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社会50人论坛”首次研讨会召开
信息来自:腾讯科技 · 作者: · 日期:20-02-2016

2013-02-27 

[导读]我国正处在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成为越来越多人讨论的热点。

腾讯科技讯 2月27日消息,“信息社会50人论坛”2013年度首次专题研讨会今日在京召开,在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组织与主持下,与会专家就如何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这一问题进行的深入讨论,就信息化在转型期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发展的路径选择等核心问题展开了高端对话。

据悉,在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一理念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我国正处在向信息社会的加速转型期,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成为越来越多人讨论的热点。

在此背景下,“信息社会50人论坛”的召开旨在从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来认真地研究、解答、探索,这样的话能够为中国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力,以期在将来的发展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阿里巴巴网微研究中心主任阿拉木斯(微博)、中国信息协会副秘书长何霞、互联网设计中心主任胡延平(微博)、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微博)先生、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阚凯力、财讯传媒集团(SEEC)首席战略官段永朝等先后在会上做了重要讲话,并针对中国特色信息化的建设展开了讨论和研究。

论坛秘书长于凤霞认为,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警惕四大风险,一,错失大好机遇的风险;二,措施不得当,可能会造成投入大,实效差的风险;三,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安全隐患的风险;四,数字鸿沟加剧的风险。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在研讨会上表示,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来看也是到了关键点,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家的思路来看也是处在一个正在寻找新出路的时候, 按照美国的特色、欧洲的特色都是不适合的,怎么提前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新的生产力的平台基础上面,能够自己把自己中国的精英、智慧打造自己的信息化道路和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起到先锋的作用,这是IT界应该重视的事情。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何霞认为,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相互关联,有了物联网之后,必须有云计算的平台 来支撑。同时云计算的平台必须要跨行业的,包括公共数据大数据的开放,三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推动中国信息化部分技术的模式。

国 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表广示,信息化和科学技术是一样的,或者说信息化、信息技术本来就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都是无孔不入的。应该融入到每一 个角度去看待,而不是独立性、概括性。以更加强调信息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支撑、服务、相互的交叉,“龙的后半身在工业化、农业化,而脑袋在信息化”,否则就 是空谈。

据悉,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底将会就相关专家的思考和探讨推出年度报告,对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提出新的思考。

以下为论坛组织主持人、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总结实录:

张新红:谢谢各位专家的发言,对于今天论坛,我花两分钟时间做一个简单的感受分享,讨论的内容和成效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反思,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演化和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

第二个方面,通过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对信息社会的一些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内在的要求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第三个方面,通过过去对信息化的理论、实践以及政策的反思,从这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思考。

第四个方面,就如何走好中国特色信息化的道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五个方面,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命题和课题,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咱们珍惜的地方。

今天很多内容觉得很新鲜,而且觉得很重要,比如思想基础建设,信息化及其社会责任、政府责任,信息化的生态化、信息一体化等等,这一些新的我觉得可以称之为一个命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今天讨论过程中没有形成结论,更没有达成共识,这也不是我们今天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更不是我们这个研讨会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咱们这些人坐在这儿一上午把这些问题解决了,那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讨论。

这个问题会始终伴随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也别指望很快就能解决,因为一切都在变。但是我们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证实了一些成绩,证实了什么呢?证实了我们确确实实有一批人在研究、思考、关心这些问题。而且有很多专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这个讨论交锋比较少,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进行交锋。但是有一点说明了我们关于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研究是可 以讨论起来的,而且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所以今天我们仅仅是就这个主题开了一个头。我们还会相应的组织下面系列或相关的研讨会,我这里顺便透露一下,第二季 度研讨会的主题是数字红利。

今天更多的是就基础认识进行探讨的话,下一次我们更多的是要谈到底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能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解决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问题,也希望大家可以提前做一些思考。

今天讨论的这些成果我们还会与专家进行沟通,有些比较有基础的我们希望专家们形成一篇正式的文章,今年信息社会50人论坛年底会出一个年度报告,在年度报告 里予以体现,也许将来会把名字改一下,名称就叫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从工业社会走向信息化社会,希望专家们继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再次感谢 大家。

02-27 09:31 国家信息中心 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现在会议正式开始,大家上午好,欢迎来到信息社会50人论坛,欢迎来到国家信息中心,由信息社会50人论坛举办的2013年度首季研讨会暨中国特色华的信息道路研讨会现在开始。

首先介绍一下出席今天会议的专家和朋友。参加今天研讨会论坛的专家到目前为止有19位,按姓名拼音的排序介绍一下,因为咱们论坛强调的是平等。到的同志举一下手,有一些新朋友参加不是特别熟悉。

阿里巴巴网微研究中心主任阿拉木斯。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主任陈德人先生。段永朝先生,第一个到场的,予以表彰。郭昕(微博)先 生。中国信息协会副秘书长何霞女士。互联网设计中心主任胡延平。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互联网周刊主编姜奇平先生。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 授阚凯力先生。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赖茂生先生。李琪先生。钱教授、李教授一个从浙江赶过来,一个从西安赶过来,非常让我们感动。下面阿里中心主任、中 国信息经济协会常务理事刘德良先生。还有中科院研究院侯自强 (微博)先生。法学院大学刘德良先生还在路上。著名信息社会研究专家王俊秀先生。北京大学国际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薛兆丰先生。中国信息经济协会理事长杨培芳先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研究中心主任张平教授。我是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先生。

02-27 09:33 国家信息中心 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本次研讨会确定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选择这样的一个主题是有其深刻的背景。去年召开的十八大是进一步明确了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促进城市化、 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后来使用的四化同步。对于如何认识,以及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到实践,从过去到现 在,都还在探索之中。

从理论上看其中很多问题现在没有人说得清楚,从过去十几年的实践来看,我们失去了一些机会,甚至犯了一些错误,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犯错误的成本比过去也将大得多。用现在时髦的网络语言来说就是有点“伤不起”了。

所以这个问题就需要有人去认真地研究、解答、探索,这样的话能够为中国信息化的健康快速发展尽力,以期在将来的发展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作为一个致力于促进信息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学术研讨平台,大家觉得信息社会50人论坛有这个责任来将这个问题研究清楚,今年的1月22号,就是信息社会50 人论坛理事会研究决定将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作为2013年度学术研究工作的主线,并作为本次季度研讨会的主题,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有原由的。

大家从会议的通知过程中也可以看出来是隔壁的会议室,但是后来报名参会的人比较多,那边就坐不下了。说明选择这个主题对大家是共同关心的一个话题。还有一个 可喜的情况,在组织筹备的过程中实际上我们很多专家已经通过群发邮件在网上进行了一些热烈的讨论。不少专家还提供了交流材料。这些研讨在我个人看来是对今 天研讨会的热身,同时也使我们对今天的研讨会充满了期待。

总体来看今天研讨会的议程比 较简单,大概分为三块,第一小块也算敲门砖,等会先请我们论坛的秘书长于凤霞博士把之前做过的研究报告里面的基本观点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算是一个敲 门砖。然后进入咱们的主题部分,就是请与会的专家各抒己见,围绕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如何走好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真知灼 见。就这三个议程。

现在首先有请论坛的秘书长于凤霞博士介绍一下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课题报告的一些有关观点和内容。大家欢迎。

02-27 09:41 论坛秘书长于凤霞博士于凤霞:

非常感谢大家到来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在这里我代表原来2004年到2005年做过报告会的课题组把研究的概况和观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接下来大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我今天大体汇报两大块,一个是项目概况,另外一个是观点和结论。

项目概况是2004年当时我们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做的研究,是由国家发改委为委托,由信息中心联合实施的课题,大概是持续到2005年的2月。在这个过 程中我们最终形成一份报告叫“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报告”。这个报告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一个部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做好这个课题,当时由原来发改委的副 司长,包括原来信息中心的常务副主任联合做副主任。同时还聘请一些老先生作为研究顾问。课题组的其他研究成员是来自于发改委高新技术司,包括协会组成的跨 部门的研究团队。

可以说我们当时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就想解决三个问题,比如说我们为什 么要提出来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走这条道路,这条道路究竟是什么,要走的话要怎么?围绕这三个问题最终形成一个报告。这个报告有五个部分,最终的报告篇 幅并不长,但是这个主报告背后有三个份报告,就是主报告的每一个观点都是一个标题而已。尤其在13个份报告中对美国、日本、新加坡、印度一些国家的做法进 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对比。

围绕这个框架,我们主要体现了六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对环境 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我们在这种环境下信息化发展又处在这样的八点国情下,中国信息化要着重化解的四大风险,提出了走信息化 道路,还提出了一揽子框架服务,所以提出了“十一五”的主要措施。

主要观点和结论简要 概括一下,因为当时第一个方面,我们要提出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是因为处在当时特定的国际环境下,通过对国际环境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信息化发展面临着 四大机遇和四大挑战。比如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加速转变增长方式,可能有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这是四个方面的机遇。但是与此同时又面临着四个比较大的挑 战,比如说后发优势能不能形成先发的优势,当时全球产业分工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调整,国际环境的形式都变了,而且当时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是受制于人的。

更重要的是我们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这个基本国情体现在八个方面,比如我们是发展中的大国,我们人口多,尤其是资源相对不足,而且国内存在着严 重的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传统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等等。这八个因素说起来非常简单,如何在实践中, 如何在制订政策措施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八个方面,这是八个基本国情。

所以面临这样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的国情,我们认为在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着重四个风险,就是这么好的机遇不采取措施的话很可能丧失机遇,这对整个国家来说,对整个民族的发展来说可能是很“伤不起”的事情。

第二,如果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如果措施不得当的话,可能会走向投入很大成效很小的情况,这是很不现实的。

第三,因为我们的核心技术发展在当时是很落后的,如果一直处于受制于人的状态,很可能是国家社会发展处在不安全的阶段。

最后有一个数字后够加剧的风险,新技术可能使原来的矛盾扩大化。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这四个风险必须化解,如果我们的措施得当,我们能化解规避这些风险,面临着的就是巨大的收益。我们就提出了必须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 这是什么样的道路呢?我们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定义,我们依据特定的条件,而且要解决特定的问题,为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实现第一条必须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这里 面几个关键词,首先是依据特定条件解决特定问题实现特定目标,最后是特别强调要为有效、实效的。这条道路从外在看有几个特征。比如我们这条道路可能是政府 先行,通过政府的信息化为其他领域的信息化引领带动效应,另外通过政府效应推进信息化。

另外是三化合一,这是什么概念呢?最终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但是这个现代化一定是信息化技术上的现代化,同时还要完成工业化。我们要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实际上是融为一体的。

第三个特点,我们一定要致力于跨越发展,以往工业技术领域很难在某个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处于相同或相近的。但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就有这样的机遇,所以一定要致力于跨越发展。

第四个是普遍服务,我们要规避和发展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数字鸿沟加剧的的风险。

第五要注重实效。

最后要带动技术创新。等等八个方面不详细展开了。

依 据上述所有国际国内的环境,包括对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内涵和概念的理解,我们提出了战略框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阶段性的目标,在基本原则就提出来这 个道路要目标非常明确的。第二路径是非常清晰的,我们要有一揽子的战略设置和规划措施。第三个要有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第四个必须是保障有力的,实现这些 任务有明确的措施。

对于阶段目标当时提出来,我们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从期限上是大体是一致的,大体是从2006年到2050年,以2020年界限为一个阶段,在2020年之前更多是致力于网络中国,强调的是什么概念呢?

