细则方面应该如何实施?

吕新杰: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明确经济社会各 领域信息化的目标和路线图、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和税收激励、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和资源共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统计监测、加强人才培养等政策措施来更好地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和信息消费战略。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通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鼓励市场竞争等来激发企业的活力,发挥企业在信息 化应用创新、网络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宽带应用、信息消费产品等市场需要的把握更准确,对潜在 盈利机会也更敏感。

记者:从参与方看,作为信息化建设主力军的电信运营商应如何更好发挥作用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产业链各方又应该如何积极调动?

吕新杰:电信运营商首先要强化宽带网络建设,不断扩大网络覆盖范围,提升网速,不仅要发展无线宽带,还要发展光纤宽带,网络资源优势是运营商在信息化产业链中立足的根本。其次,要争取打造具有开放性的、能够聚合众多信息化应用开发者、便于开发者和客户达成交易、能够良性循环的信息化平台。最后,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发信息化应用,比如向广大中小企业 提供经济实用、安全免维护的“一站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除电信运营商外,还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协同努力以打造完整的生态系统和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高端器件、关键芯片、基础软件等产业链上游环节增强研发能力,提高产业化水平,降低对外依存度; 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研制,加速信息安全相关标准规范建设,增强宽带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为信息技术产品的发展与应用提供安全可信的环境;需要互联网 企业不断开发出有利于企业提升生产效率的创新性应用等。

记者:在经济改革中,国外发展的经验有哪些,这些做法对我国是否有借鉴意义?您对信息化助力中国经济结构升级还有哪些建议?

吕新杰:从美国的“点燃美国”计划、日本的 “日本再兴”战略等来看,发达国家对于推动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最新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细化和调整信息化发展战略。日 本政府总结了以往仅划定ICT应用重点而缺乏实际应用策略的经验教训,在最新的战略制定中,明确了ICT应用与广泛领域结合的具体政策和路线图。“点燃美国”计划确定教育与劳动力培训、清洁能源、健康医疗、公共安全、交通运输和先进制造为六大优先发展领域。二是发挥民间力量,创新政府产业界合作模式,形成合力。美国成立完全由产业界组成的“点燃美国合作伙伴机构”,负责计划的创新决策与项目管理。日本建立上下联合、官民结合的推进机制,通过企业、大学、研 究机构及政府机构等的合力来推进ICT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三是强调公共信息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主要发达国家将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作为培育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和信息消费的重要途径。“点燃美国”计划提出后,多个政府部门将现有科技项目与计划对接,以提供更广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发展国家经济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十五 "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并明确提出了调整的目标和任务。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确保新世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正确抉择。任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事物或形态,都有优化的内部结构,而优化的结构并非与生俱来或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环境的改变不断调整演化而来的。国民经济体系也是这样。人类社会从畜牧文明向农业文明、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断进行结构调整积累到一定阶段而实现的质的跃进。当今,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浪潮波澜壮阔,席卷全球,世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愈益明显。面对这一历史性大调整,顺之则兴,逆之则衰,必须不失时机地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建议》确定"十五"时期的主题是发展。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有新的思路。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就是新世纪之初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思路。

经济界人士普遍认为,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举措。   

经过新中国成立50年来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生产力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经济发展已基本走完解决人们温饱生活的阶段,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当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竞争力不强,特别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二是地区发展不协调,生产力布局不尽合理,东西部差距较大;三是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当前经济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大都与经济结构不合理有关。 

近年来,人们经常谈论"买方市场"、"生产过剩"。其实,我们许多产品卖不动,根子就在于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长期习惯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大而全"、"小而全"十分严重,很多行业生产能力大量过剩。国家统计局对900多种工业品生产能力的普查表明,半数产品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低于60%;另一方面,市场需求旺盛的一些产品,我国产业又不具备生产能力,其投资设备、优质原材料的60%以上依靠进口。透过这两个 60%不难看出,传统产业和产品结构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如果不大力调整现有经济结构,不仅会影响当前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而且将严重妨碍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正如有的经济专家所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成长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现阶段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集中体现在结构优化、资源最佳配置上,只有加快结构调整、升级,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才能收到1加1大于2的结构效益。   

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仅是促进国内经济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从国际范围看,在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在加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近10年来,美国的产业、产品、企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信息化为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为90年代美国经济焕发生机提供了"新鲜血液" 。美国商务部发表的《2000年数字经济》年度报告显示,1995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中30%以上来自信息业的贡献。信息业已成为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当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抓住机遇,大力调整本国经济结构,以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邻国印度经过多年的努力,航天、信息特别是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印度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生产大国。其软件产业产值在 1988-1999年度达到40亿美元,是10年前的100倍。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果断地抓紧进行结构调整。从某种意义上说,调整的快慢、成功与否,决定着国家的竞争力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国际地位。对此,认识早、调整快,就主动;反应迟、调整慢,就被动。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这样一个严酷的现实: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界已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所打破,国内外两个市场逐渐融为一体。我们的产品不仅在国外、而且在家门口,都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市场竞争不仅是数量的较量,更重要的是技术、质量和效率的角逐。如果我们不抓紧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不下大力提高企业竞争力,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产品被迫退出国内外市场,就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应从战略高度认识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培育和造就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这样才能在21世纪更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实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也是扩展经济增长空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篇大文章。所谓"战略性调整",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适应性调整,而是新技术革命带动的结构升级性调整;不是局部性的调整,而是包括地区、城 乡经济结构在内的整体性调整;不是片面追求总量扩大的调整,而是全面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调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建议》第一次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定位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明确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显示了世纪之交党中央的远见卓识。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的新形势下,通过结构调整寻求经济增长新的拉动力是大势所趋。将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集中优势力量加速发展信息产业,这是能否缩短我国同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关键。只有使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使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十五届五中全会吹响了中华民族新世纪进军的号角。只要我们统一思想,牢牢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坚持在发展中抓好经济结构调整,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保持快速发展,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 

《解放军报》 2000年10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