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teel:“哑铃型”经济结构的印度何去何从?
信息来自:MRI · 作者:孔德群 · 日期:12-08-2017

2015-09-18

  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与开放,印度的发展成就令世界瞩目,近年来,印度崛起成为继中国崛起之后又一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印度资源禀赋优异,人口众多,发展潜力巨大,未来会否出现爆发式经济增长成为“中国第二”等成为热议的话题。

一、印度的地理和社会概况

  印度共和国(印地语:भारतगणराज्य;英语:Republic of India),通称印度(印地语:भारत;英语:India),位于10°N-30°N之间,是南亚次大陆最大的国家。东北部同中国、尼泊尔、不丹接壤,孟加拉国夹在东北部国土之间,东部与缅甸为邻,东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西北部与巴基斯坦交界。东临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海岸线长5560公里,大体属热带季风气候。
 
  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南亚次大陆,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间,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兴起,延续了近5000年文明历史的印度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也成为人口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人口国家(2014年印度人口总数为12.7亿)。自20世纪90年代起,印度通过经济改革和对外开发,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也是“金砖四国”之一。

  印度经济产业多元化,涵盖农业、手工艺、纺织以至服务业。虽然印度超过一半的人口仍然直接或间接依靠农业维生,但是以软件、金融等为代表的服务业持续发展,成为带动GDP增长的重要支撑。但同时印度也是个社会财富分配极度不平衡的发展中国家,种姓制度问题较为尖锐。

二、印度社会和经济发展历程

  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近5000年的历史文明。印度在20 世纪中期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束缚,走上了民族独立发展的道路。20世纪90年代开始,拉奥政府启动了经济改革,被视为印度经济转型的起点。

  古老和现代,冲突和宽容、贫穷和富裕都在这里得到了集中地体现,在这样一个人口和民族众多,宗教和语言多元化的反差极大的社会中,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也具有自身的特点。总体来看,印度经济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殖民前时期:早在公元前15世纪左右,原居住在中亚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进入南亚次大陆,征服当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小国,确立了种姓制度,婆罗门教兴起。公元前4世纪崛起的孔雀王朝统一印度,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统治时期疆域广阔,政权强大。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建立,后形成中央集权大国。自11世纪起,来自西北方向的穆斯林民族不断入侵并长期统治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儿帝国,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此时印度经济较为发达,农业自给自足,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国民生产总值一度占到世界的1/6以上。

   (2)殖民时期:随着从欧洲直接前往印度的海路开通,1600年英国侵入印度,建立东印度公司。1757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侵占印度全境。1857年爆发反英大起义,次年英国政府直接统治印度。1947年6月英国将印度分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领。同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独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英国将印度变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虽然出于殖民剥削的需要和一战等冲击,使得铁路、钢铁等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会,但印度工业核心部分仍受制于英国,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也没有自己的工业化可言。

   (3)独立后至1990年:独立后,印度走上了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中间道路,建立起公营经济占主导,公私并举的混合经济体制,通过五年计划对国家资源进行掌控和调节。印度有意识、有计划的发展工业化是在“二五”规划中确立的。但是印度并未像人们期望的那样,立即进入经济增长的快车道。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过分强调重工业以及周边的冲突和战争使得印度经济保持在3.5%的“印度教徒式增长率”的水平。1980年上任的英迪拉•甘地和1984年上任的拉吉夫•甘地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整体上依然继承了尼赫鲁的道路,印度工业发展虽略有改观但起色不大。1991年印度外汇储备降至18亿美元,收支赤字达到100亿美元,通胀率高达13%,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

   (4)1991年改革开放至今:1991年7月,新上任的拉奥政府正式放弃了实施 40多年的尼赫鲁发展模式,把半封闭半管制的经济变为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以“四化”——“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私有化”为目标的市场经济改革。虽然之后印度政府几经更迭,但是改革开放形式已不可逆转,私人投资占比不断上升,贸易关税持续下降,开启了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时代。自本世纪初以来,印度也出现了接近10%的年经济增长率。
 