首 先要完善基础设施,首先推广普及应用,当时的应用不是非常深入,但是一定要在2020年前为这个应用做好基础,同时为这个应用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从 2020年到2050年要实现信息化中国,从各个领域的信息化应用,包括人的素质等等已经具备了信息社会的明显特征,当时我们称之为信息化中国。

最后我们提出来最后的重点任务目标大体上八个方面,因为时间关系不再具体展开了,因为当时是面向“十一五”的。同时我们提出了面向“十一五”的基本配套措施,因为当时是为“十一五”规划服务在这里面不再展开了,就是想为大家把前提的工作和观点给大家介绍一下,谢谢大家!

02-27 09:54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 谢于凤霞博士的介绍,因为当时这个题目是在2005年2月份就已经完成的,当时提出来的一些判断经过时间的检验,现在回过头来看还是很好的。其中提到的一 些政策建议有一些是被采纳的,但是有一些希望做的任务并不是完成得非常好。可能还有一些方面我们期待着有重大改变的地方还没有改善很好,甚至说改善得很 少。但通体来看这份报告毕竟是2005年完成的,现在看已经是八年前的。这个八年无论从国际到国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单从国内来讲因为咱们要做这 个研讨会我也在一直思考,这些年咱们现在情况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是将来要再考虑,或者设计再研究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时候是必须要考虑清楚的。我 个人感觉到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变化可能使信息化面临新的形式、新的使命。

第一个方面的变化是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的动力不足,这是一大问题。

第二个方面的变化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加剧。

第三个方面的变化是改革进入攻坚其,举步维艰。

第四个方面的变化是社会发展进入转型期,矛盾凸现。

第五个方面的变化,社会化发展进入深化期。

我 们随时都能找到很多的例证,在这种情况下探索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有很多问题,包括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什么是中国特色,什么是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这 个道路目前的路况如何?将来会通向何方,对于这些最基本问题的回答,我觉得都要用新的视角重新研究,重新给出答案。在今年2月2号中国信息化百人会成立的 时候,刘贺(音)同志讲过信息化研究院要重新审视信息化的概念,包括信息化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信息化,以及如何做信息化,这些基本的问题都需要重新看。

第 二个方面还有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在新形势下信息化如何唱响主旋律,进入主战场的问题。换句话说信息化如何能够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块内容也是 比较丰富的,比如说信息技术改革将向何处演化,如何继续演化,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会是什么样,中国会面临什么样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比如如何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以及社会转型,如何化解转型期的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一些矛盾。当然了我们还需要了解信息技术技术的进一步深化会带来 哪些负面的影响,以及如何去解决。所有的这些问题可能都是我们在研究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和正确的回答。

在 前期的准备阶段很多专家提出了今天要交流的一些主题,这些主题的划分我觉得基本上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可以反应和描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下面的 时间就请各位专家们发言,因为咱们是圆桌论坛式的,就没有做安排谁先发言,谁后发言,谁准备好了就发言。时间提一个小要求,因为咱们考虑到时间比较紧张, 咱们争取保证至少前排的专家都有发言的权利,都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时间控制在六到七分钟左右比较合适。好在咱们前面都提醒过大家,将来很多可以以书面 的形式和其他的渠道进行交流,今天的研讨会是开个头。关于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研究和探索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今天开个头把主要的观点先提出来,将来再 不断丰富继续探讨。

第二个不管在哪个角度谈哪个主线都转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上来,有这么两个小要求。

02-27 10:01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很高兴,这次论坛我抢到第一个发言,主要是贯彻十八大精神,要节约,要节约时间,时间是最宝贵的资源,我争取5分钟。

刚 才于凤霞博士的报告,信息中心在八年前就搞了这么一个报告,很有超前性,观点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新意的。我感觉咱们这个主题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你们的点也 很好,报告里面的点也很好。我个人认为所谓中国特色最重要的摆在面前和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应该可以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老师有 不同意见再发言。

咱们这个会也是汇聚真知,我想不一定达到共识。因为我们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市场,我们再去走美国一百年的发展之路我们走不起,走欧洲道路也来不及。

所 以根据我们的国情利用后发优势跨越发展是势在必行的,但是这个话几个字在大概15年以前、20年左右就已经提出来了。应该说做的最好的是IT,尤其是通信 业,因为我对通信业比较熟悉。通信最早是在1时代,主要是打电话,那是非常落后的,我们国家落后到什么程度呢,我不讲述了。八十年代初的时候有一个美国的 企业家来北京投资,必须晚上汇报一次,电话打不通,一着急把电话摔碎了,最后不接了,生气了。这个是惊动了国家领导人。

第二阶段是数字阶段,提出来了一个叫做利用后发优势跨越发展,而且有关部门也提出来新的思路,过去我们叫小步快跑的发展方式。后来又一位退休的老部长提出来了新技术高起点一步到位。到了当时中央顾问委员会专门发了文件,那个时候有好多人想不通。

可是到了第三个阶段搞宽带、3G、三网融合,三网融合犹豫了12年,搞不搞。后来搞宽带,工信部开了专项会议,基本上在部门以下推动,国家没有实质性的支持 和动作,既没有法律的保证,也没有具体政策的支持。刚才报告里讲到一个重要的普遍服务,在中国来讲普遍服务是中国13亿人口分布在农村,任务更重,这是特 色。但是我们推给企业包干自己做,全世界都是由国家政府在推动这个事,包括财政的拨款,包括给予一些好的政策。昨天我看了苗部长也谈到宽带也遇到一些问 题,比如说小区进去是不是要钱,楼顶上基站说拆就拆了,没有什么保证。在美国的宽带很清楚,就是设施都是统一的规定,在中国没有。中国有一个奇怪的现象, 大部分的工业政府管得很多,公共服务基本上不怎么管,基本上靠市场。这种情况有缺乏,我觉得更多是看到我们的问题能够通过中国的一些优势和劣势的分析,能 够更快地弥补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差距,这点是要做的事情,这一点还有好多事情要去推动。

同时我觉得从目前的中国的改革与发展来看也是到了关键点,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家的思路来看也是处在一个正在寻找新出路的时候,按照美国的特色、欧洲的特色 都是不适合的,怎么提前把信息化和工业化在新的生产力的平台基础上面,能够自己把自己中国的精英、智慧打造自己的信息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能 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起到先锋的作用,这是IT界应该重视的事情。

谢谢大家我说的差不多了。

02-27 10:18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阚凯力:

经 济学对于信息产品,也就是脑力成果,科技、文化、艺术的成果根本不适用,因为信息产品经济学的基本特性与物质产品完全相同。一瓶水我喝了就没了,你喝了就 没了,如果都要喝怎么办?但是信息化产品不同。比如说谱写了一首歌曲,我听不妨碍你听,你听不妨碍我听,你没有我拷给你,大家一起听。从供给方面,卖方, 物质产品有可性,多提供矿泉水要增加成本,就是可变成本。而信息产品就是谱写了歌曲之后,一亿人听、全球人听,一个乐队演奏,一万个乐队演奏不增加我的任 何成本。信息化产品相对于物质产品不存在“短缺”,也就是不符合传统经济学的最基本的核心第一假设,信息产品既然具有这样的特性,所以自然而然他的经济学 研究的目标是提高效力,效力最大化。信息产品最大化是什么?就是全人类共享,而人类历史的进步也就是几何学的共享的历史。

我们看到经济社会向信息产品为主过度。完整的经济学不但研究物质产品,而且要研究信息产品,而且要研究两者的互动关系。

五 千年前生产力落后,一万个人工作,奴隶如何出来的?吃穿用了之后够一个人使用,这个人是谁?就是这个人发明了几何学,生产力提高了,于是一万个人可以养活 十个人了,后来在希腊发明了福利定律,然后用到生产中,于是出现了一万个人可以养活一百个人,这一百个人就搞了四大发明等等的好东西,于是生产利率又提高 了,一万个人可以养活一千个人,这些人又来进行信息产品的创造、传播与使用,于是生产又提高了。发展经济学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信息产品生产的循环正反馈, 也就是人类历史、经济社会所出现的加加速运动。而人类社会今天已经过了拐点,也就是20世纪人类生产力的发展超过了整个人类文明的五千万,为什么?因为最 近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已经超过了加加速运动,这种爆炸性的临界点。

什么是信息技术?恩格斯的定义人类是发明了手和脑,而且关键是会使用工具。工业技术是人手的工具化,信息技术是人脑的工具化,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合在一起就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生产力。

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本质就是说信息技术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力,而信息的产品也成为这个社会生产力的主要产出。我们看到现在的经济社会已经迅速向这个方向发展,苹果在 信息产业最突出了。也就是说信息社会将成为人类社会的最高理论阶段,为什么?因为刚才讲了,工业技术加上信息技术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生产力,因为时间关系没 有办法详细论证。那么从生产力绝对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说最后生产力普及的历史阶段也就是人类社会最高的生产力。

我们今天的时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尾声,而同时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开始。

第一我们看到随着工业化道路的高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第二个经过这个历史阶段之后才能够作为长期的探索,与全人类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谢谢大家。

02-27 10:25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将 来有机会可以给阚老师设一个讲堂,真正展开。里面有很多闪光的思想,包括对信息社会生产力的理解,关于信息社会与工业社会的区别,可惜没有更多的时间来进 一步深刻阐述,将来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考虑其他的方式的讨论。阚老师从他个人的研究视角提出了对我来讲非常好的观点,我也希望听到其他老师更多的真知灼 见,我们不求统一,但是希望把思想都展示出来。

02-27 10:26 阿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梁春晓:

今天谈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前面的报告是几年前的(PPT)。我们站到七八年前看信息化跟七八年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跟七八年前是完全不一样。我们最早看信息化是看到信息经济的出现,今天又站在一个信息社会的角度来看待信息化,阚老师给我们勾画了一个思考的框架。

我们看待这个事情,我们已经走出了当初把信息化仅仅作为一个工具来看待的阶段,实际上现在看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有几个阶段,最早我们都是把互联网作为工具来看 待,把电子商务也作为工具来看待。这是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很多企业看作是渠道,比如设立电子商务部门,包括银行的网络银行等等。但是从发展阶段来 看,我们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互联网、电子商务作为构建整个商业活动的基础设施。大家注意看一看像最近几天苏宁电器的变革,苏宁电器以前有苏宁易购,是把电子商务作为苏宁电器新的网上渠道来看,现在构建了苏宁云商,在做的是整个经济体系和商业体系的变革。在这个过程当中的那个“云”字,实际上是整个商业活动。

