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大通:德国已开始带动欧元区经济再平衡
信息来自:中国权威经济论文库 · 作者:Greg Fuzesi · 日期:17-07-2017

2012-05-22

摘 要:有观点认为,德国应刺激内需以推动欧元区经济再平衡。表面看来,这方面尚未取得明显进展,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并没有大幅下降。然而,德国经常项目盈余的地区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盈余大幅下降,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盈余却持续增长。可见,德国充当了欧元区经济低迷的减震器,该国一方面承受了欧元区内需疲软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依靠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大竞争力消化了这种不利影响。显然,德国内需加快增长会增加其进口,因而有助于推动欧元区经济再平衡的进一步推进,但这不足以完全解决欧元区的失衡问题。外围成员国仍需消除其结构性经济弱点。

关键词:欧元区经济,德国经济,德国内需,结构性经济
 

  很多观点认为,德国需要为解决欧元区危机付出更大努力。其中一种观点就是,德国应刺激内需,从而带动欧元区外围经济的出口驱动型经济增长,以推动欧元区的经济再平衡。表面看来,这方面尚未取得明显进展。德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并没有大幅下降:其经常项目盈余-GDP比率从2007年的接近7.5%降至2009年中期的5%之后,已经稳定在6%左右。然而,德国经常项目规模的稳定却掩盖了其地区结构的重大变化:德国对欧元区其他成员国的盈余大幅下降,而对世界其他地区的盈余却持续增长。可见,德国经济一方面正在承受欧元区内需疲软造成的压力,另一方面却依靠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强大竞争力消化了这种不利影响。

  德国充当了欧洲经济的减震器 

  2011年德国经常项目盈余为1480亿欧元,相当于名义GDP的5.8%。德国的盈余主要来自产品贸易盈余,经常项目的其他类别(服务、收益和转移支付)大体保持平衡。2008-09年衰退期间,因进口降幅小于出口降幅,德国经常项目盈余大幅下跌,但此后回升到GDP的6%,并稳定在这一水平上。

  然而,在规模走稳的同时,德国经常项目盈余的地区结构却发生了重大变化。德国对欧元区之外国家的盈余在2008-09年衰退中急剧下滑,但目前已回升到GDP的3.5%,比2007年的水平高0.7个百分点。此间经常项目盈余的大幅波动主要是贸易盈余波动造成的,但海外净收益的增长也有一定作用。

  相比之下,德国对欧元区其他国家的经常项目盈余则比2007年相当于GDP的4.4%(1080亿欧元)的水平下降了一半左右。贸易余额占余额总降幅的80%左右,收益余额也有所下降,而服务余额保持稳定。

  目前,德国相对于法国的盈余已经增长到德国GDP的1.2%。但是,德国目前相对于荷兰拥有大规模赤字。外围成员国方面,2007年后德国经常项目户盈余下降一半,对意大利的盈余规模已经很小。数量上,西班牙相对德国经常项目赤字已经降至西班牙GDP的1.6%。葡萄牙和爱尔兰相对于德国经常项目赤字占其GDP的1%。

  德国和其他欧元国家经常项目平衡变小,主要因为其他欧元国家国内需求疲软。尤其是,德国向西班牙、葡萄牙和希腊的出口在2008-09年衰退期间下降了30%,且到目前为止仍未恢复。相反,德国从这些国家的进口稳固增长,目前高于2008年之前的峰值。绝对值方面,德国出口由2007年641亿欧元降至2011年470亿欧元,而进口有30亿欧元涨至300亿欧元。这些外围成员国如何利用德国国内需求增长。至少他们能够通过向德国出口,转移其国内需求疲软。意大利更加复杂,可能因为其与德国生产关联更加紧密,但是随着意大利陷入严重的衰退,德国贸易盈余开始下降。

  欧洲低迷明显拖累德国经济 

  2011年德国名义出口突破1万亿欧元大关,相当于德国GDP的41%。其中40%为销往欧元区,另30%销往欧洲其他国家。亚洲快速增长的出口市场日益重要,对于德国企业中期前景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整体出口份额仅为16%。这因为德国工业订单数据,国内订单占到了整体的一半,其余的欧元区国家和非欧元区国家间平分。后者的改善已经完全无法抵消欧元区的阻力。

  显然,德国内需加快增长会增加其进口,因而有助于推动欧元区经济再平衡的进一步推进,但这不足以完全解决欧元区的失衡问题。外围成员国仍需消除经济的结构性弱点。德国刺激内需的政策将损害本国竞争力,而外围成员国将间接受益。
 
 

作  者:Greg Fuzesi    

出  处:摩根大通

经济类别:国际金融

库  别:中经评论子库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