 
三、印度的产业结构及其发展特点

  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发展经济学认为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工业化表现为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的不断上升,同时农业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的过程。因此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其工业化的进程密不可分。

  我们比照印度的产业结构变化可以看出,尽管印度在独立后就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但印度第二产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中始终没有占过主导地位,即使是在尼赫鲁强调发展重工业并且迅速的建立完整工业体系的时期。相反,第三产业在印度的发展具有传统性,自1950年以来,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大于第二产业,印度产业结构的演进并未遵循常规模式和一般规律。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

  印度人均GDP自1950年以来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伴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印度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占比逐年下降,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是我们发现转移的顺序不符合克拉克定律所揭示的规律,即劳动力的转移是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印度劳动力是同时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并且向第三产业转移的速度大于向第二产业转移的速度,导致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一直高于第二产业。
 

  我们对比1950年至2010年印度三大产业就业和国民生产总值占比发现,印度的农业、工业和服务部门劳动力占比和产值占比比较符一般规律,但是印度工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比变动较大,服务业产值占比持续上升,同时1950年至2010年三大产业GDP占比分别变动38.45%,11.54%和26.91%,同期三大产业就业占比分别变动27.95%,13.93%和14.02%,农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占比变动大大低于部门产值占比变动,这些都是印度产业结构的特性。

  一般而言,国民经济发达程度能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出来。截止2010年,印度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7.17%,已经达到了中等发达收入国家的水平(备注:根据不同类型国家第三产业发展情况统计,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占65%,中等收入国家占56%,低收入国家占30%);但是第一产业的就业占比(2010年仍高达51.10%)依然显示出印度只能算是一个农业-工业国。且我们注意到印度农业GDP占比下降幅度超过就业占比下降幅度,说明印度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为低下,同时超过50%的就业占比也意味着第一产业在印度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且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印度农业机械化水平不仅低于中国,也在全球平均水平之下。印度农业机械化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非农部门不能吸收完全用机械化代替人力后挤出的剩余劳动力,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和制造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另外印度薄弱的基础教育导致这些低教育程度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无法进入现代化的服务业。

  而“哑铃”的另外一边,印度第三产业的增长率一直非常稳定且稳步提升。这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贸易拉动,二是信息服务业特别是软件行业拉动。印度三面环海,贸易一直是拉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印度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占GDP 比率大幅上升。同时由于印度具有的语言优势和出众的高等教育使得印度的软件信息产业异军突起,迅速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力。

四、印度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印度经济结构整体呈现“哑铃型”,一头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一头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而本该在二者中间充当过渡和衔接角色的工业和制造业却持续低速发展。

  虽然中印两国在建国后就早早的效仿苏联开启了工业化进程,通过大力推动和发展重工业以期拉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注意到,二战前发达国家开启工业化时,世界整体是以农业为主体的时代,发达国家可以忽视农业的发展,通过向农业国倾销工业品来换取粮食。而在二战后当发展中国家步其后尘时,世界已开始进入工业化时代,特别是中国和印度还面临着较大的人口压力,由于出口工业品竞争力弱,使其不可能依靠进口粮食来发展工业化。忽视农业强行推进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战略,在中国和印度都没有成功。

  印度跟中国类似的地方,都是拥有庞大的人口总量,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潜在市场。印度能否像中国那样,在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再重新回过头来发展工业和制造业呢?我们认为依靠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服务业跳过工业化发展直接进入“后工业社会”或“信息化社会”的可能性较低,印度必须要将工业化的必经阶段进行弥补,把“哑铃式”经济结构造成的“产业断层”续上。但是印度的工业化或许并不会延续传统意义上的发展,而会通过一条非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技术平台上,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改造传统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可能缩短传统工业化的时间,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本文版权归上海钢联研究中心(MRI)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社会科学网
UNCTA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Country Report
Trading Economics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全球政府债务钟
My Procurement
阿里巴巴
Alibaba