实际上整个发展不能停留在几年之前了,仅仅把信息化作为工具来看待。

第二看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从信息化来看中国有哪些属于特有的特色是其他国家没有的,我想有三点,第一,中国是一个三次浪潮共存的国家,我记得有个朋友曾经 说过一句话中国像条龙,龙头在信息社会的云端里、信息时代的云端里,而龙身子掉在工业时代的半空,而尾巴还埋在农业时代的土壤。我们是一个工业时代、农业 时代、信息时代三个浪潮共存的国家。这个跟非洲不一样,跟欧美也不一样,这是我们一个很重要的特色。所以说的话实际上这三件事情在我们身上同时存在,三个 都有,这是严重的不均衡,这是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是大,中国人口这么多,特别是跟海外、跟欧洲交流的,他们谈起客户数量的时候,他们很牛有几百万,中国搞个网站一千万用户不好意思说,不好意思谈这个事。我们的网民数量也是全球最高的。我们拥有一个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时代构建我们的大规模服务的基础。

第 三个特点,我们现在很多的发展是在工业时代的基础设施还不充分完善的情况之下进行的,比如说像工业化的流通体系是不完善的,其实这两年电子商务发展这么快 实际上类似于像美国沃尔玛现代流通体系不发达的情况下起来的。但是一旦有了这个机会之后反过来我们超越了这个阶段,我们不需要回过头来再去补这样的东西, 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我的看法是三个特色,一个特色是三次浪潮共存的不均衡。第二个特色是中国拥有巨大的用户群体。第三个是工业化的基础设施是相对补完善的,所以这是三个特点。

从这三个特点出发,我们在道路选择上有两个是重要的,第一个是大家可能注意到最近的十八大提出新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四化当 中谁是头?有没有头还是说像以往那样两化融合,或者说是四化融合。我个人看两化融合的提法是把信息化摆在工业化的前面,这是有问题的,我们应该是以信息化 为统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应该是这样的区别。大家可能回顾一下过去的四年当中在提两化融合,我的看法过去十年因为两化融合的理念,实际上过 去的十年从理念到组织、措施全面退步了。这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上的原因,就是没有做好信息化和其他几化之间的关系,这个当中案例很多。如果换个思路来 解决这样的问题情况可能完全不一样,这是第一个看法。

第二个看法以信息基础设施来支撑整个社会发展,我们现在已经有了条件了,包括利用我们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来盘活很多的市场,盘活产能过剩的问题。

说到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话有几点看法,第一个是宽带问题,由于这些年的理念问题,存在着对信息化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宽带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短, 而且差距越来越大,形成了一个制约。当差距加剧的时候迎接来云计算的时代,宽带起不来是对云计算最大的制约。云计算的作用已经开始体现出来了,去年的双十 一的量大家都看到了,比量更重要的是信息基础设施,原来是在超市发生,现在在云计算、电子商务平台上实现。而且这背后那天191亿的交易额能够顺利完成, 云计算非常中国。实际上在淘宝的历史上一再告诉我今天的奇迹就是几年以后的常态,191亿好像是奇迹。我相信再过三年、五年以后就是常态,那个时候每天 100亿以上的交易额就是常态。我们今天可能在那天感觉到云计算的重要性,可能在五年以后可能365天云计算都重要,这就是我们面临的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基于中国的现实构建信息基础设施,这是我们比其他国家更为重要的方面。

这是我的一点看法,谢谢大家!

02-27 10:50 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

时间非常有限,也就集中主题只从一个角度,就是刚才梁春晓说的思想的基础设施。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我认为今天面临着很大的机会,这个机会从哪儿呢?从十八 大报告看出来,从十八大报告看出来,放在一百年之后看十八大报告有什么呢?把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没有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里面。但是把邓小平、江泽民、 胡锦涛归在一块,将来我相信这三个都没有了,就剩下习近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这儿产生一个情况,就是一个民族自觉,这个自觉今天看来打了马赛克,但是 过略了以后有什么东西?就是在还原一个东西,就是刚才段老师说的。什么东西到底是中国特有的,而是世界没有的。但是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体量大了以 后可能寻找新的普世价值,但是这是什么?现在没有抓住。但是有了抓住的冲动,这个是一个机会。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成为中国特色整个理念的重要模块的话,那我们的贡献就非常大了,超越了今天的急迫和紧迫的事务,这就是所谓的思想的基础设施。可能管一百年、两百年,甚至更久远。

我跟新的信息生产力带来的东西没有作用于现代化理念,因为中国特色信息化干吗啊?就是解决现代化的问题,现代化理念确立了,这个理念是什么?老段说得好。说 中国人信仰天人合一,阚凯力顿时傻眼,他不知道什么意思。我跟段老师多年探讨这个问题,我觉得太深刻了。阚凯力可是没有抓住这次向老段学习的机会。

我认为当新的生产力来的以后,人和人不是那个东西了。但是那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中性的东西,其实就是和谐。这个和谐提得很好,但是彻底被庸俗化了。我们现 在觉得要挽救和谐的概念,和谐的本最市场的地方就是拿到中国、美国、意大利,到哪儿去二百年以后都能成立,但是不是现在说的维稳,而且维稳把和谐彻底糟蹋 了。

我认为如果还原到既是中国又是世界的和谐,和谐应该是什么?我认为是两个问题,第 一个是以谁为本,第二个是和为事,就是是否是什么。我认为以谁为本,我们说以人为本这话也是对的,但是现在也是被用烂了。我觉得换一个说法就是智慧,智慧 是需求事物的根本。信息化是解决社会智慧化的问题。

智慧是什么?我认为这个新的思想基础设施总的导向是从价值导向转向了利益导向,价值导向就是手段导向,利益导向就是目的导向和宗旨导向。

以和为实,我认为是实事求是,如果是求本之道,也就是意义导向。做事之道是实事求是,就是求实之道。我们党高度重视实事求是,但是和实事求是的本意是相反的。

实事,当时提办实事,包括习近平主席说求真务实,但是这个实是什么?我认为实就是多元化。就是为老百姓一个个人办实事,如果按照这个事去做的话党的宗旨就办了,不是为人民服务,是为人人服务。

这个时候要扭转一个什么方向呢?我认为互联网其实就是多元化,这个多元化不可怕,现在把一元多元摆在一起。

多元化对我们没有坏处,互联网的本质就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更加安全,放在多个篮子里更加不安全。

接下来我想说几个观点:

第一是经济理念,经济理念这里面是最希望中国成为世界的,管理3.0现在叫中国人搞定了,也就是海尔在奉献经验。人生产者和消费者要合一,它的理念彻底颠覆了笛卡儿,按张瑞敏的 话来说叫合工,就是分工的反面,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所以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马上把信息化理解为工业化的地方,现在合工是反作用 力补工业化造成的事,不是否定工业化,这样最后把这个事做完了。中国人理解起来我认为反而容易,所以我认为首先是基业常青理念里面占了一分,这个成为中国 特色信息化里面最能够被全世界接受的,我认为这是有希望的。

第二个是阚凯力说的,我们强调分享型经济,美国人接受起来挺费劲,中国人不费劲。计算渗透到中国文化骨子里面的东西,就是经济理念方面。

第三个是文化理念,我认为中国有一个挺适合的,特别适合小世界文化,陈老师老说复杂世界网络,我们工业化搞了半天都是大网络,现在小网络就是儒家的思想,有小世界网络,然后在标准网络,这些都符合儒家理念。当时美国人得仔细琢磨才能跟上这个潮流,这个也有很大的潜力。

然后,刚才大家也说了,娱乐这个事要重新思考,现在幸福是“被幸福”了,我们现在快乐是什么呢?现在的问题最可悲的是提倡了半天幸福,但是我们一帮人代表我们去幸福,这样就不行了。如果这个东西能代表的话就不是多元化了,多元化是亲自幸福。

所以我认为综上所述后面都是论证前面,我蛮乐观,中国在今天的世界里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但是看到在自己内部挖潜思想的基础设施进行重建,这种重建其实和我们现在可以顺着来,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02-27 11:04 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电子服务研究中心主任陈德人:

谢 谢,有两个原因使得我对今天的主题非常感兴趣,第一个是最近是有科技部写的基于信息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体系的下一步的建议,这里面今天讲的两张图,就是 其中一部分的内容。第二个是我本人现在也也在做自我的回顾,这些年来到底做了什么事情,现在发现了这35年来做的全部是信息化,信息化的过程做了一个又一 个的项目,这个部那个部,从机械部开始作为研究一直到现在,基本上我想就是从个体的角度反应出了信息化从一个大学教授研究,从事信息化的研究项目开发以及 应用。可以看出很多的工业化到现在服务业,我想可以梳理一下。

今天要讲的就是有四个研 究点,第一个研究点,信息化很重要,但是要到底达到什么目标,政府的责任是什么,这个是第一个研究点。今天这个研究点今天听了于凤霞博士的介绍,内容很 全,但是我觉得是不是能够进一步再给出一点。就是当初做了这个报告以后到现在来回顾,哪些是写得对的,哪些是写得不对的,或者写得对的而没有做,我觉得这 样更有意义。我记得前些年有一本书就回顾哪些地方写对了,哪些写得不对,这些都可以下次继续交流。

中 国和美国的对比,美国对信息化的重视,我想就从总统直属的首席信息官,以及由总统直接管的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机构,就可以看出来对美国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1994年克林顿提出来建设美国的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到去年奥巴马提出来要建设全美免费的高速无线网络,美国人对于信息化的定位就是非常实际,我要做到什 么。中国什么时候能够做到真正是免费的高速无线网络。这张PPT只是说美国人这么做,年前的时候我曾经发布一个网址,《杀死拉登》的电影纯粹就是信息化成 功应用的典范,信息化应用不仅仅在工业上面,在政治、反恐上面都应用到了极致。

第二个 研究点是三次工业革命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问题,工业革命的特征这个归类是对的,我大概想表达的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社会特征来看是领土资源瓜分,八国联 军的时代,就是瓜分领土的时代。到第二次社会特征是自然资源的瓜分,到今天的革命是信息资源的瓜分。很多的例子都可以看出一些状态。中国在三次工业革命当 中基本上角色是这样当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国GDP占1/3,当时中国是采取闭关禁海。第二个工业革命正好处在军阀混战,国内一次又一次的战争,到今天仅 仅是一个世界工厂。我对这个研究提出了一个问题,中国工业革命龙深在中间这个结论是非常对的,我们从工业化到工业化配角,我们做的都是一些配角,利润非常 低的劳动密集型的,都是一些配角。

第二个研究点,五次商业革命及其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商业革命现在按照一般的说法一共是五次,第一次是百货店,第二次是连锁店,第三次是超市市场,第四次是MALL,第五次是网上商店。从它的整个发展的过程 来说,我具体就不展开讲了。中国的起步时间跟世界的起步世界相对而言和工业化发展进程有类似的一面,我觉得这里面更需要说说是这一点,商业革命的前后时间 更短,但是另外一个特征是前四次的每一次都是在前一次基础上的一些创新,在这里面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出来。包括时间段,第三次、第四次是不是有区分呢?实际 上各有各的说法,你可以放在一起,也可以分开,我认为不重要。重要的是工业革命和商业革命之间的发展关系。

我的观点第一次工业革命、商业革命的阶段是分第一和第二次,是百货店和连锁店。这个时候从制造业的角度来说是集中式的厂房形成产业链,产业、工业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是从分离的关系到慢慢形成流水线的线性关系。

第二次工业革命制造业场景是流水线作业,形成了价值链的场景,对应的是超市到MALL,这实际上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已经逐步趋向于并行关系。

今天我们大家努力在创建的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呈现出来的是云分布式云制造的制造业的场景,对商业革命之间的关系我认为完全是一个正在重组的一体化的关系。

我的第三个研究点提出来的问题就是信息化完全不仅仅是与工业化的融合,是与商业,与各行各业都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这就是第三个研究点。

第 四个研究点,就是社会变革与信息化的关系,各位前面讲了很多,包括关于社会变革的问题。什么叫社会变革呢?用一句最突出的话来说,就是大规模利益分配变 化,什么都是由利益来决定的。这样利益分配发生的变化我想十八大变化,我们现在新一代的领导人现在已经看到了这样的情况。否则王岐山不会推荐大家看《旧制 度与大革命》这本书,我想我们现在来看这件事情更多是信息化如何来推进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形成,实际上是如何来推进社会的进步。

这个就联想到我35年来从事信息化项目的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张图从企业到消费者经济利益之间两个纽带的甲方和乙方,其实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基本上就是从产品的制造环节的节点,最后到商品销售环节的采购、批发,最后到零售、到消费者的过程。

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传统的工业社会以产品为核心的产业链。但是今天这样一个产业链正在被打破,这个打破更多体现出来的是以今天为核心的信息社会理念的一个圈,或者是一个环。在这个环里面产品的设计、商品销售和服务系统转变了,制造、管理其实越来越重要了。

这 样一个平台为核心的圈其实我觉得目前越来越多体现出来的是跨行业的平台系统。最近非常成功的几个典型案例明显看出跨平台的优势,比如说德国推出的1万多块 钱的眼睛完全是跨平台的信息产品。最近刚刚获得奥斯卡电影大奖的李安的3D电影就是名副其实的跨平台,这个跨平台不仅仅是从2D到3D,而且是从中国到英 国,从亚洲到欧美,真正是一个跨平台的。所以第四个研究点就提出来世界500强,中国作为一个世界制造工厂需要有一些创新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我们应该造 就哪些企业?

2012年的世界500强里面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现在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了, 但是那些中国在里面的企业大家都看得到是垄断的国有企业,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这些企业进入世界500强并不奇怪。我们需要的是哪些企业呢?我用两个表大 家可以看出来,在世界500强里面中国和美国有一个对比,信息技术里面上榜企业数有20个,美国有8个,中国有6个,其他国家有6个,包括新加坡、加拿 大。这个数据其实可以看到,中国和美国已经没有太多的差距。

但是我们真正的差距在下 面,500强传统商业和现代服务的企业分布,一共19个美国企业占据了13个,中国的企业寥寥无几一共有3个,其他国家有3个,而且中国的企业都是香港的 企业。这个对比我其实想说明一个情况,中国应该要努力通过信息技术创建在现代服务业的中国超级一流企业,中国现代一个都没有,这是我提出来的一个观点。

最后一个结论是建立基于信息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在这个体系里面创造若干的民营企业。

谢谢!

02-27 11:05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感谢陈教授的精彩演讲,非常系统,将来有机会咱们再多交流,稍微补充一个小通知,因为咱们考虑到还有很多发言,时间比较紧张,这样中间就不休息了,咱们接着讨论。

02-27 11:12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何霞:

我分享的问题跟陈老师讲的问题有一些地方相同,我谈一下我的感受。所谓的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到底是什么?这里面涉及到一些问题,比如说在信息化当中特有的问 题、特有的现象是什么?我们可使的手段是什么。总的来说通过我们不管是微观、宏观的联系,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现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不开放、不合作,和整 个的互联网、信息社会的共享精神以及整个信息化发展中推动所必需相关的配套机制体制之间的矛盾,这是最强的矛盾。

而且我们也可以感到尤其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提出和发展,使得这个矛盾更加突出化,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

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产业链之间的一些问题,包括一些不合作。举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的信息化推动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例子。因此不管是体制的冲突、经济的冲突以及产业链冲突的话,都会导致整个在信息化推动中难度是非常大的。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看到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发展,他们之间的话是相互关联的。因为有了物联网之后,我们必须有云计算的平台来支撑。用云计算的平台来支撑必须要跨行业的,包括公共数据大数据的开放,因此这三者已经形成了一个推动中国信息化很重要的一些技术的方式。

在这个支撑的话,我想谈一下我们也是在做一些研究,也是在做不同的推动,我们感觉到在推动中中国特色信息化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公开的问题,以及跨行业信息封闭的问题,以及我们怎么样来解决数据资产可交易化的问题。

讲 一个简单的例子,从具体的应用来谈一下这些问题,我们这么多年一直在推车联网。车联网涉及到公安、汽车、通信、互联网,甚至保险公司也进来了。跨了将近十 个行业,这十个行业会推动整个车联网的发展,这样对我国汽车的发展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都推动,在这里面我们做的工作因为电信和汽车属于工信部的,所以这两 个方面有一个协同,这里面又涉及到智能交通是交通部的,我们希望坐在一起谈,但是现在只是学术层面。

有 一个什么现象?在这个上面大量开发应用的人得不到信息,想到的办法是买信息,买信息的成本比较高,而消费者接受度比较低,导致这个行业发展陷入了困境。因 此我们认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应该有三个路,第一个路政府还是要办事,首先还是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并且有战略的规划。同时的话部门内部的协调机制 出台相关的法律,从法律层面保证关于数据安全的问题。

再有就是信息的封闭,这确实是中 国特色,我们也很难看到。所以也确实需要政府的相关部门来做工作。也有人讲我们在美国做的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为什么发现中国部门之间不合作呢?这是一个美 国人跟我讲的,我当时也没太好跟他解释这个问题。所以第二个出路还是要公开一些数据与行业部门合作。

第 三个出路是我们最期待的,希望能够基于互联网形成一些跨行业或整个社会或者是国际化的公共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话是进行相关的包括信息化、数据的贡献。在 这里面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车联网的发展聚焦交通安全、改善效率,以及解决大家很关心的交通问题。这是需要一个群体的共享结果,我们现在封闭的状态是很难达 到这样一个效果的。在这里面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重视,也就是说美国的公司到中国做大数据平台,为什么呢?因为讲更具体一点,跟全国的宝马、奔驰高品牌公 司合作,他们在中国建立相关平台,这个平台跟全球平台又是共享。他们同时又跟相关的合资车厂进行共享,会购买大量的公共信息,运营商拉广告。这个平台后果 我觉得还会有很多问题的。就是说我们在中国做这个事情是非常难的,需要分享大量的数据和分享国外的东西。

我们也感觉到特别欣慰地看到,举一个例子,过去的三大运营商相互的数据和相互的号码之间的话是不可协同的,我们推号码的话要推好几个亿。但是微信的话,打开 微信有一个功能是通信录的关联,里面所有的服务都关联上,这里面打破了过去移动想做飞信,电信、联通都想做自己平台的局限。

微信的国际化做的也很好。我们之前在国际化推动中花了很多钱,花了非常多的钱,但是效果也很难说。但是微信的国际化在新加坡、香港,甚至包括一些华人地区,包括非华人地区,在阿拉伯国家都用得非常好,这里面有很多的东西。这种信息的分享已经不是我们所谈到的这些问题。

信息化的推动不是中国特色的问题,他一定是跟全球性的趋势是一致的,是需要数据能公开,需要跨部门的协同。中国想推动信息化就要解决这些问题,如果不想推动那就OK了。这些问题如果将来是跨互联网、跨平台来推动的话,那就是一个全球性的,而且是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

我就说这些,谢谢。

02-27 11:25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精彩发言,段总是不是准备好了。

02-27 11:27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

我想尽快向梁老师学习,我就直奔主题,今天跟大家报告的题目前面有于博士多次谈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我也了解了一些情况,我想前面跟主题完全靠一靠,我是 这么一个感受。中国特色的术语有多个版本,不但有国内版,国内各个阶层对这四个字的解读都不一样,甚至现在还有国际版、纽约时报版,中国特色已经是一个语 境。首先这四个字到底是什么氛围,假设条件,甚至更多的情绪,但是这个问题在看不清楚的时候,我相信任何在中国特色”下面给出的所有版本也有大量的误读也 是在情理之中了。

从我个人来看,对这四个字既喜欢又不喜欢,喜欢是坚信中国特色四个字 未来会大放异彩,但是今天不幸是首先了严重污染的词汇。我奉献一首打油诗,对中国特色是这样一个感觉。第一,中国是运气比较好。第二,中国特色是肌理不明 了,任何人说中国特色引经据典做中规中矩的分析以外,对真正的肌理并不明了。后面是伶牙又俐齿。

我特别赞赏阚凯力老师的风格,我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我觉得现在需要花一些思想、花一些时间来探讨基础问题。基础设施,思想的基础设施更重要,如果假设的前提被遗忘了,我们就会不以为然。

既然讨论这么大的话题,新媒体的电子商务要抓住要害,要害就是我认为的传受合一,合一是个形容词,合一仍然是形容词的语态要比动词、名词的语态更强烈一些, 是期望和向往。或者看到电子上午未来会走向这样的阶段。有了传受合一,势必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学的假设是什么。刚才阚凯力老师谈到的,我认为是从稀缺 开始讲。

我认为稀缺说夸张一点,稀缺是天大的鬼话,是工业经济带给我们天大的鬼话。这 个问题真正看过一些文献,为什么会有稀缺假设,为什么会深入人心呢?是因为远古人类,因为对黑暗世界对死亡、疾病的恐惧,所以稀缺使得他们向往另外一个想 象的世界。什么世界呢?丰饶的世界、不缺的世界,明天不为隔夜米、隔夜粮思考的时代。稀缺为我们带来的是确定性世界的思维逻辑,这一点恰恰是要打上问号。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工业经济和工业的经济学就是在稀缺的假设上顺理成章地展开,就战胜稀缺,用大规模生产、仓储、储存、用明天的确定性来战胜稀缺,这是我的 一个前提。

后面的工业革命战胜稀缺的过程就不说了,大家都做一下了解。但是在七八十年 代在讲消费来临之后确实到了一个丰饶的世界,这个丰饶是要打引号的。我们到了一个丰饶的世界,这个丰饶的世界由谁带来的。由广告业、媒体、科技工作者,实 际上是工程师。就是工业革命有工程师战胜科学家的过程。还有什么呢?也就是商人、媒体、广告主在一起绑架了这个社会意识形态,把它变成了一个消费社会,这 是一个丰饶的富足的社会。比如有保质期,保质期是一个隐喻,过了这个时期就不能用。在一百年前有一个肥皂的广告词,就是请你洗手吧,洗手是上游人的习惯。

很多消费的过度包装、过度营销已经在骨子里面打动了我们的神经,我们看到的丰饶的社会是假象,工业革命就是制造的过程。美国的制药公司或大型的医院有一个理念,他们不是制造药品,是制造病人。腰肌劳损是一种病痛,他告诉要是一种病,你要吃药。

有一本书讲的下游社会,还有鲍曼的书《大屠杀与现代性》。简单来说什么是厌消费时代呢?就是民众在表象的符号富足的情况下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其实是60年 代摇滚乐、致幻剂带来满足的情况。但是真正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我这里提一个问题,我认为表达出来是从历史性稀缺走向共识性稀缺。信息时代仍然面临稀缺的挑 战,但是是共识性稀缺和历时性稀缺。这样一个术语,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都用这个术语,这个是来自于语言学家的共识性和历时性的问题。今天顺着空间弥散的信 息挑战,但是稀缺转换了存在的方式,过去的稀缺是要确保确定性,今天的稀缺可能更多的是口碑、品牌和彼此之间的信任。这里面带来一个问题,工业经济的信任 是通过多次重复博弈实现的,开会前杨老师一直在反复提重要性。我感觉一个巨大的挑战就是信息经济的共识现象,这是一个什么方式呢?我们猜测是一个并发博 弈,我们用一个图是这样的。我们过去从生到死,活到八十岁一生就明了了,但是今天二十岁可以明了一生,因为庞大的互联网可以提供间接的经验,有这样的资 产、资源支持他。

在这种情况下共识性的价值有两个,第一个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中国的个体,无论连接多么紧密,血缘多么接近,但是都是一个个体,这是工业社会里面的恶果。但是在信息化时代需要有一个群体,并发的群体。

我们可能从追求GDP、追求增长转向追求快乐。共识性的几个关键词不一一解释了。

我们现在的变革叫做半截子变革,我也同意春晓说的四化合一,都不得以在一个空间里面同时产生的。在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探讨,我们是不得以两边作战,一边不 得不做实体经济的事情,还不得不做虚拟经济的事情,我们需要更多的探讨。基于新的电子商务、新媒体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其实远远没有启航,因为现在很多的生产 方式都是借助或依附于传统的工业经济,只是它他的延长线上而已,这里面有大量的问题需要交流。

02-27 11:28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段总对稀缺的经济和共识经济新的理念的阐释,我觉得还是由于时间不足的问题没有展开讲。但是这个理念应该是越来越深入人心。

02-27 11:33 网规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电子商务协会政策法律委员会副主任阿拉木斯:

很 多专家都探讨了去年全国人大加强信息保护决定的文件,张平老师和其他老师都提了很好的观点。因为我本身是搞法律的,研究更多的是信息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 法律,或者说法制,或者说结合主题是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法律法制。简单说我的结论,或者说我们网规研究中心的结论是生态华治理。

当然是结合去年12月28号全国人大的决定简单介绍一下,如果各位老师需要报告的话,可以分享给大家。

首先生态的概念是在梁老师在2004年提出来的,在网商理念中提出来的,这次把生态和治理放在一起。也就是说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判断吧,也就是说信息社会需要新的治理规则,法律规则在信息社会面前面临着系统性、根本性的困境。

刚 才梁老师提到原来我们看电子商务是看工具,进一步是看是渠道,再进一步看是基础设施。我觉得在我们的立法者、决策者看来,它把电子商务互联网不仅仅是体现 在工具的层面,很难作为一个基础设施或者是新的形态来看待,可能这是一个产生问题的根源。到底如何让决策层、立法者真正认识到,我觉得其实是两个问题了。 到底什么是信息社会,信息社会是什么样的?

第二类是什么呢?到底我们现有的法律体系是不是在信息社会面前需要做根本性的、系统性的、革命性的变革?这两个问题如果考虑不清楚的话,或者根本想也没想的话,我觉得立的所有的法,不管立的多么完善,不管仓促也好或不仓促也好,甚至可以武断地判断一定是走偏了。

之 前习近平总书记在12月7日视察腾讯的时候已经提出了这个问题,明确提出了法律与社会管理如何适应互联网的问题,要求加强研究。我觉得这个方向已经提出来 了,从一个角度看,从2000年的时候全国人大提出了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文件,这个已经执行了12年了。当时这个决定比现在这个决定从内容上来看远远要 更复杂、更具体、内容更丰富,这个已经执行了12年了,现在又讲同样的东西,然后又抛出重复的东西。我搞法律可能更关注,就是这些年到底出台了什么样的东 西,这些问题我觉得是非常值得探讨的,不再展开了。

简单说系统性、根本性的困境我觉得 根本是这几个方面,首先是概念界定难,因为我觉得法律的定位的基础就是概念,当这个概念不断存在的时候,这个法条或法律措施再严格,找不到目标,找不到坐 标的时候就无法实施的。界定难不再展开了。概念是由多样性带来的,原有法律上的很多概念,比如复制、修改,包括好多我们原以为非常可靠、非常说一不二的法 律上的权利和措施其实完全在信息社会面前找不到踪影了。第二是控制力弱化,第三个困境是虚拟物品和数据所有权的认定问题。困境四是立法周期长及法律能动性 不足。困境五是电子证据的认定。困境六是执法成本高的问题。 

解决方案我们为什么提生 态化治理的方案呢?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最近几年一直在研究淘宝网规,我们成立了网规研究中心,像淘宝的治理是恢复到了东方了治理方式,西方是法制,东 方是心治、德治。互联网的生态化治理更多是偏向于信用、评价。加上互联网电子商务这些年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不约而同体现了生态化治理的概念,就是自发的 活力,更多鼓励发展和生长的,利用物种之间生长相互制约着对整体环境的改造,这种方式恰恰是很多方面都很像的。这些观点恰恰也得到了法规法律著作的认同, 这个世界过于复杂不得不求知于自然世界以了解管理它的方法,我们最终制造出来的环境越机械化,可能越需要生物化。就是从这些方面得到启发,我们认为信息社 会或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需要的这种模式一定是融合东西方治理文化,是符合互联网精神的,并且符合信息发展需求的治理忙是,也就是说这种模式叫生态化治理。 今后所有和互联网有关的立法如果不能符合这三个标准,某种意义上很难免去恶化了。这样其他方面就不展开了,报告中有一些具体的内容希望各位老师今后对我们 更多的指导和批评。

自然的治理之道的基本原则,我们希望把它提炼出来,希望成为基本的原则,至少作为平衡的原则、系统内部解决的问题、强调整体性的问题、循环往复的原则,这些是自然的治理之道,像狼吃羊、羊吃草的治理模式。

这 是我们对淘宝规则信用体系发展的基本演变,认为它确实是符合自然治理之道的,也就是说他有意、无意遵循了这样的原则。说到治理我们提了几条非常粗浅的点, 第一,在多元治理主体之间建立和谐供应互助的生态化关系,第二治理以网规为基础和经验,第三利用信息流动解决问题、付权和付信息,第四掌握好法律与技术的 辩证关系,第五柔性化,第六是东方文化的回归。这几个方面不具体展开了。

这是我们的一个简单描述,希望这个图表可以整合到一起,初步描述出信息社会的治理规则的框架,基本上就是这样一些想法,回头在报告再分享给大家。

02-27 11:41 北京云基地首席顾问 云华时代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昕:

每次来开会的时候是特别兴奋,前一段讨论也参加了,原来我们也提过包括工业和信息化的融合,因为我当时是外企的身份不太好说。类似的观点还有很多,比如说几 网融合,提高未来发展的几屏融合,其实想把外来的法规、部门管理融合到一个地方,然后继续实施一个管理和控制,未来的发展一定是打破这个。

基 础理论很简单,我是比较推崇弗里德曼的书,就是弗里德曼写的书里面提到的三个民主化,这三个民主化带来的冲击以及企业形态上、资本的应用上、人力资源、企 业组织的变化,以及客户员工之间关系的变化,未来企业的变化,我觉得都是翻天覆地的。这些变化基本上可以概括两点,一是组织架构的变化,第二个变化是人与 人之间的变化。

第一提到组织的变化,其实讲到北田南马有一个共同的东西,马云(微博)提 出不要CEO,梁老师有一句话不要CEO说明CEO不重要,我非常同意这个概念。田总说不要大的集团公司,就是要搞小甚至不叫事业部,就是小的云状态的公 司和企业的架构。在去年12月底的时候云基地这边提出来未来的口号,就是在五年之内30家企业,每一个企业都是自己单独的名字,体量非常小。云基地最大的 500人,最小的十几个人,30家企业。未来可能会扩大一些,可能到2000名左右2000亿的产值,这是从前年开始的五年计划。

架构就是基金加基地,我们来权势基金加基地其实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资本的民主化,什么叫民主化,谁能拿到资本,这个资本怎么拿到,过去的银行、过去的贷 款公司是不能资本一体化的。像阿里巴巴的贷款机制,老田的基金的机制是有新的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比如说阿里巴巴直接给卖方的融资,老田直接为企业的融 资,就是云计算发展的投资,我觉得这种资本的民主化是逐渐落实的过程,打破了过去银行的垄断,这个是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还在观察。

从 资本的方面来讲其实必然走到了一个技术的民主化,技术的民主化当中老田对我的印象非常深,其实他说云计算是什么?云计算就是用买一本书的价钱超算的能力。 其实现在很简单,云计算就是用买一本书的价钱把北大、清华全买了,可以得到北大、清华所有的东西,这就是云计算带来的东西。这样的情况下有必要建大公司 吗?大公司如何高度协调信息,怎么样建这种公司,如何用一笔书的钱去得到一个学校或超算,必须是信息化的公司、信息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提到了云计算的 技术、物联网的技术、大数据的技术,这些技术只能在一个平台上去实现,不是靠大的公司架构去实现,是靠平台去实现,靠平台的关系去实现,这又是新的改革。

还 有最后讲的信息的民主化,这里面又有两个,很多人提到商业民主化,就是大家都能开公司,能办商业。未来商业民主化最接近的其实是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把把平 台、资金、信息都融合起来。云基地从硬件的制造到中间件的制造,一直到最后的解决方案的输出在工业产业链当中云的模式,马云是在消费、商业、物流方面的云 的模式,这个过程我们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过程。

还有媒体,大家都讲到过媒体,我们去年 在会上也说,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媒体,所有的个人都是媒体,就是自媒体。所有的企业也是媒体,为什么?媒介就是把两个界面打通,两个界面直接传导的介质。 既然企业在信息平台上,企业未来的价值链是信息,企业未来加工的产品是信息,信息传播实际上是企业变成了媒介,企业自然而然就是一个媒体。企业是网站的模 式、网店的模式、基金加基地的模式、是小而美的公司的模式?不一定,但是未来的企业架构无论从云基地的制造业开始,还是从阿里巴巴的物流和零售业都有一种 新的平台,平台的兴起动辄上千亿。但是平台的兴起、企业围墙的消失、企业界限的消失,企业小了并不是不强,而是信息沟通更灵巧,界面更丰富,员工、客户是 一样的,而且是倒三角。企业当中谁信息最落后?老总。老总既然是信息最落后一定要层级减少,但是要在一个平台上才能变大。我们研究国外的企业,我们理想的 架构是Google、亚马逊、 苹果这样的平台。在国内希望创造出北田南马的平台,我们用一个平台去发展中国云计算的产业,我们用一种平台做技术的一体化、资本的一体化、信息的一体化, 我觉得三个一体化可能代表了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道路,这些这些年积极在实践。今年想继续按照田总提出来的目标去积极扩大,但是有一些概念肯定不去做的,比 如说成立了多少个公司,而且一定是把基金民主化去使用一定是小而美的公司,一定是平台的公司,就是基金加基地,基地实际上是个平台,阿里巴巴几个平台,但 是我们现在有一个平台了,就是制造生产云计算,以平台为基地。

实际上未来有拓展的模 式,拓展的过程也是不断的云化的过程,我们把这个管理叫云化,这个是我们今年整个云基地去想做的,我们是想巩固北田南马的模式,想在中国的产业上出现瑟思 亚马逊的平台,这种平台带有高度的民主化。通过民主化去促进中国的不是两化融合,而是在一个平台、基础设施上去发展制造业产业链或者是传统的产业链,更多 的是新兴的产业。

这是我们最近研究的一些想法,谢谢大家!

02-27 11:41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郭总。

02-27 11:41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副理事长、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李琪:

我简单跟大家汇报一下观点,这是信息化在促进我国人才求、供、用协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我们高校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人才的求、供、用的协调问题,信息化在这里面应该有很好的作用,这是我们的一个假设前提,首先是这么四个要点。

第一个是关于社会背景,大家现在都非常清楚,全国4000万各大中小、国有民营和外企都需要人才,高校全国现在是2700多所,在校的高校学生是3000多 万,居世界第一。供求双方都很旺,但是他们的共性和差异很大,这是我们目前面对的现状。我们以电子商务这个领域为例,4000万的企业就按10:1计算应 该有400万的总量,但是到目前为止充其量有100万。尤其是对口的是更突出的矛盾,所以总量和对口这两个很严重的问题。

疑难问题就摆在这儿了,人才就业困难、学非所用、难安于现状。企业招人困难、用人不顺、留人更难。作为整体来讲,学校是紧张的,企业是着急的,国家是犯难的,这是现在面临的疑难杂症。还有一个数据,2012年全国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是50%。

我们这儿有一个解决思路的想法,以信息化和系统性的思想、方法和技术为抓手,在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目标、人民的表述上首先要形成规范。有人说姓名,有人说名 字,名字和姓名是不是一回事,本身表述就不一样。然后在企业高校、政府、商界对人才求、供信息的梳理、存储、交流上力求完全和对称。在求、供双边近、中、 长期的发展战略上层面寻找统一性(求大同、存小异),使人才需求、供给、使用的一致性建立在信息一体化的基础之上。

于是可能面临这样一个过程,叫探索,首先梳理古今中外人才供、求、用的观念、思路。分析、探讨和揭示当今问题的整洁。探索、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科学实验解决办法的有效性,这就是我们的一个题目的简要的想法,先提出来放到这儿。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

02-27 12:03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平:

前面讲的都是比较宏观的,鉴于我的专业的局限,我是法学院出身,我讲的更多是操作性的。在之前的论坛上我也发起了一个小题目,实际上没有准备来发言,是想听 大家的意见。但是发完了这个题目之后让我讲一讲,我还是依照去年12月份国家发了关于信息保护的决定,这个决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把一些问题拿出 来,也包括自己的观点,希望能够听到来自业界,还有我们代表互联网专家学者的观点,这个法律已经是生效法,说明生效法就是下面必须去执行。但是区区12 条,第12条指向的是生效的时间,真正条款有11条。 

配套的法律法规会尽快出来,据 我所掌握的关于内容的规范,包括其他的相关配套的实行都已经完成了,其实现在在走程序。互联网立法也是一个新问题,全球也在探讨,没有太多的经验。大家在 讨论应该把评估点放在什么地方,就是说更多是监管,还是更多是保护,是权力法还是监管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促进法,优先发展产业为主。

今天前面的老师说的都是关注信息化建设和互联网发展的,更多是从产业角度出发。但是公民的权利谁来去关注,这个显然不是主要的立法点。今天我讨论的话题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完全展开,只把问题抛出来。

刚才大家都讲了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我们是不是在立法上有中国特色呢?我们大家显然是肯定的,因为任何一部法律都是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所以说你要说为某一个国家来服务的一部法律是可以行得通的。

但 是互联网又是一个全球的事业,或者说是一个趋势。在透明化的网络社会,还有我们在WTO国际化的大环境下,我们在关于信息化的立法上能在中国特色走多远, 这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必须接受国际规则的一些约束,所以在这里面有考虑关于我们立法在国际上是不是有一个一致性的问题,因为在之前我参加的另外 一个课题当中提出了这样的话题。就是允许各国家在互联网领域里面有自己的考虑空间,主要还是基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上,如果基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有特别 的立法规定,这是允许的。

但是我们说这个国家安全的定义是有不同理解的,现在是把信息 安全等同于国家安全了,所以在很多立法上我们谈信息安全的时候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这个时候我们出台的一些办法、一些政策,或者包括这样很高级别的法 律,可能在国际上引起一些争议,他会说你这个是基于一般的信息安全的考虑,不能从国家安全得到一些利益,这是我提出的一个问题。

包括我们的配套立法也要去考虑,如果不去考虑这些问题,你的法律出台以后会在国际上得到一种指责,反而受制于我们的执行,就是达不到立法的初衷,这是一个话题。

另 外一个话题,这个法律是权益法还是权利法,我们只能去解决一部分问题,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解决一刀切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我们举一个例子是实名制,我们要实名 制,还是不要实名制,这都不可能得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一定是说有区别,就是在宪法和行政法的层面上有一个比例的原则。这个比例的原则就是在私立和公立的 角度找到平衡点。并不是意味着这个法律出台就必须永远实名制或永远不实名制,这是一个考虑。

这里有几个问题是比较突出的,第一个是保护范围的界定目前很不清晰。这个法律要去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的电子信息,要保护电子信息,这个电子信息范围有多大, 没有界定。我们很希望听到也定的信息希望界定到什么信息了。现在我们的个人身份证号、电话号码、电话号码都不算隐私信息。电话号码在网购的时候是必须给 的,因为手机号码是实名制的,所以这个信息要去做一个界定。

在这里面大家比较争议的是 什么呢?就是说如何去处理个人隐私的问题,还有我们说国家的审查和监管的责任。这个问题是互联网服务商必须对用户发布的信息管理,发现有触犯法律法规必须 停止发布信息。就是你赋予给互联网服务商一种义务、责任、权利,还是说这个权利是私权利,可能会作为社会的一个企业、一般的经营者会有很多相当于行政机构 的审查权利,会看到你会给他过度的授权,会变成从私权利到真正的权利。

另外一个是你给 了他这样的权利之后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第一个是会去滥用权利,另外是事先审查,他如果审查错了会怎么办。另外有不同的信息会有不同,对于涉及到像言论自 由、公民的观点,大家都希望你不要去审查,你就让他自由发言。但是像知识产权这类的问题,国外的跨国公司就要求你去做版权的审查,所以从互联网企业来讲是 一个左右为难,或者自己也是一个两种选择,不同的利益上有不同的选择。关于实名制我只是讲一个实例,我们在国际视野下看其他国家是不是实名制呢?现在韩国 去明确了实名制,韩国的实名制实践是什么样?由不实名制到现在实名制,现在到了想取消实名制,而取消实名制没有法律的生效,而是由服务供应商放开不实名 制,这是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因此时间关系不展开了他为什么这样作

后面还有一些之前做的 研究,比如说在国外对国际法律的研究,看到美国在互联网安全里面也是首当其冲,做了很高级的立法。现在平衡公民自由和公共利益方面,在言论自由和保护青少 年儿童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产业发展和隐私权也是矛盾的,如果要特别强调产业发展,互联网服务商会掌握大量的公民信息。包括一些有争议的,关于在知 识产权保护里面的博弈使这个暂时停止。在互联网里面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的基本理念是如何在既保证与国际规则统一的情况之下有充分的 自己发展的空间,我们的观点还是产业优先发展的立场上。其实公民的权利也到了非常尖锐的层面,尤其是网络购物,代表公民的声音我们看到的是千奇百怪。有代 表权威人的声音,有代表政府的声音,有代表国外的声音,但是唯一没有代表公民个人的声音,所以合理使用是大大缩小了,就是做作的每一位今后在使用别人作品 的时候不可能是为了教学科研目的,只允许你使用片断,所以每个人的权利都受到了伤害,但是没有人代表这个群体来发言。

我今天就是想抛出这些问题供大家参考,谢谢!

02-27 12:04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张平教授,张平教授实际上提出了很大的课题,现在的立法包括将来的立法如何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需求,如何能够更科学地发展,这是一个大课题,而且张平教 授说了把这个任务交给在座的学者,当然咱们责无旁贷,但是光靠咱们是不够的,咱们继续努力。张平这个题目在咱们组织的过程中张平教授已经发起了网上的邮件 讨论,实际上大家的讨论也很激烈。

02-27 12:09 信息化研究员李广坤:

非常荣幸今天参加这个会,我是一个研究人员,从事信息化研究有十多年,一直关注信息化的各个方面。今天这个会题目是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围绕这个问题讨论刚才各位专家的说法,从三个方面简单说一下。第一个如何认识中国特色。

其实从理论上来说,我们中国没有特色,就像中国的发展一样没有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呢?真正的中国特色其实是中药的全套体系有别于西药,对于人的生命的认识、 治疗以及药物的宣传使用都也别于西药。尽管很多人反对中医药,实际上是外行反对中医药,内行觉得中医药是非常有前景的,将来对于整个的西药有重大的推进作 用。

刚才从理论上讲没有中国特色,从今天的讨论来讲整个的用词和理念,我们的中国信息 化没有特色。我们唯一的特色是发展过程当中信息化自我的特性。我记得做信息化课题的时候,说信息化怎么发展,说政府先行。通过政府的带动作用带动社会各个 阶层的信息化。从十多年的发展来看,这个观点是成功的,最近这几年格局发生了变化,特点是电子政务先行的状态已经没有了,电子政务由先行变为落后甚至是滞 后,甚至是阻碍各方面的发展。电子商务走到了前面,天猫在双十一191亿的交易额。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国家信息化的格局各个层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社会信息化方面也有微信、QQ以及其他SNS的表现形式,这些都在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的信息化这块是落后的,将来应该怎么做。这对 将来的信息化建设都会有重要的影响,我们正在承担国家发改委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课题,从大的角度来讲对信息化发展战略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再谈到电子商务,我这边讲一个题外话,我们马云老总到中南海去了一趟,当时马云说见温总理,把信息化讲一下。这个观点推了以后有一个人说,电子商务是市场推 动,政府没有起作用。后来我专门写了一个作用,无论是马云还是其他人不知道国家整个信息化发展的情况,我就说这么说呢?因为信息化国家非常重视,像十六 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提信息化、两化融合,这是党的政策、国家的战略。我们很多在座的专家在2005年、2006年参与国家信息化战略的起草,当时在里面 对整个国家信息化做了很多的部署,提到了非常高的层面。当时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年到2020年,当时落款单位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不是中办国办,行 政层面是很高的。从这个层面讲国家对信息化非常重视,而且没有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信息化推进的工作淘宝也做不到现在的层面,现在很多的经济学家在谈信息化 其实对信息化是根本不了解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关于信息产品的经济学属性,因为我的博士论文就是写信息经济学。其实刚才谈到经济学的三个假定,这里面对于信息产品来说有别于传统产品特别重要的假定,就是网络外部性。这个网络外部性对于整个未来的信息产品的竞争、格局以及垄断的出现最大的影响,我们看微软的Windows以及类似的产品,这些对于公共政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也是信息产品一个经济学很重要的属性。所以我们在认识信息化经济学的时候,我觉得要围绕这个概念认知,这样市场参与各方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市场竞争力,以及国际关系的重大影响,决定了国家的整个政策。

然后谈第三个方面,对于淘宝网的一些认识,我谈我的个人的认识。第一个是关于宏观经济方面,我从淘宝的这些年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来看,淘宝网在整个国家的 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更大的影响会增加地位。这个工具怎么使用,这里面值得我们考虑。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这边有一个新的词叫宏观统计,虽然说淘宝的各个交 易都是电商跟消费者之间的,B2B到B2C之间的交易,如果多了就有宏观经济的管理属性问题,这一个如何认识,无论是在经济学上还是经济政策方面都有更多 的影响。

然后是微观管理机制的问题,涉及到如何对待云计算、3D的其他方面,从一些人 的观点来看,以及我们的思考来看,信息化对于当前的经济社会,特别是商业各个方面表现出重大的影响。从我们国家这些年的信息化发展来看,特别是企业信息化 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伴生现象。无论是政府去推或跟随都是类似的,经济发展现象是整个经济大势往前走,政府作用是跟在后面及时的补上,推进是难以为继。 我们原来在制定信息化政策文件的时候,谈到企业信息化的时候都是一笔代过,没有具体的内容。

云计算这一块,我觉得当前很多的地方、很多的企业说云计算重要,说要做云计算。但是我觉得从将来的发展来看,只有像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做云计算是有前途的, 其他的企业做云计算都会消亡,没有前途。现在的云计算从发展的特性来讲,将来与企业的生产制造结合起来,涉及到制造的全过程。只有掌握了生产销售平台,掌 握了大平台,才能跟进后面的整个设计、生产、制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刚才古老师谈到很多企业做云计算之类的思想,如果不是电商做这个是没有前途的。 这一块一个是对于阿里巴巴未来产业定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纯粹做电商还是做整个的企业管理的大平台。其次是对于整个行业的定位影响,以及相应的国家管理政 策以及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

我这边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02-27 12:12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很多专家可能跟你的观点不一样,但是没有时间争论,但是这些观点很值得赞赏。

02-27 12:13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

观点很多,我提个问题,应该讲中国这些年信息建设的发展谁也没想到,但是谁也不说中国道路,我们好像也很低调不讲这个事。

02-27 12:13 信息化研究员李广坤:

官方讲,民间不讲。

02-27 12:14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侯自强:

你说有中国的这条路对不对,要有一个总结啊,什么路啊?那就是政府集权投资拉动,你说没效?全世界都没做到,就中国做到增长这么快。阚凯力老师讲经济生产关 系和生产力,你说封建专制阻碍发展,没阻碍啊,我看挺快啊。问题是问题,但是快是事实啊,谁比得了。你说好,西方怎么好,但是最后金融危机被中国帮助解 决,我想不清楚。

我们讲信息化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和总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有什么关 系?中国特色是贬义还是褒义要搞清楚,我的思想有点混乱。尤其到外面一转中国变化太快,到国外一看以前看是不得了,现在看还不如中国。你说老百姓苦,我到 很穷的村子看确实改变很穷,不平的事多了,腐败的事了。我们从宏观上看怎么评价这些事,卫生、医疗保健这么多事,但是中国人平均寿命猛增。你从宏观看平均 寿命在增啊,我的思想很矛盾。我们看到发展中的问题、社会的不平、腐败都在,经济发展模式、环境的污染都在。但是你作为历史看生产力发展,确实是发展了, 怎么总结评价这个事。你做中国特色的信息化也一样,中国的基础设施,一个是高速公路,一个是网络。像高铁,你从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推进确实是存在的。但 是做这个事的,怎么评价这件事,我觉得现在说不清,至少我是说不清。

所以你讲中国特色信息化和整个经济建设不能结合起来,有点欠缺,我就提个问题。

02-27 12:14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侯自强先生。您这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刚才谈到如何让信息化切入主战场的问题。

02-27 12:15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

我 再补充两句,刚刚最近有一个中国经济50人论坛,因为我也参加过经济学界的活动,与往届关注更多的是批判泛市场化,这是一个新的思路。因为我们的工业经济 时代是采用两面对立的时代,不是黑的就是白的,现在西方经济也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基本上陷入了两面悖论,要不是自由市场,要不就是政府管控、干预。

我在一次论坛上也提到,包括美国在内,包括我们国家的市场,基本上都是面多加水、水多加面,就是在市场和政府之间找到平衡。你找到也好,没找到也好,但是还 是两面对立的思路。包括习近平讲的怎么样让现有的生产关系适应,先有生产力,就是在思维上先有革命,打破传统的两面对立的思维方式,要找到新的思维方式。 这个方式就是一种在网络平台上实现一种新的共赢的机制,我感觉恐怕要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或者社会主义的信息化道路,恐怕是我们中国人在信息化阶段 更适应,我们传统的文化基因应该更适应信息文明的点。因为西方人是一种有逻辑推演,中国人的思路是归纳、分析。

这种信息化基因更容易建立新时代的,前面有一句话很欣赏,现在搞中国特色,要利用后发优势跨越发展走到前面去。未来建立了新的信息文明,最后是一种新的普世 价值,肯定不是工业时期的普世价值,而不是停留在中国特色。如果具体的一些措施是各有各的特色,但是在总的道路上要实现新的信息文明的体系,这一点不知道 在座的精英专家能不能够赞同,我们经过两代人,甚至三代人的努力建立一个体系,最后像阚凯力老师讲的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讲过中国率先实现共产主义,然后是 实现信息共产主义,希望携起手共同实现信息的共产主义。

谢谢!

02-27 12:19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德良:

刚才讲的中国特色,我在想信息化的中国特色到底特色在哪儿?我研究这方面有关法律问题的时候发现,国外讲安全可能主要是讲物理上安全,信息本身内容是不是有 害,国外基本上不讲。讲的是对信息的有害性、合法性,监管这是我们中国特色,在国外与欧美国家的交流当中,我们反复提中国特色,中国关于网络安全的特色, 尤其是物理上的安全,还包括信息内的安全,所以国外老是指责我们。

我们信息社会的这种治理也好、立法也好,我刚才注意到阿拉木斯给我发了2003年的一个原则宣言,就是人在这个社会里面可以自由地创造、获取、使用、分享信息。前面杨老师也讲价值观,互联网本身就是随意共享的,所以我觉得这些是网络时代特有的社会规律,我们应该遵循。

基于这样的认识,其实网络社会的治理最终通过法律手段来讲,就是有关社会和信息怎么去创造,我在微博发布信息是创造信息,我这个信息怎么去获取,怎么去分 享,包括现在阿里巴巴里面的大数据,我们现在的个人数据、个人信息这些东西,所以在这些使用过程当中的一些利益关系是什么样,来把利益关系进行规范。

从 国家层面上来讲信息社会,国家赋予的意义是什么,政府是信息公开,你的信息掌握着,个人没有获取。所以我要获取信息怎么获取,获取信息从国家的利益要公 开,现在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是可能做得很不够。人人都可以创造信息,我可以自由创造信息,我们现在通过微博发布信息,这也是一种方法。

未来的时候互联网本身是开放、共享的,我可以让你接入,但是要跟国内同样受法律的监督,出问题了该怎么处罚就处罚,比如先警告,出了三次以后该封堵就封堵,所以美国或者其他国家就没有话可说了,都是平等对待。

整个的法律围绕信息的获取、分享、使用要创造利益关系,这是一点。立法当中政府的利益是保障了互联网信息能够被高效共享和利用,这是政府的利益。

简单说这些,谢谢!

02-27 12:22 著名信息社会专家王俊秀:

我讲一个背景,我觉得这几年不光光是数字鸿沟的问题,一下子中国的网民到了5亿,也浮现出一个大的平台,我觉得这是一个正面的,数字鸿沟这八年对中国人的研 究越来越大,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的网民,包括世界的网民都是在增加的。包括一个大的平台,这是一个现象,这是一个背景。

第二是两个转变,一个是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热点从一个所谓的新兴市场国家转到了互联网经济体,这是好多研究机构开始关注的,我们现在有一个课题组在研究,就 是互联网经济体,包括中国的电子商务经济体的浮现,尤其是中国,下面还有一些专家来研究。我们预测是2020年经济体的范围规模会达到30万亿,非常大。 刚才李老师讲的这个东西不仅仅是一个渠道,也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和应用,甚至不是一个基础设施,电子商务已经演变成一个经济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第二个变化,回应一下侯老师讲的,前几年所谓的中国模式其实是一个外向型经济加上WTO的制度环境导致的一种经济增长。2008年之后事实上这种模式是在转,转到了一种内需加互联网,就是互联网的环境然后来培育中国的内需市场,我觉得这是一种大的变革。

这两种变革之下我们看到又面临着三个挑战,一个就是所谓对复杂性的挑战,就是刚才谈到制度、法律的东西,包括刚才李老师讲的淘宝的形态,这些东西都对管理和产业形态产生了非常大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源于美国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挑战,制造业回流对中国整个经济未来发展的挑战。

第三个挑战,就是大家刚才谈到的法律、制度的变迁,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最后看上去现在还可以,好像经济发展增长很快,高楼大厦盖得很多。实际上一个坎就是要面临制度变迁。

我们看到最近集中有几个呼吁,比如有的基金会推出了整个价格、财政、税收的方案。

年前是北大的张迁安教授关于宪政共识的,是非常的宪政共识的东西。包括昨天和前天看到关于对联合国政治权利公约的呼吁,这其实是从国际条约到经济改革甚至到行政都提出了从传统,甚至就是主流的这种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包括法学家的呼吁。

但是事实上并不乐观。

另外一条路就是所谓的信息化这条路,这条路事实上好像更不明确,更模糊,这条路变动性和复杂性更大,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最大的挑战。

我的发言就到这里,谢谢!

02-27 12:28 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主任胡延平:

我听了大家各位专家讲的内容,忍不住有一个提议,这个提议是什么呢?如果过去十年的信息化是无为而治的话,我们这些信息化领域的人是不是也不能无为而议,就 是在这个时间点做一个上升到国策建议层面的信息化报告。前面李教授也说到了到2020年的信息化战略,在我们看来没有这个战略什么都没有,而且有了这个说 和怎么做是两回事,做到什么程度又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关于新的司法里面的提法又有一个提法,这是一个提法,也是一个信号,我提倡有一些批评,同时又一些行动,要有建设性的提法。

我们所做的事情不一定真正被采纳或发挥多大作用,但是对于我们来讲做比没有做要好,在这么个阶段我们怎么把各个方面的声音做一个归纳,然后有新的提法。

比 如让信息化这么一个目标、战略、认知归纳起来,哪怕当局是怎么做是另外一回事,对于我们来讲是做比不做,有为比无为要好一些。现在在这么一个点,下一个十 年的信息化不能再模糊。包括发展的规范不矛盾,即使下一个十年要对互联网进行更强有力的管理和管制,那也有一个说你怎么样认知他,你的管制和管理是不是得 当,措施是不是到位,是不是抓住了关键,否则的话还是把这个墙修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厚,一些相关不知道是什么法的法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

所以说管理管制如果认知到位也会更恰当、更有效,所以说包括2020年的战略报告也比较不规范、比较模糊,没有什么可落实的,也没有最终真正落实了的一些能看得见的东西。

现在是2月份,我有一个提议,其实在座的各位专家和前辈都是这个领域内的翘楚,既是意见领袖,又是发挥核心决策有影响力的人,要有见得有看法、有判断的出一 些自己的看法、判断信息,能够干一些具体活,然后我们出一个哪怕是篇幅不大,不用长篇大论地去论证,出一个篇幅不大的对于下一个十年的信息化发展的一些建 议、一些目标,代表我们基本判断和认知的文章。我在网上经常看大家写的东西,大家都在分析、判断,都是很有价值的东西,这些很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渠道、机会 最终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所以这是一个不成熟的临时的计划,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02-27 12:38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延平提了一个很好的具体的而且是能操作的,这个我们在一月份理事会上也提出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们这次研讨会的目标之一,我在这里表个态,尽量完成这个事,大家一起来。接下来请刘峰给我们讲一下。刘峰刚出了一本《互联网进化论》。

02-27 12:38 《互联网进化论》作者刘峰:

今天我是以学生的身份,各位老师在研究方面给予了我很多指导,我的发言还是要听听专家的意见,也发表一些自己的思考。

第一个是关于信息化,刚才侯老提出了信息化对社会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还是只是一个肤浅的关系,还是有深度介入的关系。从我的观察来看信息化互联网发展现在 是非常严重的去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各个层面的发展,比如说阿里巴巴对经济影响非常大,包括一些地产、商业地产、零售店,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的微博对 于我们社会、政治的一些生态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联网、云计算对于科技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对于胡老师的问题,我们的信息化对国家政治、生产影响也 越来越多。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中国特色信息化的问题,中国特色信息化我自己是这样看,我 们中国信息化生态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怎么从这里面发现出自己的问题,首先是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寻找出自己的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解决方案里面再去寻找一些 普世的原则,最终能够形成世界性的成果,这个是包括前面几位老师提到相同的观点,我也非常认同。

第 三个层面,我也有这样的一个思考,也是回答刚才主持人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观察大工业革命发生以后,因为我们在座还是学术界比较多,对于科研方面能不能产 生很大影响,大工业革命从18世纪开始以后,在几十年、一百年以后对科研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包括力学、相对论有很大的发展从上个世纪,就是20世纪的60 年代互联网革命出现以后,在过去将近四五十年的时间,我一直也在思考这个问题,互联网的革命远比大工业革命对人类的影响大得多,可能对我们科技的影响、科 技的突破我是这样的感觉,一定会带来很大的突破,这个突破点在哪里?我自己感觉可能是处在突破的前夜。

包 括最近十年来层出不穷地看到国际上新概念的提出,智慧地球、WEB2.0等等,一个云计算的提出、一个大数据的提出就会对政府的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几千 亿、几百亿的资金就投入进去了。国内科学家也提出了很多卓有成效的观点,比如阿里巴巴对网商的研究,这一点在世界上也是很原创的,由阿里巴巴发起的原创的 产品。像段老师写的书是关于互联网生态的书,我也去关注过关于互联网生态的情况,这也是很特有的观点。我觉得这些研究将来一定也是在为科研的突破做努力, 当然我的研究在这几年一直是关注互联网和射精系统的交叉对比,这首先是一个猜想,我们那个判断整个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会跟结构和功能,我简单介绍一下,就是 结构和功能越来越跟人脑的结构有相似形,就是互联网有自己的视觉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听觉系统,这是一个方向的判断。

另外一个判断,互联网可能会导致神经学的突破,大脑里面有一个猜想,大脑里面可能有谷歌(微博)、百度的 应用,可能有一些地址的应用,互联网和神经学的交叉也是最近的一个研究。我们希望包括国内、国外的研究,特别是国内的这些研究人员的这些研究跟我们在做实 践的企业家,比如说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与做实践的科学家一起努力而最终形成中国自己的特色成果,这些成果最终形成我们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

我是我为大家汇报的情况,谢谢大家!

02-27 12:41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刘峰,我非常欣赏郭昕的一句话,工业社会是把人变成了机器,而信息社会是把机器变成了人,引起了我们大家的思考。下面请单志广教授。

02-27 12:44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单志广:

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我记得刚才于凤霞博士的报告是2004年,那个时候张主任还不认识我,那时候做了一个报告。八年过去了对今天听了一上午的报告,感 觉一开始提出一个问题,在我一个屋子里的话相关领域专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这个恐怕是否代表着这个问题目前仍然还没有达到一个被聚焦的地步。一个对比的观 点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所以大家来讨论就是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模式是取得了国际的公认。换个角度现在谈中国特色的信息化,现在这么发散 意见不统一,是否意味着还没有发展到让人家评头论足的地步。我们以后再回头看的时候,是否那时候更有基础,我个人的观点还不是很聚焦的。我感觉这个问题恐 怕是非常长期来讨论的感觉。

另外关于信息化,其实我感觉作为一个研究者实践这一块,过 去十年也经历了很多的从实践层面不同的变化,我前几天参加一个信息化的聚会,当然也有非搞信息化的人,介绍说我是搞信息化的专家。不搞信息化的这个人问我 一个问题,让我一直到现在都非常惊讶,搞不清楚怎么回答。他说,你们搞信息化的人是不是主要靠忽悠,让我非常汗颜。因为他不是搞信息化的,让我非常汗颜。 2009年我在商学院上课的时候,教授是搞党建党史,五虎有一虎网,用网来代表信息化,前四虎已经进行了严厉的打击。

原来我参加过北京市的评审,关于什刹海的水质监测,达到了三级,达到饮水标准。要用物联网的技术从德国引进几百万的设备来监控水质,然后通过无线的方式把建 的站点的数据到后台实时监控。这是一个好项目,你们搞一台,能不能多搞一些,他说没关系,因为什刹海水是一个缓速流动的,只要出口水质是OK,整个水质是 OK的。问水质是从哪儿来的?问他们不给你数据吗?他们不给啊,我才自己搞啊。为什么使得中国特色很那归纳,实际上在实践中包括一直到现在,包括在北京这 样要建世界城市的信息化,要搞智慧城市,实际上我们搞信息化建设的无中生有、小题大作、政绩导向、企业绑架、缺乏时效仍然是大面积的,而且在人们的脑海中 也是根深蒂固的。

包括现在还有智慧城市,包括我们现在也在做一些深入研究、互联网的发 展,包括自己成立的研究中心,包括帮发改委下一步要出的智慧城市指导意见、地方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但是在北京呼吸毒口气,我自己经常在反思我是 不是跟皇帝新装是一样的,我经常有这种反思。这是几个思考。

另外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四 化,我个人觉得信息化和科学技术是一样的,或者说信息化、信息技术本来就是科学技术的一部分,都是无孔不入的。我有一个粗浅的想法,信息化是不是能够过于 独立的去探讨,新四化也有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现在提了两化融合,现在又在谈智慧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又在提三农。能不能融入到每一 个角度去看待,而不是独立性、概括性。再过八年、十年的话,如果过于强调个性,强调他为方方面面来服务。现在大家都承认,你搞信息化,特别是好多搞信息化 的人说你的成绩在哪里?你是没有独立的成绩来体现,没有其他的方式来体现。

以后是不是 更加强调信息化对于其他方面的支撑、服务、相互的交叉,不应该再把信息化挖空心思变成纯信息化重大战略,其实已经提了这么多年了,我们应该有一些反思。科 学技术部被撤销了,信息化有什么样理由单独成立这样的战略,这是一点粗浅的看法。但是我不否认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一定还是要和整个中国的国情结 合,我特别欣赏龙的后半身在工业化、农业化,而脑袋在信息化,我们还需要调整我们的一些思路,希望找出真正的中国信息化独有的成绩,才有资格谈中国特色信 息化道路道路,否则就是空谈。

02-27 12:48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主任张新红:

谢谢单志广的发言,我两分钟时间做一个简单的感受。因为刚才我也琢磨了一下,今天咱们讨论的内容和成效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一个是通过对传统经济学甚至政治学理论的一些反思,对信息技术革命的演化和影响进行了一些探讨。

第二个方面,通过对工业社会的反思,对信息社会的一些特征、发展规律,以及内在的要求提供了一些新的见解。

第三个方面,通过过去对信息化的理论、实践以及政策的反思,从这个方面对中国特色和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提出了新的思考。

第四个方面,就如何走好中国特色信息化的道路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议。

第 五个方面,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命题和课题,我觉得这也是非常值得咱们珍惜的地方。今天很多内容觉得很新鲜,而且觉得很重要,比如思想 基础建设,信息化及其社会责任、政府责任,信息化的生态化、信息一体化等等,我觉得这一些新的我称之为一个命题,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今 天讨论过程中没有形成结论,更没有达成共识,这也不是我们今天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更不是我们这个研讨会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咱们这些人坐在这儿一上午把这 些问题解决了,那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讨论。这个问题会始终伴随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也别指望很快就能解决,因为一切都在变。但是我们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 正式了一些成绩,证实了什么呢?证实了我们确确实实有一批人在研究、思考、关心这些问题。而且有很多专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个看到了什么呢?我们这个讨论交锋比较少,每个人都在发表自己的观点,因为我们没有时间进行交锋。但是有一点说明了我们关于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研究是可 以讨论起来的,而且我们开了一个好头,所以今天我们仅仅是就这个主题开了一个头。我们还会相应的组织下面系列或相关的研讨会,我这里顺便透露一下,第二季 度研讨会的主题是数字红利。今天更多的是就基础认识进行探讨的话,下一次我们更多的是要谈到底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能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好 处,解决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问题,也希望大家可以提前做一些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